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起步阶段是如何吸引商家的?
其次,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马云现在如日中天,但在2000年之前,马云在互联网界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他的履历,他所做的小动作,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于65438年4月至0995年4月在杭州创办的“中国黄页”网站,是中国第一个在线的中文商业信息网站,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为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1997年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网、在线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全国性网站。
1999年初,在北京互联网界没有什么名气的马云回到杭州,用十几个年轻人和风投换来的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这些人有的是从杭州北上跟他一起创业的合伙人,有的是从北京“绑架”过来的。
为什么说是“转折”是因为如果你研究一下和马云一起创业的团队是如何形成的,你会发现,这些后来成为“十八罗汉”的人,刚和马云走到一起的时候都是非常偶然和随意的,基本上不可能分析出一般人所期望的管理理念。当被问及为什么加入这个团队时,他们的回答令人惊讶。有人回答我在广告公司工作,去找马云拉业务。后来生意失败,我就加入了这个团体。有人回答说我以前是记者,对马云的公司做过一些报道。有人回答,我当时喜欢聊天室,在北京认识了几个马云公司的人。他们邀请我去杭州创业,我就来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看似“乌合之众”的年轻人,在杭州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了一张电商大饼,看起来和北京式的“摩天大饼”完全不同。简单来说,阿里巴巴需要做的只是一个降低商业成本的平台,让商业交易与互联网的力量相匹配。从所有企业降低的商务成本中,阿里巴巴分享其中一项,成为其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来源。仓库?发行?采购成本?让它见鬼去吧,所有这些困扰电商们的问题都与阿里巴巴无关,这不是它想解决的问题,也绝不会成为它的负担。
这样的想法,在1999 1,如果有记者采访马云,肯定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那么,你们的阿里巴巴,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现有的成功经验?”是的,在B2C市场,我们可以向亚马逊学习。在C2C市场,易贝已经相当大了;B2B呢?如果可以,你可以选择相信IBM广告描述的那个时间之前的世界。可惜IBM只告诉你你可以用它的产品解决问题,却没有告诉你如何用它的产品解决问题。
但基于我们对马云的了解,完全可以想象他的回答:“如果90%的人说一个方案好,我一定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因为这么多人说好的方案,肯定有很多人在做,机会肯定不会是我们的。”马云独断专行的性格和他在这个团队中的威望,让他们选择了一条从一开始就没有在美国试验成功的道路。
结果,你一定要告诉我吗?阿里巴巴1999创业,2002年开始盈利。它几乎以光速完成了中国电子商务史上第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阿里巴巴创造的商业模式,使得这家公司至今没有在B2B市场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
后来马云在创业之初提到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设计时,喜欢说他的团队其实“对这个模式的认同度很低”。我说这话的时候,觉得他的表情很得意。我想他的意思可能是,真正的商机是藏在认可度低的地方。
这是马云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帮助马云从1998和1999的互联网困境中脱颖而出,创办了一家迄今为止中国最成功、中国最受瞩目的电子商务公司,帮助马云一度成为超越比尔·盖茨、最被华尔街看重的企业家。牢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云指挥的商业行为和他指挥的淘宝。他不走寻常路。
2002年,阿里巴巴开始盈利。2003年初,阿里巴巴成立投资部。当时在销售部的孙彤宇被调到投资部,开始和CFO一起寻找投资项目和机会。
这是2003年前后阿里巴巴内部关于公司寻找新盈利点的说法,基本上大家的说法都是一样的。除了一点——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2002年阿里巴巴赚了一美元,这是马云多次向全世界人强调的。然后,2003年初投资部成立。马云是要把这一块钱破成百万吗?
