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脑!如何缓解碎片信息的焦虑?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到:

在后现代主义范畴中,碎片化指的是“整个东西被打碎成很多块”,我们所说的碎片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的信息趋于分散,比如短视频、自媒体文章、小游戏等等。

在信息爆炸期间,没有人能避免受到碎片的影响。其实“碎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无法一窥究竟。数字信息时代产生的碎片知识都被斥为“无效”,但我们的注意力、知识体系和大脑都会因为长期接触碎片化信息而受到不利影响。这时,我们不禁陷入焦虑:在碎片化的信息系统下,我们的大脑是否已经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如搁浅的鱼,如吸收不了落叶的土壤,我们是汹涌澎湃的信息下浮在水面的被动接受者。环境不可逆,无法逆转。人类进化了上亿年,面临无数危险。信息碎片化的难度只是杯水车薪,让我们的DNA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我们才能驾驭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困。这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主要问题。

人愿意偷懒,也愿意被动接受。人们渴望知识。碎片化的知识是人们玩的“小聪明”。相比晦涩难懂的系统知识,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简单易懂的知识。我称之为知识的幻影。碎片化的知识在全外反射的影响下形成的虚像,让大多数人误以为可以举一反三,而不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就可以批判。

Jean-Philippe Rasha首先在注意力研究中心提出了多巴胺的奖赏回路。他认为,大脑会自发地优先考虑积极刺激奖励回路的活动,如生存、冒险和繁殖。

换句话说,我们的多巴胺渴望获得简单获取知识的能力。它追求的不是获取知识的快乐,而是获取知识后的“回报”。

生活环境把我们的时间切割成小块,碎片化的信息切割系统的知识。两者一拍即合,正好满足了我们业余时间看书看电影的需求。

碎片化信息雪崩的背后,其实是技术可行性和利益双重导向的结果。泛娱乐化下,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内容,从互联网中获益。各大app深谙“抓住用户心,抓住流量”之道。他们基于大数据算法,记录用户的每一次选择,并将相关内容精准推送至用户首页。当你赞美大数据的贴心时,其实是不经意间被困在了信息室里。

如何在零散杂乱的信息中构建系统的知识图谱,我的方法是:

知识信息管理,俗称PKM,是指通过专业工具建立“知识规划系统”,并通过:

一系列操作实现了碎片化知识的流水化管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的知识分类实践中,用艾菲作为笔记本信息管理软件,让我的碎片化学习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杜绝松鼠病。知识不是“囤积”,而是鉴别后吸收。一定要分清事实与虚假,主观与客观,有效与无效,否则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归纳整合的基础上,我们的学习并没有停止,而是要以碎片化阅读为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两种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深度阅读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永不停歇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从而达到你最终的目标。

陶渊明先生形容自己学习“用功读书,不求深明,但凡知道一件事,就高高兴兴地忘了吃饭”。其实这里的“不求深入理解”是指他在浏览式的粗读模式下,不要太纠结于单词和句子。

碎片化模式阅读,当然不存在泛读这种说法,而“不求深入理解”就是学习不认真,理解不透彻,碎片化模式阅读。你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彻底理解,才能有学习效果。

写作中注意:?

两者的本质都是“胁迫”,前者是自我胁迫,后者是环境胁迫。

创造是学习的目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只进不出就是勇敢。海明威曾说:“只要你开始写作,灵感就会出现。”强迫自己做高难度输出并不难。

就拿我自己来说,即使今天没有灵感,我依然会如约打开艾菲,继续昨天的工作或者建立新的手稿。面对艾菲干净清爽的界面和没有任何多余功能的白板创作区,我总能如我所愿沉浸在创作中。

像我这样的强行输出,每天坚持,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你的思维更加敏捷,观点更加犀利,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在我与碎片化信息的斗争中,艾菲成为了我的第一个生产力工具,它不仅是一个写作软件,还是一个优秀的知识管理平台。如果你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学习的活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像我一样,艾菲一定是你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