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历的作者是谁

授时历的作者是谁

古代历法名著《授时历》的作者是许衡、王询、郭守敬。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郭守敬,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创造,例如,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

《授时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它在我国沿用了三百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许衡

授时历是什么朝代的

《授时历》是元朝许衡、王询、郭守敬***同编写

为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同研订。

太初历和授时历的区别

太初历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历》。但《颛顼历》有一定的误差。公元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并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颛顼历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颁行《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一直沿用到汉武帝时。是古六历之一。

授时历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达364年。《授时历》为1276年六月至1280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1]。元朝《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等史料均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特别是许衡遗著《许文正公遗书》卷十二有《授时历》全文—《授时历经》。

四分历亦称“后汉四分历”。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实施的历法。编欣、李梵等创制。规定一年为365/4日,一月为29499/940日,19个太阴年插入7个闰月,因岁余为四分之一日。因为当时所用的太初历比四分历斗分更大,可见疏阔,经使用一百八十几年与天象已明显不符,又由编欣、李梵等编订新历,恢复古法。取汉文帝后元三年庚申岁为历元,上距鲁哀公十四年孔子获麟320年。这就是“后汉四分历”。其数据均比太初历准确。《后汉书.律历志中》:“四分历本起图谶,最得其正。”

授时历简介

1、古代历法名著《授时历》的作者是郭守敬。

2、《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3、郭守敬,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4、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_三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元朝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

郭守敬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修成了一部新历法——《授时历》。以往的历法不满一日的尾数大多用分数来表示,使计算十分复杂,而郭守敬的《授时历》改用了小数,他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和地球公转周期只差“秒,与当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