“一块钱只是夸张,也是当初给2002年定下的目标,就是要盈利,哪怕只是一块钱,也是成功的。其实到2002年底,公司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大概七位数。
“这笔钱用来做投资,也确实有些勉强。不过当时我们的想法是,阿里巴巴已经盈利了,发展趋势相当稳定。是时候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增长点了。”阿里巴巴高层表示。
马云很喜欢打牌,最喜欢玩“三扣一”。他还经常在家里打牌,周末会邀请一帮朋友甚至公司员工到他家玩。所以在一开始考虑投资项目的时候,他曾经有过做棋牌游戏网站的想法,但是后来因为家里一个亲戚沉迷于网络棋牌游戏,马云就放弃了投资这类网站的想法。
其他选项,比如当时已经开始兴起的房地产,如果马云当时把那笔钱投在杭州做房地产,现在的回报一定是非常非常可观的。然而,与互联网无关的行业从未进入马云的视野和阿里巴巴的版图,尽管几乎所有高管都忍不住说:“如果我们做房地产,我们会赚很多钱。.....但是,这钱不是我们赚的。”阿里巴巴内部一直有一个* * *学问,就是一定要坚持做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行业,其他行业即使诱惑再大也绝不涉足。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永远不会动摇。
事后讨论和重组淘宝计划的流程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难度来自于简单的答案,简单到不行。“主要是马云的启发。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回答不够专业和正式。要确定这么大的项目投资,必须要有多方论证、讨论和市场调研。不过,我说的是实话。有时候,与其相信复杂而艰巨的调查研究,不如相信一个商业天才的灵感。”阿里巴巴高管表示。
这个回答一开始并不是很有说服力。一直以来,我们都看到,阿里巴巴的成功足迹是建立在“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的基础上的,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取决于领导层的远见和决策能力。看了太多的商学院案例和国外公司的重磅案例,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如此被华尔街看重、代表行业新希望的庞大公司,在没有调研论证的情况下做出具有战略决定性意义的决策时,却赢得了所有高管的无条件服从,仅仅是因为马云在东京眯着眼睛,看到世界颠倒,回到杭州。
这种情况很值得怀疑。是马云在公司的权威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还是他的员工放弃了和马云的讨论?1999阿里巴巴成立的时候,马云自己规定了一个原则,任何质疑和不同意见都必须当面提出。这个原则被抛弃了吗?
“不会,”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这样回答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公司的任何决策,真的都是讨论的结果,我们会提出任何意见,我们会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然而,你不认为公司有时需要集中管理吗?民主太多会导致议而不决,贻误战机。更何况,一方面,过去几年的争论几乎都以马云是对的而告终;另一方面,马云进军C2C领域的想法得到了公司内部的一致认可。至少,马云的说法轻松说服了我们所有人。”
“所以马云突然有一天说,让我们挑战易贝,你说,好吧,让我们挑战易贝。是这样吗?”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如果你擅长使用搜索引擎,你可能会在网上找到阿里巴巴CTO的软文提问:“杰克,你疯了吗?你忘记易贝了吗?”
来自西方的霸主
不,没有人会忘记易贝。只要你经历过这10年的互联网之旅,你就能体会到易贝在美国曾经的地位。在阿里巴巴进入这个市场之前,易贝的子公司易贝易贝已经是中国C2C市场的垄断者,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与所有同时创造一个神话的大公司不同,易贝在10年前成立的时候,顺便创造了一个稚嫩的童话。
1995年,奥米迪亚正在为创始GeneralMagic工作,同时他还在设计一个网站,试图帮助他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帕姆·韦斯利,与Pez糖果盒的其他爱好者交换藏品。此事如今已成佳话。然而,这是一个浪漫的公司历史的开始,尽管迄今为止,嵌在美国易贝大厅的显示板显示了对Pez糖果盒的尊重。
奥米迪亚说,当他和帕姆在欧洲度假时,帕姆买了一些Pez糖果盒,回来后她开始在拍卖网站上出售和交易这些东西。奥米迪亚说,他看到了“收藏家对普通物品的巨大热情”。事实上,奥米迪亚解释说,他一直认为互联网可以开辟一个完美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平等交易,价格由平台决定。他对拍卖没有特别的偏好,但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实现商品内在价值的“市场机制”。
