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中的病毒在未来通常会有什么症状?

1.正常运行良好的电脑变得迟钝、反应迟钝、蓝屏甚至死机。

2.这个程序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加载。一些病毒可以控制程序或系统的启动过程。当系统刚启动或者加载一个应用程序时,这些病毒就会执行它们的动作,所以加载程序需要更多的时间。

3.可执行文件的大小已经改变。正常情况下,这些程序应该保持固定的大小,但有些病毒会增加程序文件的大小。

4.对于同样简单的工作,磁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例如,存储一页文本只需要一秒钟,但如果您感染了病毒,则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找到未感染的文件。

5.没有访问磁盘,但是磁盘指示灯一直亮着。硬盘上的指示灯无缘无故一直亮着,说明电脑可能感染了病毒。

6.开机后出现不熟悉的声音、图片或提示信息,以及异常错误信息或乱码。尤其是这类信息频繁出现的时候,说明你的系统可能已经中毒了。

7.系统内存或硬盘的容量突然大大减少。有些病毒会消耗大量内存或硬盘容量。当一个程序再次执行时,突然告诉你没有足够的内存可用,或者硬盘空间意外改变。

8.文件名、扩展名、日期、属性和图标已更改。

9.文档内容已被更改或添加了一些奇怪的信息。

10.文件神秘地消失了。

11.弹出一个乱七八糟的网页,你打开的网页自动关闭。无法上网,IE主页已被北方篡改,注册表已被锁定。

计算机病毒的起源

事实上,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起源得相当早。在第一台商用计算机出现的几年前,计算机的先驱约翰·冯·诺依曼在他的论文《复杂自动机的理论与组织》中已经勾勒出了病毒程序的蓝图。但在当时,大多数计算机专家都无法想象会有这样一个自我复制的程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纳(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冲击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的书,首次描述了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善恶斗争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青春期》成为美国畅销书。在这本书里,作者描述了一种可以在电脑里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终控制了7000个。几年后,虚拟科幻世界里的事情终于开始成为电脑用户的噩梦。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 & amp;在T贝尔实验室,三个年轻人在下班后玩一个无聊的游戏:写可以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战斗。这款名为“核心战争”的游戏进一步体现了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概念。

1983 165438+10月3日,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编写了一个在UNIX系统下会导致系统崩溃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没有引起一些教授的重视和认可。科恩在论文中发表了这些程序来证明他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科恩的程序形成了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的概念。

然而,这个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真的被称为“病毒”,两年后它出现在《科学美国人》的一个月刊上。一位名叫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核心战争”和Apple II电脑(毫无疑问,当时流行的是Apple II电脑,而在那个时候,我们熟悉的PC干脆就消失了)时,开始把这个程序称为病毒。从此,我们终于为这种传染性或破坏性的程序起了一个名字“病毒”。

第一个真正的计算机病毒

到1987,第一个计算机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一般来说,业界公认这是真正的特征完整的计算机病毒的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Basit和Amjad编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销售个人电脑的商店。因为本地软件盗版盛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自己的软件被随意盗版。只要有人窃取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攻击,吃掉盗版者硬盘上的剩余空间。

这种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只是后来有有心人以C脑为蓝本制造了一些畸形病毒。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出现了,不仅是个人,还有许多创意团体(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种杀毒、防毒、杀毒软件和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病毒制造和杀毒程序不断推陈出新,犹如百家争鸣。

DOS时代的著名病毒

所谓“DOS时代的病毒”,就是说它是DOS时代的古董。读者不要以为你进入了Windows 95/98时代,你就不会感染DOS时代的病毒。其实因为Windows 95/98充其量是一个基于DOS的操作系统,所以即使是在Windows 95/98下,一不小心也会上火!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

这种古董病毒其实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绰号,叫做“黑色星期五”。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昵称?原因很简单:因为只要是13号星期五,病毒就会爆发。当攻击发生时,用户执行的所有程序都会被终止,症状相当激烈。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对一些早期的电脑用户来说确实很有名。著名的原因是它有一代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它的杀伤力惊人:每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的生日到来时(这也是它被称为“米开朗基罗”的原因),该病毒都会用格式化硬盘来庆祝大师的生日。结果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材料全部毁于一旦,永无翻身之日。

猴子(猴子)

猴子据说是第一个“引导型”病毒。只要使用被Monkey感染的系统软盘启动,病毒就会入侵你的电脑,然后伺机清除硬盘的分区表,这样一开机就会出现“无效驱动器规格”的信息。相比于“文件型”病毒只能通过执行被感染文件来中毒的方式,Monkey确实更难。

音乐虫(音乐虫)

这种攻击时会大声鸣叫,甚至造成数据丢失无法开机的病毒,就是台湾省本土的病毒。所以,当你听到电脑自动传来一阵音乐,不要以为你的电脑比别人聪明,很可能是中毒了。

其实会唱歌的病毒有很多,还有一个很有名的病毒(名字忘了)攻击的时候会唱“二虎”!

