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姓高,名肃,字长恭,又名孝瓘。南北朝之北齐宗室、名将,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东)人。
北齐开国皇帝高欢(高祖神武皇帝)之孙,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三子,另一说为第四子,鲜卑族。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开始担任散骑侍郎,先后因战功被封为乐城、乐平、高阳等郡公,徐州兰陵王(治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左、右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太保、太尉等。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齐军在邙山被北周十万大军击败,困于洛阳。武成帝高湛命兰陵王高长恭为中军、段韶为左军、斛律光为右军,前往救援。三军与周军激战,“其中军所当者,亦一时瓦解,投堕溪谷而死者甚众”。兰陵王乘胜追击,神速插入被困的金镛城下,率500精骑击败周军。兰陵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用当地民间舞曲歌而蹈之。此为中日两国流传一千余年的《兰陵王入阵曲》。
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北周为雪洛阳兵败之耻,派尉迟迥率20万大军进犯,连克北齐七城,再围洛阳,兰陵王和北周军大战于邙山,在当年齐军兵败之处又一次击溃周军,使摇摇欲坠的北齐王朝再度转危为安。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因为屡立战功为北齐后主所忌,御赐毒酒将兰陵王高长恭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