他编了一些软件,建立了AuctionWeb。这个网站只是他以EchoBayTechnologyGroup的名义做咨询工作的网站的一部分。但是当他去登记的时候,echobay?Com已注册。“我是去填表的。那时候想弄个域名还得填表。所以我说,‘嘿,让我把它砍了吧。“易贝怎么样,”现在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奥米迪亚如此回忆他的帝国的起源。
EBay最早出现在互联网上是在9月,1995,之后发展迅速。1997,易贝变成了一家真正的公司:它获得了风险投资,正式命名为易贝,并找到了一位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她后来在易贝和淘宝竞争激烈的时候去了上海督战。然后就是IPO,互联网经济如火如荼,百花齐放。
易贝的快速发展令人震惊。用惠特曼的话说,就是在火箭上发展。2004年,易贝的年收入达到33亿美元,超过了戴尔、微软和思科。当年,易贝的“网络帝国”在全球拥有6.5438+0.35亿用户,相当于德法两国人口总和。
“易贝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改变了人们对‘废物利用’的定义。也因为易贝,人们逐渐相信陌生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信任。此外,易贝已经成为一个有趣的来源。例如,有人将一个印有圣母玛利亚形象的烤奶酪三明治定价为28000美元,还有人愿意以37375美元的价格租用他的额头作为广告位。”《今日美国》这么说的。
在寻找易贝历史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惠特曼曾说过,在做出为网站制定规则这样的重大决定时,她会依靠Omidia。“他在这个领域很有天赋,”她说。“当面临重大决策困难时,我们会寻找皮埃尔。这些事情是传统的市场调研做不到的。”
这听起来熟悉吗?没错,就在刚才,我们听到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说了一句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
除了易贝,马云在中国还有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那就是1999年8月8日在上海成立的主营电子商务的易贝。它的创始人和谭都是上海人,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几乎都毕业于美国哈佛商学院。
邵亦波,上海人,从小被称为“大头神童”。如果和他的学习成绩相比,他的学历和履历足以让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的马云汗颜。在国外近10年的邵亦波已经被改造成了“假洋鬼子”,但这个词在互联网热潮的时代再次成为褒义词。“他喜欢西餐,英语说得比汉语好,家里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直到回国,他偶尔会读错别字。和记者交流的时候,英语单词一直往外冒。”这是当时记者对他的描述,但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这些小毛病是西方主义的象征,证明这个人确实接触了西方文化,是第一个近距离接触互联网的人。
这样的人,在那个时候,最能获得风险投资人的信任。中国人可能会对他们的举止感到不舒服,但美国人看起来很顺眼。邵亦波等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运用是巧妙的。在他们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接触并吸收了西方的营养,这显然对他们后来与易贝领导人的接触非常有用。他让投资者觉得彼此很投缘。
邵亦波并不否认他的思维习惯“大部分是中国的方法,不到一半已经是美国的方法”。MBA毕业后,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年薪654.38美元+0.5万,几乎唾手可得的绿卡;先是欠了9万美元,放弃绿卡回国。邵亦波选择了后者,他说他想“做他最想做的事情”。这是?当com的热潮席卷全球的时候,热血沸腾的留学生们真的想过。也许没有报效祖国的崇高想法,但是机会在中国的想法是真的。
在回国之前,邵亦波在易贝拍卖了他所有的东西。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台500美元买的电视机,两年后在易贝上卖到了550美元。“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了个人交易的魅力。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至少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如果我用其他方式卖,价格肯定会少30%-40%。”
