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在《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建议》一书中,我们谈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很多发光的东西,当然不是金子。虽然有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因素的差异,但书中很多宝贵的经验仍然可以借鉴。读这样的书,让人感悟良多。作为一名刚参加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看了这本书深有感触。这里我就根据我所看到的来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用来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云:“乐人易,动人难。”换句话说,让人开心容易,让人感动难。其实我觉得娱乐和感动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幽默可以把感动发挥到极致。比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九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包括各种肤色和衣衫褴褛的,冲到一个公众集会的讲台上,紧紧地抱住我的腿,叫我爸爸!”笑的同时,能让自己的心不起伏吗?
我认为,一个语言贫乏、单调乏味的老师,吸引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理性和感性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管我们采用什么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乱说,只是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好方法。
第二,课堂的质量是我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里,我也读到过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面对一叠叠要批改的作业,不止一个老师会不寒而栗,不仅仅是因为这需要花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没有创造性的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个黑色幽默,说某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他死后,人们在举行葬礼时,他突然伪造尸体,从棺材里坐了起来。一旁的人都惊呆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还好老师的一个相熟的朋友比较淡定,喊了一句“嗯,XXX老师,快过来改作文。”话音刚落身体就倒了,没有任何反应。当然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师在作业堆里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三种减轻教师负担的方法:一是在每节语法课中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忆可能犯语法错误的单词;第二,为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防止出错;第三,定期抽查:老师有时会接受几个学生的作业本进行批改,只有在有一次考试的时候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种方法是为了避免学生作业中出现大量错误,便于老师快速批改,节省时间。在我看来,这是对我们课堂质量要求的另一种方式。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就少了,相当于延长了我们老师的寿命。所以可以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伸。“后一种方法,我认为可以稍加修改,采取平时分层不定期抽样检查,测试时全面修正的形式。
第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讨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有一段非常幽默的话:“我不禁想起了波兰著名教育家雅努斯·科尔恰克的一句话:‘指望别人给你现成的想法,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下你怀孕的孩子。有些想法是要自己在痛苦中产生的,这样的想法才是最珍贵的。“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工匠,就不要等着‘另一个女人生下你的怀孕的孩子’。只有你倾注你的智慧和你的生活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和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发人深省。的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从。盲目模仿他们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达不到艺术的巅峰”,我们要学习别人好的东西,但绝不能生搬硬套。
那么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和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终点,但这个终点并不像一座大山。我们爬了一辈子或者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个人的顶峰不等同于整个社会的顶峰。在我看来,只要遵循上面提到的两条原则,就能事半功倍。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看完之后,这几天抽空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有一个很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老师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晶莹剔透的露珠美丽可爱,却又十分脆弱。如果你不小心滚动了露水,它就会破裂并不复存在。“我不禁想起那些后进生。他们像不小心失去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难道不需要老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吗?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同学,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不正确的行为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总之,他们是“后进生”。因此,老师们在抱怨“后进生”的同时,把与“后进生”的斗争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或冷嘲热讽,或严令防死,或冷处理惩罚,或开除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后进生会把“班”搞混!可以理解的是,学校里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估。平均分、升学率、通过率是校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核排名结果直接与奖金、评先评优和职称挂钩,与名师名校评选挂钩,与学校和教师前途挂钩...谁能不吃人间烟火?
但是,理解不等于同意。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和对世俗的批判。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不能让人体验到崇高,反而让人觉得一个老师是多么的功利、自私、短视!冷静下来想一想。学校有强有弱,老师有高有低,办学条件不一样。为什么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一个后进生对班级来说是五十分之一,但对他的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的宠儿?哪个孩子想成为“后进生”?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然而,他们的飞行翅膀却意外折断了。谁知道他们的痛苦和委屈?
其实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生理上和心理上,他们都渴望被喜欢,被关注,被关心。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教育者。因为老师的举动,其他同学对差生另眼相看,让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们能做的就是一直批评,斥责,甚至嘲讽,讽刺,骂人...,单纯的犯错,破罐子破摔,无所不用其极的捣乱,让你头疼的没得商量。
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下一届的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往往是你眼中的“后进生”,他们积极、勤奋、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在宽阔的马路上相遇,往往是你眼中的“后进生”一路走来喊一声“老师好”;逢年过节,还是这些你眼中的“后进生”贴心的打电话或者拜访你!
