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原画多出于游戏冲动。

顺妹被视为画祖,故称画。

新石器时代的各种彩陶图案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绘画作品。

绘画除了漂亮的装饰外,还起到尊德、尊功、育人的作用,并逐渐应用于各种场合。

先秦绘画遗物不多,以墓葬壁画为主。现在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帛画,画的人物多为正面(正),更容易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一张图中可以并排排列多个角色,避免了复杂的序列层次。

《龙凤图》用简洁的线条,简单的色彩。

《御龙图》是单线勾勒,平面绘制,渲染。其时代稍晚,战国中后期之交,线条更为均匀流畅,富有节奏感,呈现出衣浮而举的状态,色彩设置更为复杂。

相传汉武帝创建秘阁,收藏名家字画。

汉元帝在方上安置了一个画家,据说画家毛延寿因为王昭君画像而弃市。

东汉明帝雍容华贵,设画官,命方上画师画班固、贾逵等形象;还图梦见的金人形象;他还在白马寺的墙上做了一张绕塔三圈的地图。

自东汉蔡邕开始,著名画家的事迹就有记载。

顾恺之(346-407,或348-409),金陵无锡人。

每个画家都是成功的,往往几年下来,他说,“生动的写照都在堵塞中。”顾恺之画了一幅裴凯的画像,最后三笔刷出了他脸颊上的三根头发,让观者感叹生动。

《画报》说,顾恺之用“春蚕吐丝”等笔,“赋染人物面部,以浓艳之色点缀,不求晕饰”。

他的画作在今天的版本中被复制,如《女史真图》、《洛神赋图》、《秦图》、《列女人志图》等。

陆探微和宗炳是南宋最著名的画家。

陆探微(?—?),吴人,称宋明一代人。画以道家释字为主,“字迹遒劲锐利,如锥刀”;画出来的人物很精彩,但是风景和植被都没有太粗糙,没有脱离人物画的背景。一张图中,主要目的是展现阳台上的人物,景观只是点缀。

张彦远《历代名画笔记》:“魏晋以来,其画山川如群峰,若钹饰犀梳。或者水不能淹,或者人比山大...如果他们被种植,那么如果他们申请武器。”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并称为“六朝三大家”。

陆探微画的字是“美丽而清晰的”,而张僧繇写的字是“短小而明亮的”。

生活在北齐(550-569)、北周(557-581)、隋朝(581-619)的詹子谦(约550-604),擅长画人物,细致描绘淡淡的色彩,寓意丰富,栩栩如生。

今天有一个彩色丝绸版的《游春图》。整体来说,画面是由一条大斜线构成的,变化的方式恰到好处。右上斜角其实是空的,左下斜角其实是空的。青山坡地相向而开又合,泉水自右下向左上流。用细线画,不用笔,涂上青绿色,展现春日美景。

这种画法虽然笨拙而不幸,但却进入了“青绿重彩,工巧工整”的新的里程碑,对后来的唐代李思训画派影响很大。

詹子谦的《游春图》在处理透视关系上,注重了物体之间的客观距离、高度、大小关系和深浅层次,山阔水深,游人分散。

说明山水画的发展已经成比例了,完全不同于以前那种“人在山之上,水不能淹”的面貌。

吴道子(约685-758),后名吴道子,在绘画上无所不能。画之前要喝酒,站起来扫,形势就像风一样了。

唐武宗会昌(841—846)朱《唐代名画录:一人论神仙》;

吴道子出生于东京杨宅(今河南蔚县)。少了孤独和贫穷,天性天赐,年龄不弱,贫穷也精彩。游荡在东洛,明太祖知道他的名字,就叫他进去拜。

吴道子特别擅长数字。早年笔法尚可,中年后笔法如莼菜叶。他一改顾恺之以来粗细均匀的铁线描,突破了南北朝“曹衣出水”的面貌。他的笔法圆润,衣袂飘动,呈现出“五代当风”的独特风格。他的画简洁轻盈,在焦黄的墨痕中微微沾点,称之为“轻刷丹青”。

吴道子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女人偷着眼睛想说话;唐代人把他的人物画称为“吴家”。

从曹步星到吴道子,道家和佛家的人物达到了顶峰。

吴道子画的人物面部线条细而轻,皮肉生动。衣、袍、袖的线条粗细不一,抑扬顿挫,将随风飘荡的动感潮流展现的淋漓尽致。

李思训创造了一幅美丽的风景,他的哥哥李斯教他,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李,他的儿子李错都很擅长。

