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孩子一方面会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动作,另一方面会因为空间的限制而格外小心,会相互配合,更好地利用空间。一个体育游戏也可以随机教育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幼儿园教学离不开孩子的生活。把握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情境,进行随机教学,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本质,理解数学规律,能真正让儿童从“活动”和“体验”中学习。第三,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加强数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借助于头脑中事物的形象进行思考。单纯的给孩子教学讲解,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利用小学、中学、大班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逛超市,培养幼儿与人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小班的孩子通过观察自己出售的食品包装袋来统计物品的数量,进一步巩固了10以内的数字,也有助于小班的孩子养成自己摆放物品的好习惯。通过观察出售的食品包装袋上的数字,中产阶级的孩子进一步巩固了对数字字形的认识,了解了数字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大班的孩子们通过活动了解到数字与物体的等价关系,也了解到数字可以代表生活中物体的数量、价格和用途,学会了简单的统计,比如物品的数量。有些孩子对包装上的数字感兴趣,如数量、天数、日期、重量、电话号码等。再比如大班孩子们的社会实践——卖菜。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出售他们自己的蔬菜。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卖菜的过程中复习了加减法的计算和元、角、分的换算。我们还利用幼儿园的走廊和操场,给孩子摆放一些泡沫或纸板做成的几何图形,让孩子在户外游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拼图。儿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了解一些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活动作为探索活动的形式之一,有助于训练儿童的思维。教师要让孩子通过实践认知,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找出问题的本质。最后通过讨论,让孩子对事物的探索由直接感知转变为肤浅理解,从而构建初步的数学知识。第四,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生活中应发挥适当的作用,不宜“过度”或“不足”。教师不应该充当“主人”,更不用说不应该充当“替代品”,更不应该做“旁观者”和“局外人”。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现实生活中有无数有趣的数学现象。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时间的应用,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简单的统计,计算,几何图形的应用等等都是一直伴随着孩子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注意到或接触到这些问题或现象,但这时候孩子往往处于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他们可能对这个问题或现象没有深究。作为教师,我们要敏锐地感知孩子的关注点,把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孩子的生活实践中,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善于观察,及时引导,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孩子提供学习、操作、实践的机会,一步步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正如大纲所指出的:“科学教育应当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让数学活动活起来,让生活内容数学化,让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充满活力的游戏,让我们的孩子轻松快乐地畅游在数学王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