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我们怎么能不感到怜悯呢?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和学生一起学习,做他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和老师有了亲密的关系,自然就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一份关怀。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错误,用爱的态度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情怀赞美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我们就赢得了学生的心,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让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和殷切期望,就会变得那么可爱,潜力巨大,无穷无尽!
愿老师温暖的爱让我们后进生重新长出翅膀,愿老师深沉的爱让我们后进生像天使一样在我们眼前飞翔!!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忠告:看完,我从事教育工作八年,当过班主任。虽然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在与同事的接触和与同事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一本书,叫《100条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就像每个老师心中的圣经,备受推崇。这个假期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从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和知识!这里我就说说我对其中一个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谈到如何看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在我们的创造教育工作中,“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恐怕没有一个老师不愿意答应。有一些学生花在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时间是大多数普通学生的两到三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想别的事情。第一天学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为了防止遗忘,在教完教材后3、4周(但一般是3、4个月)进行扎实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对比自己的班级工作,我发现一学期以来,后进生的问题真的让我很头疼,所以我迫切想从书中得到帮助和启示。
第一个问题是,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普遍觉得,这些学生永远是最麻烦的群体。数量不算太多,但危害很大。投入的精力不是少了,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更多时候是徒劳的。我们能想象一个孩子从进小学的第一天起就一定是后进生吗?我觉得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们来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这种情况。
我们知道,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信书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除了应付考试,还有多少是生活中有用的?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进入社会,他们的后期发展往往比学校里一些所谓的高材生好很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怎么一点一点消失的,他们在学校每天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技校生。怎样才能真正接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的积极因素,激活他们内心的积极细胞?而不是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贫乏的知识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想要的东西。
所以,面对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能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所有教育的一致性和现在学生的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一个具有另一种发展能力的可塑群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他总是努力满足这一要求,也向所有教师提出这一建议。惊讶和钦佩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衰弱,就像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萎缩一样。小学生所伴随的智力、性格、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有什么东西在他们面前让他惊喜,让他敬佩,他们的头脑中似乎有某种强大的刺激,唤醒大脑,迫使大脑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必须从他们的内心触发他们真正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一个关于学生费佳的故事。教了他五年——从初三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所以那时候就会得出结论,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头脑里,他没有时间去形成条件所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头脑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的时候,他就忘记了前面的那件事。在其他年级,也有和费佳有些相似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人数不多。我为这些孩子编了一套特别的习题集。问题集中有200道左右的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收集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迷人的故事。大部分不需要算术运算;解决这种习题需要先思考。
到了五年级,费佳已经赶上了他的学习成绩:他可以解决和其他学生一样的算术应用题。到了六年级,孩子突然对物理产生了兴趣。费佳成为“青年设计师群体”的活跃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的书就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历史和文学方面。然而,每一个困难都是通过阅读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入一所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为一名技能高超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这个小故事虽然看似普通,但里面的知识却不容易被看穿。初中高中的时候,很多老师给学生补课。补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主课没有掌握的课本。但我认为应该鼓励教师以学科教育为主体,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各个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自觉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的教育。教学生阅读和思考。因为读书就像让心灵感受到一种意义,唤起它的觉醒。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越多,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教会他思考,思考会成为激发智力的刺激物。书籍和由书籍激发的生活理念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手段,死记硬背是使人的智慧变得迟钝的敌人。学生想的越多,对周围世界不了解的东西就越多,对知识就越敏感,作为老师的你就越容易开展工作。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们可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求学生知识技能,要求他们如何遵循同样的规章制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做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老师越来越累。如果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我想学生在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会再有一些影响学习的负面情绪了。老师的讲解和监督永远是外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和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后进生的转化可能不会成为老师的大问题。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成功感和自信心,从而保持一种热切而饱满的心情去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求知欲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授辅导都无法提高他们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我相信,只要我们把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从心里唤醒,他们很快就会成为大家称赞的极品!我会继续研究那些给老师的建议!从中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你才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虽然在新课改正在进行的当下,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似乎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潮流,但它给了我很多收获和很深的感触,让我受益匪浅。文中生动的实践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如一泓清泉,一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了我。他说:“年轻的时候先做什么,才不会老了后悔?”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首先要积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智慧。”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下大力气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
