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的思考
关于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的思考1
《雷雨来了》是我们从“儿童创新智慧游戏”中的“大自然的变化”活动延伸出来的一节活动课。在设计这堂课时,我通过讲故事和情景表演启发提问法,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他们一个线索,让他们自由地讲述和表演,我会和他们一起做总结,加深记忆。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充分发挥想象力。但是,孩子的教育仅仅依靠集体教育活动是不够的。所以,活动结束后,要为孩子设立区角活动,让孩子课后在区角玩耍,让他们自由探索,同时增强孩子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的思考2
活动在孩子们快乐的游戏中结束。从孩子们开心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开心。本次活动是围绕合作理念的集体教学活动。纵观整个活动,整体感觉自然流畅,轻松活泼。从活动效果来看,预设的教学内容符合该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风格。该活动通过几个亮点有效地促进了预定目标的实现。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和利用。本着低成本,低结构的原则,我收集的材料是一些生活用品和玩具,比如球,毛巾,筷子等。这些材料虽然简单常见,但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让孩子在体验中轻松操作,获得巨大的合作力量。自制多媒体课件,画面简单明了,既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能启发孩子,进一步了解合作的道理。这个环节,老师不需要多解释,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更好的掌握知识,达到预设的目标。
其次,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活动中,我总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和学习。
在一些过渡环节,我也做了巧妙的设计,环环相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活动顺畅。比如一开始让孩子帮老师搬桌子,直接导入活动,直接指向活动内容,不需要过多暗示。多媒体课件《蚂蚁搬豆》直观易懂,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团结协作的意义。在讨论活动的时候,我让孩子讲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比如搬床,做值日,用亲身经历来说明合作是有力量的道理。每个环节都紧扣主题,结束活动,我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心情。
最后,本次活动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我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性、递进性的问题来处理重点和难点。这种提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但是,教学是一门有着永恒遗憾的艺术,很难做到完美。由于预设的教学计划和现场教学往往很难达到一致和同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惑。在这次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些环节还有待调整和完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我们班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课前我强调纪律。在讨论活动时,孩子有点拘谨,制约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孩子不够活跃,气氛不够热烈。
2.幼儿的操作环节首先要由幼儿自己去探索,让幼儿有一个人完成任务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完成任务的比较,让幼儿认识到,要完成这些任务,做好这些事情,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好,不能直接让幼儿互相配合去示范。
3.在活动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孩子们玩得太开心了,有些还很吵。应该要求孩子们遵守游戏规则。对于一些喜欢疯狂的好动的孩子,要及时提醒,让他们知道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要遵守规则,让他们时刻意识到规则,这样活动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
一个有意义的活动,除了很多亮点之外,也应该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正是因为这些缺点,我们的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以上是我对这次活动的思考。请批评指正。
关于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的思考3
活动策划的动画素材来自中央少儿频道的动画片《在夜花园里》。原著漫画中,小点和家人来野餐的场景和我们课题组非常吻合。
学习等待的主题。经过讨论,课题组决定将其剪成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避免整个活动被过分耽误。
试教前,为了了解孩子们在这堂课上的人生等待体验,并在活动中得到许多可以预设的答案,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但当我问在等待过程中我能做些什么时,孩子们一时答不上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都说不知道。如果活动被冻结,下面的环节如何进行?所以,为了开阔孩子的思路,我开始启发:你平时在家喜欢做什么?这些东西哪些适合等待?虽然我在这里改变了提问方式,但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回答也逐渐热烈起来。看来在试教之前,不仅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具,还要熟悉幼儿的相关经验。如果经验准备不足,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为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堂课只准备了两天,但是在课题组老师的帮助和我的精心准备下,活动的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因为这个活动的场景来源于生活,所以要求老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事,用生活语言总结孩子的各种等待方式。活动中,孩子们给出了一些有趣的答案,比如:装修房子需要等待。堵车需要等待。世博会排队时搭帐篷睡觉。等等,可惜我没有认真对待和肯定,而是很快就过去了,导致整个过程有些仓促,孩子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可能和我教学经验不足有很大关系。今后我会继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反思教学中的错误,努力弥补这个不足。活动评价本次活动目标明确,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孩子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在活动中,孩子们更加热情,知道在家、在花园和公共场所等待的重要性以及等待的方式。活动形式多样。教师将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在夜花园》制作成PPT课件,采用分组绘画讨论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认同等待行为,在游戏中学会等待,体验等待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活动过程结构严谨紧凑,各个环节自然过渡,循序渐进。作为一名年轻的宋老师,她能轻松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灵活应对孩子的回答,根据问题启发引导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同时,通过活动的实施,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
1,社会教育活动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感受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口头说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孩子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
2、各种等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发挥这种教育资源,让孩子学会从自己做起,真正做一个讲文明、守规则的好宝宝。
关于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的思考4
最近幼儿园在老教师试点班的同一个班举行了一次异教活动,从中我有幸观看了戴老师和老师的“我会交朋友”的社会活动。两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呈现的活动也很精彩。
一.活动背景
三月是我们幼儿园的明月,文明体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于孩子来说,是对他们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文明教育。同时,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情绪稳定性开始增强,大部分孩子在班里都有相对稳定的好朋友,他们自己也愿意结交新朋友。在结合主题月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社交活动“我会交友”由此产生。生活中,孩子更多的是和自己班上的朋友一起生活。短时间内认识一个新朋友,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所以两位老师的目标都是1准确使用礼貌用语,用恰当的方式认识新朋友,认识新朋友,体验与朋友合作的乐趣。在合作方面,两位老师各有侧重。戴老师着重让孩子合作完成音乐游戏,王老师则制作“朋友卡”让孩子互相认识。
二、活动的过程
两位老师在准备教学工具时都使用了记录单。别出心裁的是,王老师根据大人的名片把记录单设计成红色的爱情,还帮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朋友卡”,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
两个活动的教学过程比较清晰,先理解,再记录,最后播放。戴老师以故事介绍,王老师则开门见山,让孩子在了解和总结交往规律后,尝试自己交朋友,最后和朋友一起做游戏,体验快乐。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老师都突破了班级的界限。戴老师选择四个班的孩子一起开展活动,王老师让自己班的孩子在活动中结交其他班的新朋友。另外,王老师的创意还在于,她先让孩子和班上的好朋友手拉手坐在一起,然后再让他们分别交新朋友。
三、事件的特点
在社会教育中,常采用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体验一种情绪,但这两种活动不是。相反,他们制作一张“朋友卡”,并完成一份“记录表”,以感知如何交友。更直观具体,真正在活动中实现感悟,在活动中体验更深刻。同时,语言、社会和艺术的教育价值也在这两项活动中得到了体现。注重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谈论你的朋友;艺术,制作“朋友卡”,和朋友一起完成“三人环”游戏,围着“朋友树”唱歌,最终达到“体验很多朋友的快乐”的社交发展目标。
四、活动的遗憾
没有一个教学活动是完美无悔的,这两个活动也是如此。在听戴老师的活动时,我就在想,老师是不是应该在“朋友”二字前加个“新”字,让孩子更有新鲜感,更有兴趣。这个疑惑在王老师的活动中得到了缓解。王老师提到“交新朋友”,他是在别的班交的新朋友。他能感觉到孩子们很兴奋,很想尝试一下。人们经常用“画龙点睛”来形容某事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两个活动缺少的“点睛之笔”就是一句话:文明的行为可以让我们交到新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新朋友,这样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最后所有人都会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