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粽子的文言文

1. 有关端午节的文言文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2. 端午节送粽子文言文怎么写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这是端午节重要的活动。只要到了端午节,街上就更加热闹了,卖各种各样东西的商贩们恨不得喊破喉咙。每家每户也都在忙着打扫院子,采艾草,包粽子。走到哪家都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我家当然也不例外,到了端午节,奶奶就会把早买来做粽子的材料拿出来,于是,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开始包粽子。 刚开始,我不会包粽子。奶奶就手把手的教给我。先拿两片包粽子的粽叶,弄成像勺子一样,把糯米用勺子舀进去,但糯米不能太满,一些肉或者豆沙之类的材料放在糯米中,然后把糯米包起来,再用绳子系好。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最后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蒸。我按照奶奶说的方法做了起来。第一次,做的不是很好,可到了第二次,我就做出了一个漂亮的粽子。然后把粽子放到锅里蒸,熟了之后,只要你一揭开锅盖,浓浓的粽子香味就会飘出来,让你垂涎欲滴。一家人边看电视边吃粽子,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晚上,我们一家人去江边看风景。看着看着,又想起当年屈原投江时的情景。我就问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奶奶笑着说:“是为了不要让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就把粽子抛入江中给鱼吃。”“哦,那为什么要赛龙舟呢?”我的问题仿佛总也问不完似的。“因为人们要去寻找屈原的尸体。”奶奶讲完后轻轻地抚摩着我的头。我突然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好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才对。

是啊,其实***建一个和谐的家园,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只要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全世界人们携起手来,留下那茂密繁盛的丛林,珍惜那蔚蓝无际的大海,保护每一寸空间,使明天的山更青,水更清,天更蓝,那我们一定会建造出一个美丽、和谐、温馨的家园!

3. 赞扬粽子的古代文章

端 午(唐)文 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 令门.端 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 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还有呢:::::::::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欣赏来源:网络 搜集、整理:何胜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现精选一些供朋友欣赏:诗五月五日[宋] 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 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明] 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 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 端午[唐] 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录)[唐] 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词浣溪沙宋 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宋 杨无咎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菩萨蛮宋 陈义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渔家傲宋 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念奴娇宋 张榘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喜迁莺宋 黄裳梅霖初歇。

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花心动宋 史浩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宋 许及之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

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篇一:粽子每逢端午献玉身,一份真情一寸心。可口非因香味美,身有正气誉乾坤。

篇二:粽子我相。

4. 用文言文写端午季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5. 关于描写粽子的说明文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最大的粽子――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中国最有名的粽子都产在浙北杭嘉湖的鱼米之乡: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四季供应,用筷子分夹四块,块块见肉,芬芳和润,酥烂嫩鲜,肥糯不腻。湖州诸老大粽子以洗沙甜粽见长,以豆沙、猪板油丁为馅并不稀罕,难得的是豆沙是洗沙――红小豆煮烂去壳,再加糖、熟猪油、玫瑰原汁炒至乌黑晶亮有劲。这种豆沙吃口香、润、细、滑――北京市场上的豆沙多学日本,以机器磨碎加糖而已,干而不滑,香淡粒粗,哪里谈得上一个“润”字。

一贯看不上北京的小枣粽子,不仅是淡而无味,吃起来还要吐核,小枣煮过了或生虫,则味道会变得十分怪异,败人清兴。日前无事翻书,发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粽子竟也是这路货色,北京粽子仿佛一下子“名正言顺”,神气起来,甚怪。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6. 形容粽子的诗句

1、《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 苏轼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扩展资料:

《乙卯重五诗》写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7. 关于粽子的诗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还有呢:::::::::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欣赏来源:网络 搜集、整理:何胜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现精选一些供朋友欣赏:诗五月五日[宋] 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 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 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 端午[唐] 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录)[唐] 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词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菩萨蛮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渔家傲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念奴娇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喜迁莺宋 黄裳 梅霖初歇。

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花心动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

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