也许有的老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忙碌碌,身体疲惫不堪。我哪有时间学习?”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总是可以挤出时间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来源于阅读。只有每天不间断的阅读,才能和书结下一生的友谊,就像潺潺的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河流。他认为阅读是节省教师时间的有效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为了内心的需求和求知欲!古人说“好读书能治愚”,所以要提高自身素质就要读书。读书不仅要读与任何学科相关的书,也要读该学科以外的书。要做到博览群书,正是因为现代教育不仅需要知道学科内的知识,更需要各学科的融合。只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只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和敏锐的思维,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评论给老师的100条建议。难道不是因为博览群书,苏霍姆林斯基才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吗?所以我坚信,只要能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真正拥有“源头活水”,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我认为要想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就必须虚心向他人学习,也就是像苏霍姆林茨在文章中所说的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借鉴别人的教育经验。他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经验,这意味着,首先,要明白一件事情是依赖于什么条件的。否则,不可能理解和学习别人的经验。他说,学习优秀的经验,不是把个人的方法和途径机械地移植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从中移植思想。向优秀的老师学习,我们应该获得一定的信念。
所以学习优秀老师的经验,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方法教,教学效果远不如别人。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当然,我们需要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学习优秀的经验不仅仅是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习别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想想为什么别的班主任和他们一样秩序井然,而自己的课却差很多。这就需要博采众长,向很多有教学管理潜力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治国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级里进行全面的了解,筛选这些经验,选择有价值的经验运用到班级里。借鉴别人的管理经验很重要,因为只有管好班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书中有许多我们仍需学习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如《谈学生的智力生活》、《要想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就要让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刻》、《教孩子利用自由支配的时刻》、《把基础知识保留在学生记忆中》、《谈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一种手段”“评分要有分量”“学科教学中关于学生有意活动的信息”“教学生观察”“如何让小学生愿意学习”“一定要教会青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用意识记与不用意识记”“老师,照顾孩子对你的信任,如何看待学习困难的孩子,教育与自我教育,如何写教育日记, 如何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研,如何学习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如何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的《在书中,人民的教育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使我成为一个宝藏。我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条忠告,我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逐渐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崇高和肩上的担子。
寒假有时间看了《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感触颇深。该书以众多事例和经历,生动清晰地阐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枯燥的基本观点,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有人说:读书足以感同身受,才华横溢。使人敞开心胸,获得除轻蔑之外的新知,培养精神。因为书中有广阔的世界,所以有不朽的精神。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书总是新的。诚然,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与大师的对话,是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也会让人收获很多。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条件,才能机智应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培养师爱,以情促教。爱是教育人的第一途径。台湾教育家高振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没能触及人的灵魂,那就不是为了唤起人灵魂深处的变化而进行的教育。爱几乎是实现真正教育的唯一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触及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之下——用形象的话来说,知识的生命体里,一定流淌着情感的血液。“我记得有人说过:你想给你的孩子培养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自己也做这样的老师!是的,老师,请把美丽的微笑带到学校,把对人和对世界的美好期待带给同事和孩子,像孩子一样用好奇的眼光去数知识;将游戏这种人类最古老的快乐方式引入课堂;用赞美和幽默取代使用多年的座右铭;用被封在角落里的各种表情丰富自己的脸,用脚趾头听着楼道里轻盈快乐的脚步声。那些特殊的孩子,通过犯各种错误,学会了正确;我们永远不要绝望,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可能有希望。”“照亮学校的,永远不会是升学率或其他名利之物,而是神圣壮丽的教学精神,对孩子不带一丝尘埃的博大爱心,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切怜悯。带着爱和同情,我们永远不会放弃。让我们的专著告诉大家,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感受到用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导师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和优秀学生一样,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还没有开放的花朵,我们应该对它们投入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温暖和特别的爱,让百花齐放,迎来满园春色!
其次,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人格,仁慈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关心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被他人尊重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让孩子觉得你是一棵大树,给他们披上绿荫;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场所。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放任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相济是爱,对善良要严。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本质上是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巧妙转换话题,摆脱眼前的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求异的敏捷思维和发散的思维,这样才能满足双方的需求,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知识。有句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挖个泉,有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挖一口泉,意味着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保护学生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充实和丰富。教师如果能精通专业,通晓天文地理,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轻松自如地找到事故与教学任务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美好的,高尚的,快乐的。教师要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学以致用,始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慎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