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默斯顿的维多利亚帝国的陷落

“帝国的手腕”再厉害,也必须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帕默斯顿敢于发动鸦片战争,还不是因为英国海军部告诉他:“只要英国一艘战舰,半个夏天就能消灭清朝的全部水师。”维多利亚帝国的统治地位在一八六五年帕默斯顿逝世之际达到了顶峰:“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仳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当维多利亚女王在一九○一年逝世时,又有多少英国人能意识到大英帝国百年的全盛时期即将随她而去,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那两场可怕的战争?事实上,维多利亚帝国兴盛的缘由恰恰正是其必然衰落之所在。大国的兴衰又岂是人力可以强求的?

英格兰占据压倒优势的制造业、英格兰坚不可摧的海上优势和英格兰无与伦比的金融体系构成了维多利亚帝国兴盛的三大支柱。一八六○年的英国以全世界区区百分之二的人口,却生产了全球百分之五十三的钢铁和百分之五十的煤炭,消耗了世界一半的原棉,控制着三分之一的世界海运。大英帝国一年的能源消耗竟然是俄罗斯的一百五十五倍!经济学界估计,当时英国一国的工业在欧洲占约百分之六十,全世界约百分之四十五,可谓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场”。

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了她海上霸权的地位。作为岛国,英国的安全不象欧洲大陆国家那样依赖强大的陆军。当拿破仑的大军所向披靡之际,近乎于疯狂的造舰运动使得皇家海军的实力比其主要对手的总和还远为强大。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参战之前俄国舰队的耀武扬威和英国参战之后俄国人在远程大炮轰击下的东躲西藏,在整个欧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权的垄断让英国人得以放手扩展自己的殖民地。大英帝国的“海外属地”在维多利亚时期以每年十万平方英里的速度增加。

当英国第一枚邮票发行时,凡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都有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

海权保护下的英伦三岛成了欧洲的安全天堂,发达的工商业和广阔的殖民地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议会又制订出一项项法律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十九世纪中叶起,伦敦的金融业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成为制造业、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中心。可以看出,英国这三大优势相辅相成,组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的太阳。

然而,太阳也有落山的时候。一八七三年的全球大萧条之后,大英帝国的三大支柱迅速动摇,其速度之快和似乎也和英国不可一世的统治地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