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与哪些生物有关?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倪娟
一些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积极参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时,他们的学习是自主的。本课自主学习设计力求使学生在收集信息、思考、讨论、交流、合作、行动的活动中解决学习问题,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赢得学习的内在支持。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
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课程中,不再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而是强调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参与交流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倾向。此外,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图片和资料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并与之交流。
2.明白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能够用信息说明问题,参与交流合作。
4.增强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初步具备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引入问题
情景一:通过播放草原、河流、池塘等生态系统的视听资料,引入新课。让学生分析一块草地、一条河流和一个池塘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
情景二:看一段视听材料,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材料中提供的哪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些关系。
情景三:播放一个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例子,让学生观看后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空间,提出问题。
通过下面的问题,把这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散但集中,学习过程轻松活泼不混乱。
问:当地生态系统主要有哪些类型?其中有哪些生物群体?这些生态系统是否独立存在?和其他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在你的朋友和家人中,有哪些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如果我们的生物圈被破坏了,我们能再建一个吗?作为青少年,我们能做什么?
(3)组织开放式学习活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如果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和各种生物,那么如何设计才能维持你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为什么?
群际交流:地球表面不一样,各地气候不一样,生物种类也不一样。请学生结合他们课前收集的图片和他们的生活常识谈论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
小组合作:全班玩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班级分几组,每组10人。他们根据课前收集和准备的资料,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角色,发挥想象力向其他小组介绍各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特征。上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相应的口罩。
农田生态系统游戏组:7个人玩不同的农作物,一个玩动物,一个玩植物。告诉其他组的同学,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淡水生态系统玩法组:三个人分别玩河流、湖泊、池塘,介绍自己的主要生物是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余学生分别扮演鱼、虾、贻贝、苔藓、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
城市生态系统游戏小组:一名学生拿着一张纸板,上面画着几棵绿树,另一名学生抱着一只宠物狗,向他的伙伴介绍,让全班同学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群特征——人类是主要消费者。
阅读教科书:关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书面材料。
思考:河流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有什么联系吗?如果有联系,文字材料中哪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联系?
学生发言:河流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密切相关。
阅读:看课本对页的第二、三、四段,让学生讨论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各种生态系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看完,先回答。
第二段表明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第三段表明各种生态系统在地理上是相互关联的。
第三段说明,即使是同一种生物,也可以有不同的生态系统。
练习:课本上的“技能训练”。由此可以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组内交流:你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要求每组至少举一个例子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里交流。
学生们自由地谈论白色污染、随意乱扔垃圾、砍伐森林、浪费淡水资源、污染湖泊和河流、工厂随意排放废气、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杀害动物等等。
要求:各组代表发言。如果有什么补充,群内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言,其他群做补充。
阅读:让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生物圈二号”,并谈谈看完后的感受。
学生发言1:生物圈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学生2:如果生物圈被破坏,我们人类将没有地方居住。
学生发言3:生物圈属于我们,也是那些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保护生物圈。
学生交流: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环保措施和方法有哪些?达成共识后,分组交流,比较哪一组的保护措施最多,最简单,最有创意。
学生发言1:我们应该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禁止乱扔垃圾。
学生发言2:要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带动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学生发言3:我们应该种植多种树木,绿化环境。
学生发言4:我们要求市场管理者及时教育和惩罚那些出售青蛙等有益动物的人。
学生发言5:我看到有人在卖青蛙,就把青蛙都买下来放生了(学生笑)。
学生发言6:要加大环保宣传活动;做一些传单;成立环保小组,协助环保活动;成立环保表演队,到各地表演环保节目。
学生谈7:垃圾管道可以设计成方便居民通过管道将垃圾直接倒入地下,供分解者分解。
(四)课后实际作业,成果的运用
老师的问题:通过这节课,课后你打算做什么?
学生课后讨论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宣传环保的文章,做自己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网上搜索、调查、访谈,继续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继续探索保护周围环境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风格设计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学方式的变革。本课主要参与式教学设计,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如果课前查阅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将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了解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环境的建议和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达到教学目的。对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的学习是以游戏的形式,对小组学习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然后进行合作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学会沟通。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讨论保护生物圈的措施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课后作业由学生自己提问形成,作业布置有创新。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师是这门课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和个性化。为此,本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1)创设情境,把要学的内容变成问题;(2)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问题;(3)合作讨论,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4)分析和讨论以检查方案的可行性;(5)小组间交流,分享“问题解决”的成果。(6)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