李生于盛世,享尽富贵,自然富贵。

(651—718),字坚,武威人,别号大历将军、小李将军。

其青绿山水金碧辉煌,笔法苍劲精细,似乎并没有完全脱离六朝的雕刻习惯。传世的帆上亭图可以反映李思训的绘画风格。

中唐以后,国家形势逐渐衰落,社会风俗也由富丽堂皇变为简朴艰苦。士大夫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超然物外。山水画由金碧辉煌转向淡墨,王维的碎墨山水由此产生,这是中国文人画的起源,奠定了山水画的地位。

王维的《山水战术》说:“道教画中,水墨画是最重要的,它表现了自然,并取得了成功。”

王维以诗情画意作画,他的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从宗教向文学转变的里程碑。苏轼《书墨<蓝田烟雨图>》说:“尝

拓片的诗,里面有图画;看图,画中有诗。"

吴道子山水可谓是晋隋山水的解放,是晋隋山水的进化,王维是吴道子山水的进步。明代董其昌以李思训为北宗始祖,王维为南宗始祖。

擅长泼墨山水的王洽被称为“王墨”和“王墨”。

早年,王洽受郑虔笔法的影响而精于笔法,后来他变得放纵起来。泼墨滴落,涂抹运笔,云雾缭绕,骤然变化。好酒好野性,有时墨取于发髻抵丝。

北宋米芾中的云山,王洽泼墨的鼻祖,却妥协了规矩,所以流传比王墨更广。

唐朝以前,没有专门的鞍马画家。

唐玄宗是匹好马,皇家马厩里养了40万匹。曹霸、韩干等人就应运而生了画马。

曹霸,天宝末年,上书御马,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丹青赠曹巴将军》描述:“忠于你艺,不知年龄,任名利如浮云”;“先帝有一匹马,名为玉花,艺术家们对其进行了各种造型的复制”;“期待九条龙出来,万世流马”;“将军善画盖神,必被百官所摄。”

韩干是陕西蓝田人。

小时候被王维家里雇来收酒债,玩人玩马。王维惊讶于他的画兴趣盎然,每年给他两万块钱供韩干学画十几年。

天宝里叫韩干拜,让他跟陈洪学画马。唐玄宗觉得奇怪,他的画和陈红的不一样。韩干解释说:“陛下马厩里的马都是大臣的老师。”韩干有《牧马图》、《夜中白图》。

韩坤(723-787),汉干宗人,字强,官职显赫。他能够画出图画而不是展示出来,五头牛的图画代代相传。

初唐仕女画中的人物虽然脸型丰满,但身材修长。

盛唐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奇形怪状”的艺术风格,眉颊饱满,丰腴肥胖,是贵族女性的实际写照。

中唐张轩和晚唐周舫的人物画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璇(?—?),赵婧(今Xi)人。开元年间为史馆画师,擅长人物画,多以描绘贵族妇女的富裕慵懒生活为主。

朱砂染耳是张轩仕女画的典型特征。

《虢国夫人尤春图》和《道莲图》是临摹的,现在还有。

《虢国夫人尤春图》描写了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的骑行之旅,似乎生动地呈现了杜甫二人对道路的诗意:“接纳、孤傲、甜美、真诚、肤柔骨细;他们的刺绣丝绸长袍在春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有一群金孔雀和银独角兽。”“翠是垂鬓唇边的荷叶”,“珠压腰重身稳”。

周舫画的仕女服装简单,色彩柔和,身材丰满迷人。

传世的有三幅,分别是钗黛仕女图,扇黛仕女图,调琴啜茶图。

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宗教画风格,如水月观音,被称为“周家风格”。

唐初中期,绘画以佛像为主;中唐,山川、鞍马繁盛。晚唐,花鸟人物繁盛。

唐代的山水画从李思训的工笔到王味之的淡墨,再到王洽的泼墨。千万不要去笔墨,所以怪诞在所难免。

你狂野归狂野是必然的。

五代十国画家中,“关菁董居”最为著名。郝静,关童,汲取了关山和罗山山峰的雄伟大气,把握了北方的淳朴气质。他们的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崇高而壮丽的风格。

郝静出生于沁水(今河南济源)。隐居在太行山红谷的他,自称“洪谷子”,画山水、树木和石头。“学不为人只是自娱自乐”。

他的画以突出的线条建立凹凸的山脉,给人以质感,再以水墨渲染,笔法严谨,不留痕迹。“好为云中山顶,侧厚”,“山顶好为密林,水为突石”。百丈险峰立于青黑之间,创造了描绘山川的北方山水画派。

