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幼儿园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倡幼儿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课后小反思——每周一次大反思——总反思一个主题。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形成由浅入深的反思链,在反思过程中加强课程研究,提高教学技能。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受益匪浅,有的则无所适从。打开教师的反思笔记,有空、浮、杂的现象。有的老师把教学反思当成一种任务型、应对型的工作,比如科学活动《沉浮》。教师反思记录:幼儿对探究活动感兴趣,能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起伏,但时间稍长;《桃树下的小白兔》语言上,老师反思:孩子对故事感兴趣,想象力丰富,但不注重整体...诸如此类。反思很肤浅,有点刻板。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正确的引导。
实话实说——写了什么,丢了什么
一节课下来,老师们都不同程度地对教学情况了如指掌,教学效果要么超出自己的预期,要么不尽如人意。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因为老师有趣的开头,让课堂气氛变得前所未有的活跃;可以因为一个老师的眼神,一个手势,大大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能因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说的多坐的多,孩子迟钝;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走弯路。再者,“因”和“果”是相互作用的。无论成败,老师都要实话实说,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体贴,操作更加自如,少走弯路,少走弯路。比如孩子的问题,老师一时难以回答,老师就要在课后记录下来,以后找资料,再补充回答。
反思案例: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在这次活动中,我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差异,所以有些孩子很容易就完成了整个过程,似乎什么都没做。我应该提前准备一些比较复杂的笔,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我可以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另外,在邀请个别孩子给大家演示的时候,虽然使用了实体投影仪,但是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孩子还是看不清楚一些小的、关键的步骤。可以用小组学习来代替,让每个小组的孩子在小组里进行示范,既解决了问题,加强了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也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信心。还有,拆完笔后,要引导孩子加深对各个部件的理解,尤其是弹簧在圆珠笔中的作用。
二,时间反馈——教师和学生的写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手势、教师对孩子的理解、教材和教法、学法、教具的使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影响着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相反,孩子的注意力、参与度、疲劳感、性格特征、经验差异也会反作用于老师。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后要及时反馈,对师生的双向表现和活动质量进行辩证分析,帮助教师在今后备课和听课时更全面地掌握“老师”和“学生”的情况。公开课效果不好的话,老师经常会说“这些孩子配合不好”。事实上,教师需要反思自己:对于相关的学习内容,是否了解孩子及其经历和近期发展领域;活动是否一厢情愿,是否能照顾到孩子独特的想法和感受;老师的提问语言是否能让孩子理解老师的要求和意思,等等。教师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找对策。
反思案例:主题活动——春天在哪里?
在主题活动“春天在哪里”的最初对话中,我发现孩子对春天有一定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涉及天气、植物、动物、人的活动等等。有几个孩子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美丽,但当被问到什么是花蕾时?什么是冬眠?孩子很难回答。所以,如何根据孩子目前的水平,帮助孩子丰富阅历,如何发挥孩子在寻春中最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题“春天在哪里?”很复杂而且有很多线索。如果按照一条线索发展,可能会过于偏颇,不利于孩子整体经验的获取和积累,容易陷入传统教育模式。基于对这个班孩子的分析和思考,我想知道分组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是否大胆。几条线索可以同时展开,既可以加快询问过程,又可以相互补充,让孩子和同龄人分享经验。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做这样的尝试。三、综合分析——写、教、学
学习反思应该是讲课的延伸,与讲课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讲课-备课-听课-写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一节课过去后,教师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如孩子的兴趣和接受程度,教学方法的应用,孩子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发挥,问题的有效性,环境和材料的交互效果,孩子是否有学习困难,孩子学到了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等等。一个主题持续了一段时间。做完之后,老师还要综合分析是否能完成主题预设的总目标所要求的具体活动,这些活动更符合孩子的兴趣和经验,有很好的反响。哪些内容孩子缺乏兴趣,远离生活体验,效果不理想;主题拓展中有机生成了哪些内容;教师可以进一步反思如何跟进观察孩子,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多元表达,如何平衡主题背景下的场。总之,教师要对照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在教学反思中记录影响教与学的因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反思案例:艺术活动——制作花朵。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更不可能一节课面面俱到。一堂课如果能有特色,有亮点,有值得借鉴的好做法,那一定是公认的成功。常州某幼儿园有个男老师,他上体育课用的道具很简单。他善于用简单的材料创造有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比如用一根长绳围成一个圈变成一个“池塘”,让孩子在池塘里学习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再把长绳变成一条“河”,让青蛙选择不同的距离跳河。有的教师特别注重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有些老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特的方法...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这些亮点简要地写下来,把活动的特点写下来,以便以后有选择地使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让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老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思考案例:科学活动-橙子和柚子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通过摸、看、闻、尝来发现橙子和柚子的区别,并要求孩子们做好记录。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独特的理解思维方式。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合理的、意料之外的”想法。比如活动中,杨凯和鞠廷博想到了画棉袄和裙子,分别表现柚子皮的厚和橘子皮的薄。我很惊讶漆瑗这个一向害羞的朋友能带头让他自己做笔记。从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孩子的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而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相信孩子能做到,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探索。四、捕捉灵感——写遐想
幼儿教师往往会觉得,课堂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由于实际需要而随机产生的,但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了活力。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打开孩子想象力的门窗,展示智慧的火花。一些幼稚的轶事、幽默的问答、探索性的发现、竞技性的游戏、演示性的表演或随机产生的问题,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帮助孩子转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比如,老师在大班为孩子组织以“声音”为主题的活动时,让孩子说出他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及其作用,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当有的孩子说装修房子声音难听时,有的孩子反驳说:“装修的时候声音难听,但是住新房很舒服。我们有时不得不忍受这种令人不快的声音。”教师及时捕捉到这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记在课后反思本上,然后开展“让我们有个好心情”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孩子调整负面情绪,培养正面情绪,在教学中起到了教育作用。有时,我们也应该记下活动中导致复杂化的事件,以吸取教训。
反思案例:音乐活动——小叶子
新歌《小叶子》有一个难点:“我明年春天回来,打扮成树妈妈。”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首歌词?小叶子落下来变成肥料,母叶子从中吸取营养,来年春天又会长出新叶子...这是多么抽象的知识,而孩子的思维是具体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理解这首歌词,让他们带着感情歌唱呢?我决定带孩子玩一个科学实验,把落叶埋在树下,过一个阶段再观察腐烂的树叶,帮助孩子理解肥料和装扮树妈妈的歌词。我相信如果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唱这首歌,一定会深情的唱下去。五.深刻反思----写作建议
在教完一节课,组织好一次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这节课的得失,学习资料的提供,活动环境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是否有新的增长点或遗留点。然后,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孩子的反馈信息来写。
反思案例:科学活动——吹泡泡
在给孩子组织“边做边学”和“吹泡泡”的活动中,老师问:你刚才玩吹泡泡游戏时发现了什么?儿童一般更关注气泡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这个时候老师特意问小朋友:你吹的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器?找出泡泡的颜色。所以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孩子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颜色也不同。另外,有些孩子在游戏中吹出气泡的速度很慢,所以发现气泡是椭圆形的,因为气流不足,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无法合成为一个封闭的球体。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孩子敢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另外,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要掌握科学正确的原则,避免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产生误导。其次,教师要创造轻松的情境,这是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的前提。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孩子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能让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
思考问题,鼓励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是培养孩子质疑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