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在投诉孩子时应该怎么做?

正确对待孩子的抱怨行为1。抱怨的意义和孩子的实际交流,孩子的抱怨行为很常见,集中的年龄是三到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关于儿童抱怨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多。孩子爱抱怨,这是幼儿园老师很头疼的问题。那么,孩子到底在抱怨什么呢?研究表明,儿童的抱怨是由于被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的某些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而针对教师的言语行为。二、孩子投诉的特点及原因(1)投诉的特点1。孩子抱怨的内容也逐渐从与个人直接相关的内容发展到了同龄人之间的内容;抱怨的动机从被欺负需要老师的保护逐渐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老师的帮助。其要求的强度也是从个人到同行到同行。2.抱怨与儿童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掌握一定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孩子,容易向老师抱怨。因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它在性质上是客观的,是一种他律。他们不能独立判断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善与恶,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具体性和表面性特征,道德观念和知识也比较贫乏。所以对父母和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正因如此,你越年轻,抱怨的频率越高。3.孩子的抱怨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抱怨的内容多与自身利益相关,要求解决的强度大。中产阶级的孩子开始关注同龄人的行为规范。大班的孩子更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因为年龄小,心理简单,脑子里有什么想法和感受都会马上表现出来,行动特别容易暴露;不像大一点的孩子,心理复杂,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所以非常容易因为一点具体的小事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手。矛盾纠纷多,当然“牢骚”也多。4.孩子的抱怨和孩子的性格有关。活泼开朗、外向合群的孩子抱怨很多,属于“指责型”,而内向胆小的孩子很少抱怨,属于“保护型”。(二)抱怨的原因我认为孩子的抱怨并不完全是小事,其背后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很多心理现象。作为老师,一定要真正理解孩子抱怨的“信息内涵”,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我认为孩子抱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投诉”事件的原因有:①孩子本身受到侵害,希望通过告诉父母来获得同情和保护。(2)班规或荣誉受损。有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和同情。(2)儿童心理原因:①儿童自卫本能。(2)孩子有被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③缺乏沟通能力。④判断力差,依赖性强。(3)对他人行为的误解,如互相玩游戏时因对方不小心而造成的无意伤害。还有一种是“恶人先告状”,欺负别人,试图通过告状来获得父母老师的保护。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孩子独立的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孩子的情感体验。三、孩子抱怨的误区在孩子之间的交流中,当孩子遇到不合理、不公平的时候,很多孩子会选择向幼儿园里的最高裁判——老师抱怨。这种抱怨是孩子内心有不满而采取的一种外显的情绪行为反应。如果能被老师认真接受,一定会让孩子冷静下来,甚至发泄愤怒,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待孩子的抱怨有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方式。1,忽略有些老师认为孩子的投诉不合理,越关注越会告,最好不要理会。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孩子们抱怨,一些老师就会表现得不耐烦。在孩子还没能表达清楚之前,就用“我知道”“我等会儿看”来回答,或者乱指责孩子。2.应对方式有些老师在遇到孩子的抱怨时,习惯用“哦”、“我知道了”和点头来应对孩子。之后就没有具体的办法处理了。3,盲目鼓励有些老师认为孩子的抱怨是好事,是孩子道德发展的表现,值得鼓励。所以老师只要有孩子抱怨,第一反应就是表扬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孩子抱怨的习惯。4、一味训斥有些老师为了不让孩子养成抱怨的习惯,就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训斥,不管是否合理,先责备一顿。在幼儿园,孩子们经常会听到“打小报告”的声音:“老师,老师,杨洋打我了。”“老师,玩具不收拾就去吃零食吧。”这种抱怨的现象出现得非常频繁。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进行正确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记录了一个月内对某幼儿园中大班的调查内容。它显示,平均每个班有60%的孩子每天都会向老师抱怨,有的孩子一天抱怨多达5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幼儿教师的注意。那么,孩子为什么爱抱怨呢?抱怨有什么特点?四。幼儿投诉的类型及老师正确的处理方法(1)幼儿投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求助心理——理解、安慰、鼓励“老师,他把我的车开走了。”有时候孩子会抱怨他想让你帮他,但是他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孩子的本意是:“老师,请帮我把玩具拿回来。”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及时把孩子叫到一起,讲清道理,教育他们如何玩玩具。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先玩一会,我再玩一会。小孩子分不清打人和有意无意打人的区别。小孩子在一起玩,难免你推我,我碰你,但是有的孩子认为自己被欺负了或者被骗了,马上去找老师投诉:“老师,他打我了。”这种情况下,老师要积极调解,开导孩子:“孩子在一起玩,不小心碰了一下是无意的,没关系。小孩子在一起玩,难免你碰我,我推你。以后玩的时候会不小心碰到别人,原谅别人吧。”2.是非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把它当成一个可喜的现象。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一般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婴儿期,我们已经初步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能够做出符合成年人要求的道德行为。在婴儿期,儿童的道德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有对与错的认识,有善恶的行为准则,有社会公德。比如孩子“偷东西”“抢别人的玩具。”不收拾东西就吃零食。