今天的《匡庐图》被认为是郝静的作品。

管同,一佐官,长安人,公元907-923年至北宋初(公元960-1127)居住在侯亮。

关童最初师从郝静,后来有了青涩的名声。他的山水画因场面简单不多,被称为“官家山水”。

郭在《图说·见闻录》中将管同、李成、范宽称为“三绝”。

今天,管彤有《关山行旅图》和《山涧图》等着穿越。

十国南唐、钱树、后蜀、吴越画坛繁荣,不仅优于五代,也不逊于唐代。

南唐时,画家是要召见的翰林。董源和是杰出的山水画家,周文举和顾是著名的人物画家。

董源(?—962),本名舒达,江南钟灵(今江西)人。李(943—961),南唐人,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

董源用平淡淡雅的笔写出了江南的美景,平淡无邪,绚丽多彩。

后人向董源的画家学习,巨然是第一个向他们学习的人。世人称之为“东菊”。

江宁开元寺的和尚巨然。山水画,董源之祖。跟随李煜到京城,住在开宝寺。“善是雾蒙蒙的天气,是山川的景观,但树不是它们的长处。”他画的景物天真烂漫,大气清润,用笔清润,笔墨深沉。他们大多是壮年时期的明矾头,晚年平淡无奇。

南唐时期的周文举和顾擅长人物画。

周文举(?—?),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已故李边领袖李(961-975)被任命为画院院士。

周文举尤其擅长人物画,表现宫廷和文人的生活。她的女画家继承了晚唐周舫,使她更加美丽和丰富。

瘦弱颤抖的“战笔”是周文举绘画的典型特征。

郭《图识》:“(周文举)是个优秀的女人,她更接近,更漂亮。”

周文举有重屏下棋图,六里堂人图,宫中图(南宋初年仿作)。

琉璃堂图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在江宁琉璃堂唱歌。

目前,一般认为宋徽宗的《韩云的文远图》属于六里堂图的后半部分。

顾洪钟(?—?),江南人,李渔,已故大师,当时在画院。

顾奉命潜入韩熙载府邸,其生活状况被绘制成《韩熙载夜宴图》。

徐希,金陵(今南京)人,江南处士人。

常逛园,重视写生。豁达豪放,在院画之外独树一帜,其花鸟画堪称百代之祖。

开创“以墨为格,杂色为辅”的新画法,用墨写枝叶,再添色彩,是以水墨为主,用色并举,区别于传统的突出淡彩的画法。

风神潇洒,骨气非凡,爱好也很多。

雪竹地图

黄泉(903-965),成都人。西蜀著名画家,授国子监待圣旨,赐紫金鱼袋。

黄泉花鸟先用极细的墨线勾勒,再着墨填色,所以貌不惊人,美不胜收。后人将他这种“写生加填色,富于旨趣”的画法称为“双钩法”。

徐希和黄泉相互辉映,风格迥异。俗话说“黄家富,徐熙野易。”李懂得远近透视的方法,能画出飞檐来体现仰视山上亭台楼阁的效果。可见宋人对远近明暗的方法很有心得。

用线条或颜色在平面上表示三维空间的一种方法。

“惜后人而不考证,诬称画山水是以小观之,故忽略透视。所以宋代以后,山水画离自然景物越来越远,难免陷入幻想编造者的境地。”

范宽继承了荆、关,但还是给了很重的分量。李丞智之笔,近视如隔千里;范宽的笔,远看似近在咫尺。

范宽,祖籍中国,本名中正,中立。因为人慷慨,所以被称为“范宽”。我从李成的《山河图》开始,也向郝静学习。景与关的豪放之笔在范宽流传。他画的山顶是茂密的森林,水是突如其来的石头。

然后叹道:“与其学别人,不如不学自然。”住在南方和太华,看过各地的奇景,对风景有印象,没拿复杂的装饰品。我落笔雄壮老气,得了一个高山人物。

范宽画雪山,完全模仿王维。"一幅好画充满活力。"晚年用墨太多,不辨土石。

自王维以来,山水日渐平淡幽僻,而等人则一直骄横。同时,荆、关的峰虽不同,但比高、顾的峰深。范宽继承了荆、关,但仍厚。董源和李承耐应运而生,开启了宋元至今数百年的山水博弈。

