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明月的景观定位

景观(包括自然和人文两类)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名望和灵魂,同时也是经济生长点和可持续发展资源。我常常想到河北的承德,在避暑山庄建设以前,它并不怎么出名,及至有了避暑山庄之后,却连同原先存在着而默默无闻的热河、棒槌峰等也就跟着走红,成了承德山民的无限骄傲和四季常青的摇钱树。在文章的开头举这个例子,当然是为了说明景观对于一个地方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显而易见,在中国名山大川的“词典”里,是找不到揭阳这个名字的。然而从市区“双江夹一龙”的地理形胜来看,揭阳本应是个“大地方”。因为诸如此类的地形,在国内,还有江西的赣州、四川的灌县(今称都江堰市)等处,那些都是闻名遐迩的地方了,只是揭阳例外。先人在赣州的两江(章江、贡江)汇合处内角建了个八境台,是国家级的名胜古迹,笔者曾数次登临其上,目极八境,却总自然而然想起揭阳的双溪嘴,难免就有些惆怅,还更有些期望。

双溪嘴是渔湖半岛的前沿,中秋时节,南北溪口会同时呈现一个月影,被我们的先人命名为县级的“八景”之一,曰“两溪明月”(通常称“双溪明月”)。从明洪武时期至今,历六百多年而未被取消。明、清时代的“揭阳八景”,自然、人文景观参半。“双溪明月”属自然景观。自然景观的“建设”,不用大量投资,只须邀集几个文人,在其美趣上多做些发掘与诠释,便可“众所周知”。所以,在古代生产力还比较低下,财政还不那么充裕的情况下,让自然形象入景是“造景”者们的惯用手法。事实上,“双溪明月”几百年来在美化居民心灵、提高揭阳知名度上,也确实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当然,以渔湖半岛境内溪河如织、景致丰富,要再命名些风景出来也不难。像过去因诸溪东来朝拱龟山,而喝形取名的“七蛇会龟”,像近年发现定名的佘厝村北侧的“十八弯”,就都是他处罕见的优美的自然景观。此外,还有渔江村东侧的渔江洲、渔湖桥北面的渔光岛,这些都是不事开发就可游可览的景观。以景观而论,绿洲上的渔湖储藏量颇大,这是“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的。

可是,包括“双溪明月”在内的渔湖半岛的自然景观,却没有像黄山、像张家界那样给本地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充其量只是让本地或小范围的游人一睹为快罢了。其原因在于规模不大,特色不太浓烈,因此缺乏冲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但作为景观资源,在渔湖半岛转型为新市区后,当然还必须保留、保护与保养,而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予以打造、包装与推介,使之发挥出相当的经济效益,成为一个个具有潜力的经济生长点。

但是,要实现这个期望,必须先行制造具有较大冲击力的人文景观,使之产生巨大影响,吸引了大量外地游人之后,这由我们的自然景观资源虽有优势但不显著所决定。有了一个强大的外力,这些资源的优势就会发酵,“做大”也就成为可能。所以,我认为,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在沿江地带建设五千年文化大观的战略构想是具有远见卓识,它对于美化新市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激活与提高旅游观光事业与经济、文化效益,无疑有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尽管“五千年文化大观”的定位、规模、结构、内容、形式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明朗与定型,但是,有世界那么丰富的成功先例可以借鉴,有半岛这么巨大的平台可以驰骋,我完全相信,假以时日,揭阳的景观建设完全可能出现跨越性的变化,“小家碧玉”而少人见识的自然景观,会伴随着宏大壮阔的人文景观的横空出世而走出“深闺”,俏丽迷人。

历史决定着先贤只能在河边低吟浅唱,使命要求我们面向世纪大潮引吭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