DOS时期的病毒种类繁多,人们不断对现有的病毒进行改写。后期甚至有人写出了所谓的“二体引擎”,可以制造出一个病毒更多样化的样子,让人防不胜防!病毒发作的症状更是五花八门,有的会唱歌,有的会删文件,有的会格式化硬盘,有的会在屏幕上显示各种图形和音效。不过,幸运的是,这些DOS时期的古董病毒不像以前那样致命了,因为大多数杀毒软件都可以轻松删除。

视窗时代的到来

随着Windows 3.1在全球的普及,个人电脑操作环境正式进入Windows时代。然后,Windows 95/98的普及使得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都在Windows下运行。在Windows环境下,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宏病毒”和“32位病毒”了。

宏病毒

随着Windows下各种软件包的开发,很多软件开始提供所谓的“宏”功能,让用户通过“创建宏”将一些繁琐的过程记录成一个简单的指令,方便自己操作。但这个便捷的功能,经过有心人的设计,终于让“文件型”病毒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传统的文件型病毒只会感染后缀为exe、com的执行文件,而宏病毒则会感染Word、Excel、AmiPro、Access等软件中存储的数据文件。更夸张的是,这种宏病毒是跨平台的以Word宏病毒为例,它可以感染DOS、Windows 3.1/95/98/NT、OS/2、Macintosh等系统上的Word文件和通用模板。

在这些宏病毒中,除了后面要讨论的Melissa之外,最著名的就是台湾1B号,让人脸色苍白。这种病毒的爆发是:每个月的13号,只要你随便打开一个Word文件,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对话窗口,问你一道复杂的算术题。如果答案是错的(这种复杂的计算只有超人才能很快算出来),会连续打开二十个窗口,然后又出现另一个问题,以此类推,直到系统资源耗尽,它崩溃。

宏病毒虽然传染性很强,但好在破坏力不算太强,解毒方法也比较容易,甚至不需要杀毒软件就可以手动解毒。

32位病毒

所谓“32位病毒”,是Windows 95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文件病毒。虽然它也会感染exe可执行文件,但这种病毒专注于Windows的32位程序,其中最著名的是去年非常流行的CIH病毒。

CIH病毒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把自己的本体拆解出来,塞进被感染的文件中,所以被感染文件的大小不会改变,杀毒软件也不容易检测到。而CIH病毒的最后一个版本,除了每个月的26号,会破坏你的硬盘格式,有时候还会破坏主板BIOS里的数据,让你根本无法开机!虽然大部分杀毒软件都有最新的病毒代码来解决这种棘手的病毒,但是因为它太强大了,大家还是要小心。(CIH可能会在今年4月26日再次发动攻击。你还好吗?)

互联网的革命

有人说,互联网的出现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因为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到很小的距离,各种网站的建立和搜索引擎的使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从互联网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互联网的盛行创造了大量的信息流通,但对于热衷于传播病毒、窃取他人账号和密码的电脑黑客来说,网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渠道。所以,我们普通用户虽然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也陷入了另一种恐惧。

病毒传播的新捷径

由于互联网的便利,病毒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传统病毒可能通过磁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传播,但现在,你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ICQ中的文件感染朋友。即使您从网络上下载文件,也可能会收到包含病毒的文件。

不过,虽然网络让病毒更容易传播,但其实这种病毒还是属于传统型的。只要不随便从一些不知名的网站下载文件(因为知名网站提供的下载文件为了不砸自己招牌,大部分都做了杀毒处理),安装杀毒软件,随时更新病毒代码,不要急着执行下载的文件,而是先检查病毒(因为被传统病毒感染的程序只要不执行就不会被感染和攻击)。

第二代病毒的崛起

上面提到的各种病毒,基本都是传统病毒,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代病毒”。会有这样一个名字,主要是用来区分互联网蓬勃发展后最新出现的全新病毒。这种新病毒与传统病毒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因此有人称之为“二代病毒”。

二代病毒与一代病毒最大的区别在于二代病毒的传播途径是基于浏览器的。这发展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原来,为了让网页设计者更容易在网页上创作出更精彩的动画,让网页更有空间感,几家大公司共同研究出了Active X和Java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你甚至可以分辨出你使用的软件的版本,并建议你应该下载哪个软件来更新版本,这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工具。但是如果你想让这些网页的动画正常执行,浏览器会自动把这些Active X和Java小程序的程序下载到硬盘上。在这个过程中,恶意程序的开发者也利用同样的渠道通过网络渗透到个人电脑中。这就是最近兴起的“二代病毒”,即所谓的“网络病毒”。

兵对将,土对水——视情况采取适当措施

目前常见的二代病毒其实并不具有破坏性,比如浏览器中不断打开窗口的“窗口炸弹”,以及带有电子定时器的“吵闹熊”。只要关闭浏览器,对电脑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更新更具破坏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因为这一趋势而过于悲观,更不用说因噎废食拒绝使用电脑上网。纵观计算机发展史,病毒与杀毒软件的对抗一直在持续不断。只要你小心,你仍然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快乐地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