北宋三杰之后,米芾、米友仁成为山水画巨擘。米芾以草书为画,他以书法为笔法。云隐树简,名曰“米氏云山”。米友仁的“小米”是由父亲的方法稍加改变,一点点烟熏而成的。南宋的龚楷和元代的高继承两米,绵延不绝。

绘画到了宋代已经全部跃入文学领域,趋向于诗性山水花卉的发展,不再注重道家释画的努力。然而,在宋初,徐雨、高仪、高、吴宗元、等著名艺术家却得到了继承。

郭(1020-1109),北宋画家,河南温县人。宗申(1068至1085)是皇家画院的一所艺术学校,正在等待圣旨。特别喜欢郭的画,宫中各处都挂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郭的《早春图》,堪称经典。

宋真宗景德镇(1004—1007)末年,修建玉清赵颖宫,招募画师100余人,分为两部分,吴宗元(?-1050)为左部长,王拙为右部长。

评论家认为:“吴元从吴生的笔下学来,使他无忧无虑,美不胜收。”吴宗元认为吴道子画的人物并非没有缺陷。他说:“吴生画一个天女,脖子粗,走路不瘸。”。

吴宗元有一幅元代神仙打架图代代相传。

北宋人物画在李、、张择端时期达到顶峰。

李(1049—1106)擅长各种题材的绘画,笔法如行云流水。画大多不上色,单独用承心堂纸作画,临摹古画时却用丝绸作画。

张择端(1085-1145),吴栋(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擅画楼、屋、树、人物。店铺、桥梁、街道、城垛的风俗画细致入微,界画准确,形象生动。现存的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和《金铭池竞拍图》,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

前世的名画,顾、陆、吴道子都要画,所以以“丹青”二字的画家为例。长眠伊始,妆容一扫而光,轻盈飘逸,超有概念。比如你比绅士,穿着棕色的衣服,草鞋,其实很简单。

自五代徐希、黄泉并存以来,花鸟画已能与山水人物相抗衡。进入宋代后,人物画有所衰落,而山水画和花鸟画却欣欣向荣。黄鞠以“写生与填色”为流派标准,许崇思以“叠彩与染色”为民间反对派的领袖。

黄权的儿子黄聚才随舒梦下到宋朝,很快得到了宋太宗的宠爱。他被命令搜索和决定他的画,他的绘画方法成为一个临时的标准。

徐希之孙许崇思兄,擅画花卉、水果、冬虫夏草,不华不墨,染重彩,名曰“无骨花”。

南宋虽国衰,北宋画院不减。北宋大部分画家出院,南宋大部分画家出院。南宋“刘、李、马、夏”皆出自画院。

绿色景观在南宋时期复兴。赵伯驹兄弟、唐力、刘松年等。至于马援和夏暄,虽仍以唐力为师,格局脱胎于青山绿水,但用了大笔触的水墨,改变了其谨小慎微的细腻状态,可谓调和了南北两宋。

南宋的人物画画家虽多,但都是因循旧规,越来越简单,或用特殊的水墨,或用特殊的粗笔,或用特殊的简笔。

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名叫“梁凤子”的梁楷正在等待画院的召见。他的画属于师法李派,描绘风雅;画院的人看到它的精美之笔,并不感到意外。传之于世者皆马虎,谓之“减笔”。

梁凯的减笔泼墨人物不落俗套,先用淡墨画出衣服线条,再用浓墨突出衣服的褶皱。

泼墨仙女图大规模使用墨色,用笔强化墨块,以洗炼放的风格表现人物高贵的内心感受。元初画家崇拜宋人,行事有分寸,不敢有所创新。绘画世界充满了复古风格。

元初以赵孟頫为绘画中心,大力提倡复古,影响一生。赵孟頫结合唐宋绘画之长,说“唐者欲失纤,北宋者欲失精”。他标榜“古意”,反对宋代画院过分追求形和细。

重要的画家有高、李力、、任仁发等人。

黄、王蒙、倪瓒、真武,元代中后期(1260-1368)画家,江浙文人。他们师从董、居,以画表现自己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被称为“”,对后世影响很大。

黄(1269—1354),江苏常熟人。山水画多为浅绛色,山上多明矾石,笔法瑰丽,风格浓郁。黄的青绿色和水墨山水很少见,水墨山水线条很少,特别是简单而深远的笔触。后来到了清代,山水几乎只有黄模仿,然而,他只学会了他的明矾头石和皮马边,却不知道如何素描和变化。

