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五个数学教案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过数据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学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你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有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经验。
2.用块状统计图展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问或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够对调查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黑板上写一个“画一”的格子和一个“填一”的表格挂在黑板上。
2.日历
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新的课程。
1.今天星期几?今天有人过生日吗?
2.今天显然是他的生日。他带了一个生日蛋糕来和我们分享。让我们为他唱“生日快乐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吗?谁想谈谈?
我想知道班上学生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办?
第二,玩中学
1,说出来。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天?哪几个月是夏天?哪几个月是秋天?哪些月份是冬天?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与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告诉我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如何收集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上一层。
给统计表上色,整理数据。
5.说说吧。
(1)哪个季节学生过生日最多?
(2)有多少学生在夏天和冬天过生日?
(3)如果不知道班里某个同学的生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片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三,全班总结
1.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
第四,作业
1.搞清楚你们村有多少学生在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几个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内容:P8 —— P10例,1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材2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明白只有同位数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不时探索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式加法的规律,并能熟练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字迹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明白同位数上的数字只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书面计算的计算规则,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明白同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只能相加的道理,也就是书面计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物理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用投影展示P8主题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要去参观博物馆。请仔细看这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数字信息?告诉你组里的学生。全班报告说。哪两个阶层可以共用一辆车?学生分组交流和报告。
第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组织教学。学生说出想法和理由。独立思考,分组交流计算方法。先试着写竖体,再讨论总结栏目竖体应该注意的问题。
2.做P9,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计算方法。
3.教学实例2。学生尝试计算和交换算法。尝试用各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动手吧。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的巡视和引导。
第三,实践,实际应用
1,练习2,问题1,谈意义,交流算法,汇报。
2.练习2,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并执行书面计算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老师指导梳理。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内容课本第94页,例3和课堂活动,问题2和4,练习18,问题2-5。
教学目标
1,可以用倍数的概念来理解一个数是多少倍,进一步加强对倍数的理解。
2、能解决一个数是多少倍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准备教具和学习工具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卡片。
学习工具:小三角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老师:二班(1)的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示例3)
老师:根据这幅图,你能问出什么数学题?
学生: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老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是啊!
学生:...
学生:第二组种植的树木数量是第一组的几倍。
老师:太好了!谁能解答一下?
学生:用14÷7=2。
老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这个问题。
第二,自主探索
屏幕显示:第三组种了多少棵树?
老师: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让孩子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的时候可以用学校的工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时,教师在教室巡视、指导。同学们可以用学习工具来设置:先设置7根棍子,然后设置7根棍子为1份,设置3份表示第三组在种树。也可以用画竖线来表示:7,7,7;也可以凭借之前对“倍”的理解,直接说“第三组的种树数量多达三棵、七棵”
老师:刚才老师看到,所有的小朋友都用自己的方式摆姿势,画画,说话,理解了这幅图的含义。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报告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圆里画七条竖线代表七棵幼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里画三条七条竖线。因为三个七是21,所以第三组种了21棵树。
老师:你们小组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问题的意思。太好了!老师真为你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棍子代替树苗。第一排放了七个,第二排放了七个,七个,七个。数一数。一* * *是21。
老师:太好了!你们组很擅长动手操作,值得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组种了7棵树,把7棵树看成1份,第三组种的树是第一组的3倍,所以有3份,也就是3个7。
老师:现在知道怎么算“第一组的3倍”了吧?
学生1:求三个7是多少,就是7×3=21(树)。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树)。
老师:你是对的。三个七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请填写书中例3中的空格。
第三,课堂活动
1,第三题学生分组,一人出示卡片(每组准备四张卡片),另外三人回答。看看谁最准。一人做完题后交换。
2.问题4学生完成问题4。独立完成后,请用投影仪展示,并告诉你的同学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四个χ,而χ是χ的三倍,所以我给1画了四个χ,然后画了两个这样的副本,有三个4,χ是χ的三倍,所以有12个χ。
学生2:因为有四个δ,所以δ的个数是δ的三倍,也就是三个4是12,所以我画了12δ。
3.练习18题2~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8中的第二题和第三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比较两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堂上进行点评,结合问题谈谈公式的含义。
第四,反思总结
老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一个数是多少倍”就是“几个加法之和是多少倍”,用乘法运算。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写乘法公式。
3.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公式的归纳法。
教学难点:
背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公式卡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小松鼠在松林里捡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下吗?
第二,教新课程。
1.数松果(展示松鼠数松果的图片)谁能帮小松鼠数数?
根据学生的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桌子的黑板上写字。
桩数是1,松果数是5。两堆松果怎么样?
怎么算的?
你能继续填写这张表格吗?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交谈。
报告并填写表格。
从这张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2和5的乘法公式的编制
你能用乘法计算松果的数量吗?
