云南有哪些习俗?
云南也是中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不同的民族。
白族:是中国15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在四川和重庆也有分布。
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语自古以来就被白族人民广泛使用。白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塑、绘画艺术闻名于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相互影响,创造了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白族是一个居住程度很高的民族,有贾敏、勒摩、那马三个支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白族的起源是多样的。白族最早的祖先是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赫曼人与青藏高原南部的苗族、羌族融合而成,后又融入了僰人、先人、僰人、哀牢人、云南人、汉族等一些民族。白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战斗、拓土、商业、开荒、留边等历史原因,逐渐形成了今天白族的雏形。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祖籍和主要聚居地,中国约80%的白族在此居住。此外,云南的昆明、丽江、怒江、迪庆、保山、玉溪、楚雄、文山、临沧等市都有白族聚居区。湖南张家界、湘西、毕节、安顺、四川凉山也有白族。
白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崇尚白色,各地服装风格略有不同,白色服装高贵。
在白族的住房形式中,坝区多为“三长房”,排有带厨房、畜棚、院子的茅屋,或“一前两耳”、“三面一墙”、“四进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棚分开。山区多为稻草房、“闪房”、竹箩房或楼上楼下有马厩的“木垛”,做饭和睡觉的地方往往连在一起。
在白家,儿子结婚后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活动中相对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集市、节日、庙会来谈恋爱,通过民谣互相试探,表达感情,寻找自己的Mr Right。
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先礼后客是白族人民的礼仪。客人来到家里,用酒和茶互相款待。著名的“三茶”是白族人民的好客之道。而白族人一般只倒半杯茶,却需要满满一杯酒。他们认为酒充满敬意,茶充满欺骗。受到白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时,要说“谢谢”,以示感谢和感激。
白族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赛马、荡秋千、玩麒麟、抛泥祈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秋千:白山区森林茂密,藤蔓纵横交错。农民和村民通常采摘荞麦用于伐木和劈柴取暖。他们经常与藤蔓和树枝比赛,练习荡藤蔓和攀绳的技巧,非常喜欢荡秋千的活动。每到春节,在山区,大榕树下常系竹绳,形成秋千;在坝区,一个三四尺高的杆架竖立在宽敞的坝上平地上,用来拴秋千。最奇妙的是,年轻男女双双一起荡秋千,往往赢得围观者的乐趣。
白族人民重视节日,几乎每个节日都有一种或几种食物。比如春节吃丁丁糖,泡米茶,江宅饭;在三月街吃蒸饼和面条;清明节吃什锦凉菜和“斋项燕”(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雄黄酒;年节吃新豆、嫩瓜、旧粮拌新米;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甜食;无节制地吃羊肚菌、查鱼查肉;中秋节吃白饼、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在冬天的至日吃油炸谷物和羊肉农场。
哈尼族:跨境生活的国际民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居住在红河、江城、墨江、新平、镇远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纳西族相似。现代哈尼族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新创造的音标。
哈尼族内部分支众多,自称者众多,其中哈尼族、卡多、雅尼、倪好、碧月、白洪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其他自称单位有哦奴、阿木、多尼、卡贝、黑尼等。民族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相互称谓也与其他民族对哈萨克斯坦的称谓不一致。比如元阳的哈尼族互称糯美、糯比、各种和谐;雅尼人互称“焦外”、“娇娇”,汉人称之为“艾尼”。叫豪伊布杜,叫欧怒西摩等。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何仪、赫曼、和谐泥、沃泥、沃尼、俄泥、阿泥、哈尼、沃尼、阿木、罗免、诺比、鲁比、卡拉日、比约、倪好、闲塔等。
哈尼族、彝族、拉祜族起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羌人游牧在青藏高原。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62年期间,秦朝迅速扩张,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古羌人游牧群体遭到打击、流散和迁徙,出现了羌人进化的一些名称。“何仪”是古代羌人南迁部落的一个分支。他们在大渡河定居后,为了适应当地平坝和“古柏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
云南省哈尼族人口为654.38+0.63万(2065.438+00),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云南省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以农业为主,擅长种茶。哈尼族种茶历史悠久。格朗和西双版纳的南诺山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在国内比较知名?哈尼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喜欢用藏青色的土布做衣服。土布的漂染是将靛蓝染料放入容器中,加水和酒使其溶解,七八天之后再开始染色。染色后,将布料浸泡在牛皮制成的胶水中,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有些地区的衣服要再染一次,保证颜色鲜艳。
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接近。哈尼语又进一步分为哈(尼)雅(尼)、比(越)卡(多)、好(尼)白(洪)三种方言,方言分布相当于自称为单位的地区。方言之间差异很大。
哈尼语的特点是元音有弹性,长短无差异;元音多为单元音,复元音多为借用。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大多说哈雅方言之一的雅尼话。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接触,哈尼族会说汉语、傣语等多种语言。
