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秋分习俗
“春分”有两个意思:
一、昼夜时间相等,昼长夜短,昼短夜长。这一天,太阳到达经度180度,直射地球赤道,所以这一天的24小时平分,各为12小时。中国古书《春秋故事·阴阳进出》说:“秋分,阴阳也半相,故昼夜寒暑。”秋分的时候,“分”就是“半”的意思。秋分之时,世界如昼夜之长。秋分过后,北半球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秋分时,世界上没有极端的昼夜。秋分后,北极附近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南极附近的极日范围逐渐扩大。
第二,气候由热转冷。根据中国古代以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开始的季节划分,秋分落在秋季的90天之内,秋季平分。比如左河水的诗说,“夏退秋转晴凉,日月同长。”之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意思是“秋天转凉”。
秋分的含义: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书:“八月中旬见秋分”。“分”的意思是把白天和黑夜平分。和春分一样,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的位置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气温下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国古代,秋分被分为三个时期:“雷声来了,声音就会停止;第二,等蝎子毛坯户;等待水变干。“一等就是打雷是因为阳气旺盛,秋分后阴开始盛,所以就不再打雷了。第二期的“空白”二字是细土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天气寒冷,隐居的小昆虫开始躲进藏式洞穴,用细土封住洞口,防止寒气侵入。”水干了,就说明这个时候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蒸气蒸发迅速,湖泊和河流的水量减少,一些沼泽和水坑正在干涸。
秋分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凉爽的秋季。来自南方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造成反复降水,气温一再下降。就像人们常说的,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了,但是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方和北方的田间耕作是不同的。在中国北方,有一句农业谚语说:“白露早,寒露晚,秋分种麦正是时候。”谚语明确规定了这个地区冬小麦播种的时间;而“白云秋分来,好歌声好稻种遍地”则体现了华南晚稻播种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归纳为谚语,如“秋分只怕闪电,多米多贵?”
在此期间,全国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降水偏少期。秋分过后,包括江南、华南在内的我国大部分地区(热带气旋引发的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入降水减少期,江河湖泊水位开始下降,部分季节性江河湖泊甚至逐渐干涸。在此期间,可能出现个别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多影响华南沿海和海南岛。此时,台风除了带来大风灾害外,还会带来降雨,往往有利于当地土壤保墒,因为这些地区在10以后已经转入枯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