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1的效果是什么?

战国时期,魏国医生庞公和魏王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准备前往赵国的首都邯郸。临走时,庞公问了王维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人告诉你,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一只老虎,国王会相信吗?”

王维笑着说:“这么荒唐的事,我怎么能相信呢?”

庞公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告诉你的呢?”

王维说:“我也不信。”

庞公接着问:“如果三个人说在闹市亲眼看见老虎,大王还不相信吗?”

王维说:“既然那么多人说看见老虎了,那肯定是发生了,我就不敢相信了。”

庞公听了这话,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人和老虎是互相惧怕的,各占几分。具体来说,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在某个时候取决于实力的对比。众所周知,老虎绝不敢闯入闹市。现在国王不在乎理智,也不深入调查。不能因为三个人说老虎就说明一定有老虎。那我到了邯郸,比市区还远,如果你听到三个以上不喜欢我的人说我坏话,你不会说我是坏人吗?在我离开之前,我告诉你这个疑问,我希望国王不要相信人。”

果然,庞公走后,一些平时对他不满的人开始在王维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王维就真的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公从邯郸回到魏国时,王维不再愿意召见他。

这就是3对1效应,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劝导中的影响力远大于单个人。那么需要多少人才能说服对方,或者导致对方寻求共同点呢?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能够触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是3~4人。

当两个人说同一种语言诱导某人寻求共同点时,几乎没有人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会迅速上升。最好的效果是五个人中有四个人同意。人数增加到8或15,求同率几乎不变。

但这种说服方式受环境限制较大,在一对一谈判或对方人多的情况下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我们可以提前邀请两个支持者参与谈判,通过在谈判桌上交换意见来诱导对方寻求共同点。

我们经常在卡牌游戏中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通常由四个人玩。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额或出台新规则,也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候如果能把另外两个人拉进来,三个人一起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人就会因为寡不敌众而改变看法,被多数人说服。

这就是“万人迷金”的力量。这个规律的反面是羊群效应。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做事业的话,不要因为别人没参与,别人怎么说就否定自己。你必须坚信你的选择。这是我们成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