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锁怒潮》影片哪里体现出的文明的焕发与重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句出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之口的名句传唱至今,是为关于自由最朴素和传神的表达。
1963年8月28日,林肯大会堂,马丁路德金发表了“I have a dream”的自由宣言,2008年,距离我有一个梦的慷慨激昂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一个名叫奥巴马的黑人成为美国这个自由国度的最高领导人,实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黑人同胞的美国梦。在美国最上层的那一小撮人就是乘坐五月花号来到这片土地的白人,当视线拉回1839年,同样也是来自汪洋一叶舟“阿米斯塔德”号,却不得不背负卑贱的negro的称呼,这是对于黑人同胞的蔑称。而辛格一行人被命运卷入这个号称自由立国的国度土地的那刻起,他们的身份就在negro的不理解和作为一个black man,只是肤色不同,但是同样享有自由的human beings间不断拉扯徘徊,更甚也如同这个号称自由的国度身影一般,正在自由和专制的角力中摇摆。 开头印象很深的一幕是,茫茫汪洋中飘荡的辛格一行人,遭遇了美军的航舰。当船上的人悉数被捕,辛克面对美军的船舰,他拼命在游,即使看不到终点,即使面前一片汪洋,这种看似情感大于理智的冲动背后是让人动容的情愫,只有辛格知道他是为自由而战。丰富了原著的细节,也使得人物更立体化。 作为原著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青年律师罗杰.鲍德温在大银幕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人性转变,曾经只是为钱而战的律师用他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辛克的信任,在沟通的障碍面前,肢体语言、绘画等各种方式被搬出来,最终,罗杰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他不再是为钱而战,他真正成为了一名为废奴运动献力的律师。他与辛格沟通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两种陌生的文明交流碰撞最后的理解代表着和平与尊重,也带有导演对南北关于白人和黑人关系美好隐喻。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更加让人信服,而不是矮窄平面的高大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