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李如松名将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经过连续十轮的炮击,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李如松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他们认为这是明军的大部队,准备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先后率骑兵***2000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收录的《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仅日-军第3、9两军团补充兵员就达6286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

 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十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