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赵云百万军中救幼主的故事

从小就很喜欢赵云, 那时候是因为赵子龙的武力, 谁不知道"一吕二赵三典韦" 的歌谣呢? 虽然书中的赞誉"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是对吕布而发的, 但我心中却总 觉着该换成"人中子龙"才对. 赵云的"白袍银甲, 白马银枪"是那时我心目中的英雄 的标准形象, 所以听"长坂坡"一段的评书听得如醉如痴, 对他在百万军中杀了个七 进七出, 单骑救幼主的事迹佩服得五体投地.

十几年过去了, 我从中学到大学, <<三国演义>>也不知看过了多少遍, 对三国 中的各个人物的了解全面了许多, 对不少人物的看法也改变了许多, 但是对赵云的 喜爱却一直没有改变.

<<三国>>中赵云的第一次出场是公孙瓒与袁绍的界桥之战中, 赵云小试牛刀, 杀退河北名将文丑, 救了公孙瓒一命. 经此一战, 刘备就已经相中了子龙, 傲视群 雄的关, 张二将也在心中接受了这位四弟, 可称得上是"英雄爱英雄, 好汉惜好汉". 到了古城会君臣聚义, 赵云算是正式辅佐刘氏势力, 开始了他的富有传奇色彩 的一生. 刘备在早期寄人篱下, 兵不过万, 将只关, 张, 赵, 在战争中不得不主要 依靠三位"万人敌"的勇猛, 但是只要细心地看一看徐庶, 孔明的用兵, 不难发现他 们都特别重用赵云, 打先锋的是赵云, 破阵的是赵云, 诱敌的还是赵云. 若只论武

力或治军能力, 三人不分伯仲, 但关过傲, 傲可辱之, 张太刚, 刚可怒之, 均为将之大忌, 只有赵云令人放心, 可以独当一面, 机变行事. 长坂坡是刘备的大败, 但. 是其中的两场小胜却能力转乾坤, 其一便是子龙的华彩篇章----七进七出, 这一仗他枪挑剑劈, 斩曹营上将五十有余, 在百万军中怀抱阿斗全身而退, 可算是勇到了极点. 虽然得益于曹操不许放箭的命令, 可是也说明千军万马, 刀山枪林, 如果不 使用弓箭类投射性武器, 照样挡不住子龙的匹马单枪, 赵云可算是武中之圣.

赤壁之战后, 关, 张, 赵三人分取四郡, 刘备填补了曹操北撤, 刘表衰亡的真空, 势力膨胀起来, 兵也有了, 将也多了, 地盘也大了, 几位大将有了独领一军, 施展本领的机会. 刘备入川受挫, 让关平去请诸葛亮, 使诸葛亮大感为难, 在他的心中显然子龙将军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 但是碍于刘备的面子,他不得不在对关公千叮咛, 万嘱咐后, 无奈地带但是碍于刘备的面子,他不得不在对关公千叮咛, 万嘱咐后, 无奈地带领张, 赵踏上了征川之路. 他的不祥预感在后来成为了现实, 从反面证明了关羽不足以担此大任. 从平西川,定汉中开始, 一直到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赵云经历了刘氏王朝由兴起到巅峰再走向衰落的全过程, 可以说身经百战, 常胜鲜败, 为刘氏父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被称为常胜将军. 可是我在这里却只想说一说他的两次败仗, 其一是定汉中时, 黄忠及其副将轻敌中伏, 被魏军重重包围, 赵云再逞当年雄风, 力救二人脱险; 而后面对曹操的大队追兵, 偃旗息鼓, 立马横枪, 智退魏兵, 反败为胜; 刘备孔明称赞他"子龙一身都是胆", 封他为虎威将军. 其二是首出祈山,马谡失街亭使司马臆长驱直入, 孔明各路人马被迫连夜奔回汉中, 尽弃辎重;但独有赵云一路, 由他亲自殿后, 巧用疑兵, 斩?⑼? 使得本部人马不失一人一马, 粮草辎重分毫未少; 连孔明都喜出望外, 赞不绝口. 古来善胜者并不少见, 但善败者就不多了. 遇变不惊, 败而不乱, 这是治军有方的表现, 而临危不惧, 败中求胜, 更需要将领智勇双全, 无怪乎孔明可以对赵云说"你办事,我放心".

赵云的人品也是优秀的, 古人提倡的"忠, 义, 德, 信"等美德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 特别是对刘氏的忠, 至少两次舍生忘死的救过阿斗, "国家未定,何以家为", 冒死力阻刘备伐吴, 年过七旬仍力杀五将, 表现得淋漓尽至, 可谓是忠臣的楷模. 总的说来,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忠臣良将, 当然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 他身上汇集了各种优点, 这使他成为了书中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