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小的时候是怎么过年的?
小时候过年,大人小孩大概都是想着改善伙食为主。除夕夜,我家乡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小笼包、馒头和挂面。小时候经济条件不好。馒头主要是用萝卜或米饭和蔬菜做馅。肉包子基本都是奢侈品。大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我准备了几个小钱,包在饺子里。大年三十睡不着,总会想起第一天早上起来吃了一袋钱的饺子。第一天早上,谁要吃钱包饺子,大人都会说有福气,更别提有多好看了。没吃过的孩子自然羡慕。当然,吃饺子也是一种奢侈。记得大年初一家里主要吃肉末面,感觉特别好。原因当然是有肉吃。除了吃,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玩。那时候天空一直是蓝色的,如果下雪,就下好几天大雨。河上结着厚厚的冰,可以在上面滚铁环,射猴子(木制陀螺仪)。过年前,男生一般会有一把自制的链条(自行车链条)枪,“火柴头”充当子弹。当中国新年来临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游戏。下雪的时候,支起筛子扣鸟。他还热衷于“推牛”(即抬起一条腿“顶牛”)。还有一起玩“四角”和女生玩的游戏。我记得扔沙袋,踢方块,跳绳等等。最后,希望过年前一天,大人买鞭炮。那时候好像500个鞭炮是最长的鞭炮,响200个鞭炮差不多就够了。30号晚上大人小孩打扑克,主要是“画乌龟”和“抓皇后”。初一凌晨三四点钟被枪炮声吵醒,没洗脸没换衣服就和哥哥、弟弟、邻居男孩一起去“拿枪”(现在资源丰富了,这一幕也没了)。捡回来的枪主要用来装弹药,也有其他娱乐用途。我们在春节期间开始玩灯笼。民俗方面,首先是腊月二十三祭地灶神。二是祭奠先人。除夕当天下午,各家各户的男人都涌向祖坟,花纸钱欢迎祖先回家过年。当然,大年初一早上的第一碗饭,是要摆在祖宗牌位的桌子上的。这种仪式多次幸存下来,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三是贴窗花、对联。窗花都是红色的,里面的东西多是花和动物。后来文字出现了,然后突然没人贴了。一般对联都是手写的,比较自由。后来形成了有偿批量对联市场,宣告了人民币这一中国法定货币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和知识分子经济意识的觉醒。四是贴年画。买不起年画,孩子的“三好学生”证可以暂时扮演这个角色,大人小孩都比较骄傲。后来,日历流行了好几年。后来企事业单位出于宣传的考虑,终于尝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免费赠品“年画日历”。真的很奇怪,有人站在街上免费赠送。五是过年走亲戚。过去探亲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感受?这似乎是我记忆中最盛大的春节活动之一。磕头收五分钱压岁钱,总是开心的,过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