像这样的小报告,其实是孩子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对于这种小报告,老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应该及时肯定和鼓励,然后进行认真的引导,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诱惑的心理——表现出正确的态度,比如吃饭的时候,老师正忙着给孩子添饭,晶晶突然说:“老师,惠惠在边吃边玩玩具。”老师忙,没当回事。他只是说,“哦,我明白了。”继续喂其他孩子。当老师吃完饭时,她看见晶晶和惠惠一边吃一边玩玩具。有的孩子分不清对错,就来考老师。这件事的处理反映出,如果老师持肯定或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就会模仿这种行为。对于这种“小报告”,老师要严格按照孩子的套路和行为规范,正确积极地处理,避免孩子模仿。4、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默默关注一个场景,几个孩子在追逐嬉笑,其中一个抢着说:“老师,他追我。”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孩子就开心地跑了。孩子的行动不是去告谁,而是让大人看他玩。这种情况,老师不需要关注。只要对他微笑,点头表示你对他(她)的关心。5、想表现自己的心理——公平对待孩子有些孩子经常“打小报告”老师喜欢的、偏心的孩子,而被忽视的孩子会用攻击的方式(如打小报告),一方面表现自己的愤怒和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希望对方受到老师的惩罚,寻求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对于这种因为渴望呈现自己、批判他人、提高自己地位的“小报告”,教师首先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引导他(她)正确表达自己的方法。6.模仿坏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父母或老师经常批评别人,孩子会不自觉地吸收大人的这些言行,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甚至成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自然更容易要求别人。所以成年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7.“正义”——鼓励和讲道理让孩子一起玩,尤其是男孩子喜欢玩一些可以决定胜负的游戏,比如追逐和摔跤。这个游戏有一方会输,输的孩子不服气,去投诉,以此来“讨回公道”。这时候老师要反复和孩子讲道理,竞争中总会有输有赢。如果这次你输了,下次你可能会赢。能赢能输,那才是真正的英雄。(2)教师处理“抱怨”的态度和方法1。多关注孩子,让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当孩子向老师抱怨时,老师应该用眼神、表情、姿势等非语言行为来表达对说话者的关心。不管孩子抱怨的动机是什么,都应该让他(她)说完。教师应积极倾听,避免边听边批评。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2.学会原谅老师要在教育孩子宽容他人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独立处理事情。如果孩子真的因为受伤而想通过抱怨来解决问题,最好是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要安慰他,开导他,帮助他明白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学会原谅和理解。3.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纠纷。老师要让孩子明白,光靠抱怨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龄人的尊重和信任。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和意见,虚心接受;能够全面的看待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了解自己的缺点。4.结合主题团拜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拜会活动,如“同龄人眼中的我”、“我进步了”、“自我吹嘘”等。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实践和发现自我,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孩子耐心、坚持、克制、勇于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五、对教师正确对待孩子抱怨行为的建议(1)首先要分清孩子抱怨的目的。有些孩子抱怨说,想借大人帮自己“毁”对方,也就是报复别人。当然,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时,家长和老师要进行严肃的批评,让孩子懂得善良、友好、宽容。孩子们的抱怨大多是为了“正义”。家长和老师要找出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区别对待。有时候孩子抱怨也是一种询问,因为不知道该不该做某件事。别人做了就想模仿,却不知道父母的态度。比如两个孩子在床上玩,一个光着脚,另一个跟妈妈抱怨“他没穿鞋就上了地。”我想问“我也可以赤脚玩吗?”这时候家长要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二)教育孩子看待别人的优点,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教育孩子不管别人怎么做,都要按照要求去做,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3)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用公正的态度去评判谁对谁错。在处理矛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提高是非判断能力,逐步学会自己解决纠纷,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4)在处理孩子的闲言碎语时,教师应以平静的态度耐心倾听。老师不应该表现出不耐烦,更不用说毫不客气地制止了它。他们应该耐心倾听,允许孩子争论。因为在讲述和争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从而理解同伴交往的方式。老师不要在孩子争论的时候打断话题,尤其是那些平时安静胆小的孩子,要给孩子信心,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鼓励他们说出理由。(5)对于习惯了打小报告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理会。(六)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现在很多家庭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从上到下都宠着他(她),把孩子养得很“独立”。一个人玩还行,和别人玩就麻烦了。孩子们有分歧是很常见的。你不能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找老师,老师也不能“事事有回应”。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孩子抱怨是一种依赖的表现。很多家长或老师无力阻止这种行为,所以对爱抱怨的孩子很反感。其实,孩子的抱怨是否应该停止,主要看孩子的动机。综上所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要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孩子经常抱怨而忽视他(她),抱有“消极”的态度。相反,教师要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及时引导,耐心分析孩子的抱怨心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锻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