哈尼族选择居住在半山腰,所有哈尼族都有耳房,有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侧楼是平顶的。屋顶用厚木铺成,再用细木和稻草交叉,用土夯实(现在多为水泥抹面)作为露台。晒太阳、晒衣服、乘凉、儿童游戏、妇女纺织经常在露台上进行。梯田已成为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是一个父系家族。男人负责生产和销售牲畜,而女人负责家务,如饲养牲畜和做饭。如果女性能多生几个儿子,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和丈夫是平等的。孩子住在卵巢里或者婚后另建房子。父亲去世后,大儿子搬进母亲的房间,行使父母职责,赡养老人,二儿子和小儿子婚后分居,各自创业。在过去,如果你没有孩子,你就不能嫁给你的丈夫。现在可以嫁给老公,也可以嫁给其他国籍。
哈尼族人一向好客。每当有客人来时,他们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提出一碗米酒和三大块肉,称为“喝焖锅酒”。待客讲究吃的越来越多,真诚实惠。酒席期间,往往有酒有歌。客人走的时候,有的甚至会送一个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着的腊肉、酥肉、豆腐球。西双版纳的彝族有男女分桌待客的习惯。传统上,家里有男房间和女房间。只有男士可以和客人同桌吃饭,女士一般不陪。用餐时,座位由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一般由年长者坐。在男厕所用餐时,首席由男长辈坐,在女厕所用餐时,首席由女长辈坐。
哈尼族有两次日食,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他们喜欢吃干米饭、粑粑、米粉、卷米饭和凉粉。他们剁碎瘦肉,用大米、姜末、八角和草果煮粥,喜欢吃糯米粑粑,用香蕉叶包裹,和培根一起吃。哈尼族非常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吃。大碗喝酒是主人的待客之道。客人跟着想法,大家聚一聚,散一散。在村子里,一些人杀了猪和鸡或者做了美味的食物。所有上了年纪的男女都被请去吃饭,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都被献给了老人。哈尼族人把吃剩的猪肉和牛肉做成独特的熏肉和干巴,常年储备待客。
傣族:“傣泰民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泰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东南亚的主要民族之一。
傣泰起源于我国云贵高原西部,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来由于中原王朝和其他民族的压迫,逐渐迁移到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现在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印度、越南、中国、柬埔寨等国家,总人口约6800万,泰国4700万,老挝500万,缅甸850万,印度约100万。
傣族和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三大方言和几个次方言,如泰语、兰纳语和暹罗语(小泰语)。相邻方言之间的发音差距很小,而且这种差距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而增大,但方言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容易地交流。有暹罗、澜沧、兰纳、端提、炯、尼提、阿红等七种文字,都是由印度梵文字母演变而来。都是从左往右写,从上到下换行,只是物理结构上有区别。
由于傣族分布广泛,不同地方的傣族社会发展也不一样,所以在观念上也有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家庭观念上。
解放前,滇南傣族仍有许多夫妻婚姻的残余,说明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和离婚都比较自由。但是,由于家庭和村社区的存在,年轻人的婚姻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家庭和村社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需要得到家庭和村社区负责人的同意。
在滇西傣族,家庭婚姻具有更加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300元,还有很多其他的费用,比如“开门”、“关门”、“上堂”、“佛事费”、“聘礼费”、“媒人费”,加起来十几块。这实质上成了女人的价值。
大部分傣族人都有两餐相食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傣族的主食是粳米,西双版纳傣族的主食是糯米。通常是立即食用。人们认为粳米、糯米只有立即食用才会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香味,所以不吃隔夜饭或很少吃,习惯用手捏米。
农民工经常在野外用餐,他们可以用香蕉叶或大米,加上盐、辣椒、酸肉、烤鸡、米楠(在傣语中是酱的意思)和青松来吃饭。所有的菜和小吃都以酸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我喜欢吃酸菜干,它的制作方法是将蔬菜晒干,然后放入水中煮沸,加入木瓜汁使味道变酸,然后晒干保存。吃的时候放一点炒菜或者放在汤里。这种酸菜有些地方的傣族人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人之所以经常吃酸菜,是因为他们经常吃不容易消化的糯米食物,酸的食物有助于消化。
在傣族社会,每个家庭都要帮忙盖房子。新房竣工,要恭喜新房。小伙子先上楼,提着牛头,唱着祝福歌。成熟的男人扛箱子,结了婚的女人拿被褥。女孩们轮流搬运食物。然后他们在壁炉上支起三脚架,放在桌子上,买酒备菜,唱着祝贺新房的歌。村民们也给他们的主人送一些吉祥的礼物。
傣族妇女的服装是丰富多彩的,美丽的。傣族女性一般身材苗条,清纯美丽,婀娜多姿,故有“金孔雀”之称。她们不仅漂亮,而且善于打扮,用独特的服饰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双排扣或大排扣小袖衫、长袖长裤,以白布、蓝布或绉布为头,有的戴帽子,显得潇洒。
傣族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意识形态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典雅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棕榈屋,以及典雅浓郁的佛寺建筑。
在依水而居的河谷坝区,由于高温、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的影响,傣族民居建筑以“干篱”(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为木竹材质;地板、墙壁和屋顶覆盖着茅草和瓦片。人住在上层,养牲畜,下面堆庄稼。整个建筑空间高大,以竹子或木材作为墙壁和地板,有助于保持房间的干燥和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