黑板:1 5是5,1× 5 = 5或者5× 1 = 5。
两个5是10,2× 5 = 10或5× 2 = 10。
继续写,好吗?请在你的笔记本上写下并命名这块板。
集体修改。
一起读写好的公式。
有人知道10×4的乘积吗?独立计算,群体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公式,你还能算出哪些乘法题?
大家说的这些公式都是根据黑板上的九个公式计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公式。它们都包含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的应用,我们把这些公式改编成了一个公式。我来说一句:15得5。
你能试着继续吗?分组说,分组写下来。
强调一下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起读5的乘法口诀。
给三分钟时间记住公式。
你是怎么记住公式的?有什么好办法吗?
3.求生活中5的乘法公式。
生活中还有很多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的事情。老师把它们编成了童谣。你想听他们吗?
一组5人,二组10人,三组15人,四组20人...
你会编别的儿歌吗?
第三,巩固练习。
请用你今天学的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5的乘法公式。
2.填写:P11问题3。
3.P11的问题4。
第四,全班总结。
你今天买了什么?
第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5左右的乘法口诀。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通过对物体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和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使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加以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式比较物体的重量。
情感目标
通过学、玩、练的过程,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选择合理的方法更重要。
教学过程:
首先,场景导入
(1)相互比较
老师:孩子们,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放了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两个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演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观察对象,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比谁重要。
老师: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
总结:这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服用过,所以可以直接通过生活经验和眼睛观察来判断。
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里面装着不同的东西。你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老师: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猜测。有什么好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吗?(生:用手称,举,平衡,跷跷板等。)
老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方式一起比较物体的轻和重吧。(节目题目:轻与重)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用手掂量。
老师:刚才,孩子们都想了很多好方法,但是我们身边没有秤和跷跷板怎么办?谁想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两个盒子现在哪个重,哪个轻?
告诉大家你的感受。(让学生上来称重,得出答案)
老师:米老鼠为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后面我们还会用“称两个物体”的方法来比较。
目前,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放着气球、梨、苹果和矿泉水。每组可以选择其中两个,通过称重进行比较。(要求:每组儿童选择两个物体进行称重、比较和对话。
()和()比()重,()比()轻。
(请告诉3 ~ 4个孩子)
老师:在我们比较的过程中,哪一项最重?哪一项最轻?(气球最轻,水最重)
老师:为什么相比之下气球的形状最轻?(因为里面有空气)
老师:物体的轻、重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否)
老师总结:比较一个物体的重量,不能只看它的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其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重。所以用手称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轻重法。
(2)携带。
1,老师:(展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串梨和一串苹果。它还通过称重来比较它们的重量。你觉得可以吗?(不会,因为太多了,如果你不能把它们放在手中,它们都会掉到地上。)
老师:那我们这些孩子能想出别的方法来比较体重吗?(同桌说话。学生甲:可以背。)
老师:我们把所有的苹果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请2 ~ 3个小朋友上来背),告诉大家自己的感受。梨的总重量比苹果重。
2.很多孩子都想试试背着的感觉,所以和你的同桌合作,找出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和你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3)悬挂起重机
1,老师:这里的梨几乎和苹果一样重。好像不能用手估计重量。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比较一下吗?(生:用天平称一下)
老师:这个方法是好的,但是没有这些工具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用来比较呢?(用橡皮筋挂起来比较重量)
老师示范:应该看哪一段?(橡皮筋的长度)
请上来指出橡皮筋的长度。
2.拿矿泉水和生梨比。
老师总结:同一根橡皮筋上挂的物体越重,橡皮筋被拉长的时间越长。
三、观察实验有轻有重。
1,老师展示媒体:海绵、磁铁、胶水、夹子、玩具车;
老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东西由轻到重排序?(小组讨论交流)
(1,手工估算,两次比较;2、两两挂比较;3.把这五样都挂起来)
老师: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全部挂起)
老师:其实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可以猜出谁最轻了。(海绵)谁最重?(磁铁)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由轻到重)
填写书上的表格。
3.学生交流
把五样东西都挂在橡皮筋上,最短的橡皮筋最轻;橡皮筋拉伸最长表示物体最重。
4.让孩子们指上来,看看橡皮筋是哪根长的?
第四,知识扩展
1.展示课件:所有的孩子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摇晃时,比如现在,你能看出谁更重吗?为什么?(肯定是胖乎乎的,小而轻。小胖的一边向下倾斜,而小桥向上倾斜,所以小胖比小桥重。)
老师:如果两者重量相同,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么样?(相同高度)
2.老师展示图片。
老师:从这幅图中你明白了什么?(2个苹果=4根香蕉;1个苹果=2根香蕉)
老师:你有什么办法让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学生回答)
老师:如果你加1个苹果,你需要在右边加多少个香蕉才能让它们一样重?(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可以装4瓶饮料,大木箱可以装8瓶饮料。那么小木箱12箱饮料和大木箱6箱饮料哪个更重呢?
12×4=48(瓶)
6×8=48(瓶)
(相同重量)
老师: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动词 (verb的缩写)摘要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技能?你从学习中收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