王蒙(?-1385)是赵孟頫的侄子,受他指使,但他自己也没办法。他是元代四大才子之一。骄傲的作品常用几种方法。只是因为王蒙的画太复杂,所以后世老师很少。元末避黄鹤山,故名黄鹤山柴。明初,洪武曾在泰安任知府。曾在胡与会稽、智聪和尚一起观画,后被牵连于胡之死。

春山读图

无锡富豪倪瓒(1301—1374)元末明初动乱时藏身太湖,画作主要表现太湖风光。

他的画以天真无邪为主,很少上色,意境静谧苍凉,有落寞之感。

王蒙以复杂取胜,倪瓒以简单取胜,王蒙的地盘不容易到达,尤其是在倪瓒。倪瓒的目的不是画画,而是写胸。但他缺少富于变化的美,如一个小家碧玉,不清丽可爱,却不大方。

真武(1280—1354)擅长草书和画山水、竹子。

元代失意文人的绘画注重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达,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文人士大夫的绘画跃居重要地位。以神韵为主,以写意为法,以笔感墨趣为高逸,以朴素静为玄机。通过绘画写愁怨,并不好玩,也不复杂。不过在绘画方面,就有点偷懒和猫腻了。明初画坛以浙派为主流,以戴进(1389—1462)为核心人物,形成了以戴进故里命名的所谓“浙派”。浙派和学院派的画风很难区分。

明中叶以后,吴派兴起。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为“吴门四家”。

沈周(1427—1509)深居简出,四十多岁时开始大规模扩张,植株粗壮,叶大。使用中心秀英的厚刷产生一个圆和健康的效果。

沈周的《苍崖高涂画》

文徵明桃花源图

仇英(1502—1552)原本是一个漆器工匠,后来他的画精了,受欢迎了。擅长青山绿水。

受周忱的影响,仇英在40岁之前就开始学习南宋的绘画风格。后来他加入文人圈,画风就变得简单了。

汉宫中的肖春

到了隆庆、万历、崇祯时期,吴门人才辈出,陈淳、文嘉、文伯仁、徐渭、董其昌、陈继儒等纷纷到来。

陈淳、徐渭的水墨花鸟将写意花鸟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被称为“青藤白阳”。

陈淳(1483—1544)在文徵明学习。草书气势磅礴,纵横捭阖,为明末之首。尤淼速写。一花半,淡墨奢华斜,却很写实。

在晚明画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渭和张虹。

张虹(后1577~165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讲究写生,笔法犀利,笔墨润泽,山峦叠嶂,丘壑幽深。他的绘画特点是石面与染色相结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是晚明吴门画坛的中坚力量。

徐渭(1521—1593)写过《葡萄》这首诗:“笔底的珍珠无处可卖,就丢在野藤周围。”自我放纵,它甚至不是。其泼墨写意之花,苍劲奔放。

清初以“四王五运”画最为著名。

王世民(1592-1686)和王健(1598-1677)都是江苏太仓人。

王一(1632—1717),江苏常熟人,受到王世民、王鉴赏识,后被推荐入宫;

王(1642—1715)是王世民的孙子。

李悟(1632—1718),江苏常熟人,师从王一师。

云歌(1633—1690),本名寿平,江苏常州人,与王逸为友。花鸟虫虫,随其意而飞,自成风格,被称为“云派”(或“常州派”、“毗陵派”)。

清代四大天王吴昀,热衷于用干笔干墨,信奉董其昌画论,注重临摹古人,表现出文人的闲情逸致,忽略了博采众长的本性。

四王一派的画风在清初尤其是贵族士大夫社会被朝野沿袭,后来出现了很多小派。

在以“四王”画派为代表的仿古思潮被视为主流的同时,清初也有一部分画家持与“四王”完全不同的艺术主张,以“四僧”为最典型,他们重视画真实的生活情感。“四僧”包括:

鉴江(1610—1664),安徽歙县人,法名洪仁,本名鉴江;

坤灿(1612—1692)湖南醴陵人,长期居住在南京。

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

石涛(约1642—1718),号大地子,青香老人等。自称苦瓜和尚。晚年定居扬州卖画。

(1744-1802)继承了扬州八怪部分画家的绘画风格,并影响了后来的赵(1829-1884)、吴昌硕(1844-1927)等人。

赵会用印章和工笔作花卉画。

吴昌硕将花鸟技法与石印相结合,苍劲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