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面对这场教育革命,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将自己平时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验和做法总结如下:一、引入激情。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支撑,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有效的导入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1,直观导入。让学生通过简洁的图片直接观察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直观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发现规律,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漂亮的图片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进入研究角色;教师在课堂导入中提供的感性材料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新知识。导入的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教师要善于推陈出新,做到新旧衔接,过渡自然。比如在教“在Word中插入可选图形”的时候,我在教学之初就给学生看一些卡通图片:像一个小房子,一只小白兔...这些图片都是由可选图形中的图形组成的。学生看完后,问学生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回答后,老师解释说这些图形都在可选图形中。你可以在可选的图形中寻找它们,自己制作一张美丽的图片。这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还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2.场景导入。优美的歌声能营造愉快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性高涨。比如我在教彩妆的时候,先让学生听一段《山流水》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当时的艺术美。我听完问:你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你能用笔画出来吗?这时候学生就想去尝试,那就让学生去装扮自己的世界吧。3.质疑进口。提问的引入,就是针对一个问题提出问题,找到难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突破教学难点,探索自己的问题。此时,教师的课堂导入应该是旗帜鲜明、言简意赅的,让学生达到思维活跃、自主探索的状态,进而达到掌握知识要点的目的。4.悬念导入。悬疑是一种强烈的向往和紧张的心理活动,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制造出一种渴望和渴望学习的紧张局面。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而热切的思考欲望。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好的教学的属性之一在于唤起惊奇和惊喜的感觉。”鉴于此,课堂导入应力求新颖、巧妙,以吸引学生,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兴奋的求知状态。比如在讲解“让文字更美”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忘记先选取需要修改的段落。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按照步骤操作,然后让一个学生来到老师的电脑前操作,让他当一段时间老师。结果明明是同样的修改内容和方法,修改效果却因为学生的操作变得面目全非。学生们很惊讶,渴望得到答案。这时候我再一次指出原因,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样才能准确牢固的掌握。正如王安石的诗所云:“看似最崎岖,实则易而难成。”教学内容的引入只有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才是永无止境的!第二,学习过程的特点。(一)信息技术融入生活。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在身边的事物中发现信息技术,通过身边的事物学习信息技术,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这就是“信息技术生活”。1.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比如我在网上教寻宝的时候,启发学生回忆,我在语文课上研究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时候,老师让学生收集关于西沙群岛的资料。学生们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列举了看杂志、买书、咨询家长等事情。,但收集的信息不多。我接着介绍,互联网包罗万象,信息量巨大。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们跃跃欲试,使用“网络福尔摩斯探索者”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我来解释一下如何使用“百度搜索”进行搜索:使用关键词搜索。指导学生下载图片和文字,保存网页等操作,所有学生都有兴趣学习。2.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信息学习中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术语,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比喻让概念通俗易懂。比如教材《保存文件》中的“文件夹和文件”就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这些同学很难理解为什么硬盘上有那么多文件夹,文件夹里还有更低级别的文件夹。我打了个比方:学校里的学生都在操场上玩游戏,家长来看你的时候很难找到你。如果你在一个班,你的父母可以根据你在什么年级,什么班,什么组,很快找到你。硬盘容量大,存储了很多不同功能的文件,也需要分组单独存储。然后我通过一个生活事物和信息概念的对照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清关系:硬盘→ C、D、……磁盘→文件夹→子文件夹→温温文化路小学→各年级→班级级→小组→学生。3.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学生生活中,如家庭娱乐时在电脑上播放VCD和音乐;学生作文选稿需要发电子稿;学校组织的教室布置、橱窗布置、黑板报制作等应使用美术字或电脑画。因此,信息技术的实践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并加以应用。在联系实际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要有攻克技术难关的毅力。比如,学会插入艺术词后,安排“在教室布局中选择一栏,设计一个标题,插入艺术词”的练习。练习结束后,让学生讨论文字的大小、颜色、风格和艺术效果,交流艺术感受和操作技巧。艺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2)孩子的学习活动。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以学生为本”告诉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注意根据孩子的特点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安排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孩子主要是形象思维,喜欢色彩鲜艳的动画,优美的音乐,尤其是小游戏。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操作难度系数要小,要有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打字练习,可以从《吴彼打字员》里的打字游戏,或者《金山打字机》里的“打老鼠”、“吃苹果”、“警察抓小偷”等游戏开始教。比较两指和十指打字的优缺点,明确指法的重要性。孩子好动,好胜,爱表现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比如,在保持打字热情的同时,可以把练习和比赛结合起来,分阶段开展打字比赛(语文课本要求背诵的课文较多),或者玩“金山打字”中的“警察抓小偷”游戏,既锻炼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又鼓励学生不断提高打字水平。(3)让学生做活动。让学生做活动,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过程,体验过程。(1)强调学生主动学习。⑵强调学生动手实践。⑶强调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品质的培养。(4)促进合作交流,弥补个人不足,享受学习资源。学生完成任务的技能和策略的形成并不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而是通过自我探索和操作获得的。在信息类课程中,关于操作技能学习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比如在讲授“段落调整”和“段落复制”时,先在复习阶段复习“在绘图软件中复制对象”的方法,然后展示“将第一段复制到文章末尾”的目标。学生尝试练习(提醒错误操作并及时取消之前的操作),同桌交流操作步骤,在集体交流时要求学生演示操作步骤并描述操作技巧,邀请有错误的学生上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完成这一过程的其他方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让学生完成类似的练习,让资优生操作熟练,特长生巩固技能。纸上得来的东西很浅,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在学生的动手活动中,学生不是靠记忆掌握操作步骤,而是迁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新知识的生产者;学生不仅形成操作技能,而且用脑、用手、用口、用耳,发展各种能力。为了使信息技术学习更有价值,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让他们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不能仅仅停留在练习的层面,满足于掌握基本功。在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及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科融合和综合应用能力,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学科,缺乏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但探索新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适应新课改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