就这么简单,邵亦波设定了自己的商业模式——C2C。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邵亦波凭借自己在波士顿和高盛的工作经验,以及在投资和金融方面的天赋,迅速获得了4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1999年6月,他带着这40万美元回到上海,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家C2C电子商务拍卖网站易贝。后来,邵亦波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这个网站是直接从美国易贝抄袭来的。无论从网站、盈利模式还是收入结构,都能找到易贝的影子,甚至邵亦波的经营理念都来自美国易贝。那一年,正是马云带着他的“十八罗汉”从北京回到杭州,用50万启动资金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接下来的几年,这两家电商,因为各有侧重的方向,一个在杭州,一个在上海,互不相干,各自努力。
然而,易贝的名声显然比阿里巴巴更大,也更受关注。互联网正处于泡沫膨胀最疯狂的时期。1999,10年6月,邵亦波凭借火热的互联网热潮,吸引了6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2000年6月5438+10月,根据CNNIC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易贝在国内拍卖网站中排名第一,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拍卖网站。之后,易贝这样介绍自己——“中国电子商务旗舰网站”。
2000年7月,易贝推出了个人网店服务,仅一周就吸引了5000多名网友“尝鲜”。
从5438年6月到2000年10月,互联网泡沫达到极限的时候,邵亦波再次凭借中国第一家C2C网站的概念,利用“潜在市场”的“希望”,在美、法、韩的资本市场获得了2050万美元的融资。这笔钱帮助邵亦波度过了中国互联网最冷的严冬,也在各大网站举步维艰的时候斥巨资进行广告和推广,将市场份额扩大到惊人的90%以上。那时候,邵亦波和他同样拥有哈佛商学院学位的美丽妻子,似乎是那个众多门户网站的数字领袖们露出土脸的冬天里最绚烂的一道风景。
当时如果只是一个互联网用户或者互联网爱好者,很难看出阿里巴巴在那两三年做了什么。马云用三个字总结了那些年的历史:“练内功”。
然而,到了2002年底和2003年初,这两朵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各领风骚的双生花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当时有传言称,邵亦波之前2050万美元的融资已经所剩无几,中国互联网行业流行的“烧钱病”后遗症开始显现。不仅盈利遥遥无期,而且目前的经营也遇到了困难,易贝不得不开始为生计做打算。
2001年7月,易贝宣布网站开始对卖家的登录物品收取登录费。2002年9月,易贝开始对网上商品交易收取服务费。然而,更可怕的是,其市场发展趋势已经开始放缓。2003年初,在上海进行的一项电子商务抽样调查显示,自2002年以来,B2C(企业对客户)在全国范围内增长了98%,B2B(企业对企业)增长了50%,而易贝采用的C2C(用户对用户)仅增长了30%。无奈之下,邵亦波接受了易贝的注资提议,将业务扩展到亚洲。
此时,刚刚开始盈利的阿里巴巴,因为有了闲钱,加上易贝和易贝的合作,准备搬家了。过去,易贝的发展就像阿里巴巴的平行线,没有交集。但是易贝呢?易贝来了之后我该做什么?毫无疑问,易贝是一个庞然大物。即使它仍然像易贝一样在既定的车道上,改变车道也不容易。但是,司机们都知道,当一辆巨型集装箱卡车以很快的速度从一辆汽车旁边经过时,它的重量和速度必然会对汽车产生压力。所以驾校的师傅们都会告诉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要避免与巨型车辆平行。
马云遇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问题是,巨头的车已经驶入车道,在电商的三条车道上,马云的活动空间并不大。马云说,当他决定做淘宝的时候,易贝和易贝的合作已经开始了。无论易贝的运营是否像之前业界传言的那样艰难,都无法改变这个网站当时的霸主地位。而它面临的所有困难,叫好不叫座的问题,都不是易贝能解决的。马云和他的新公司终于要面对了。更何况,无论哪个“疯子”都不敢低估易贝和易贝合作的前景。一家世界级巨头公司吞并了一家大型国家公司。这样的场景真的让人不寒而栗。这个时候发动攻击并不是一个好时机。但是马云没有犹豫,他的团队一致通过。他们决定,既然没地方躲,不如抢在巨型货柜车加速前抢路。
这种举动看起来有点像堂吉诃德打风车一样疯狂。但是,马云说,“我没有选择。我发现那时候我必须开始准备防守,而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所以我必须去做。”
此外,马云强调,他捍卫的不是易贝,而是易贝本身。
易趣和我们一样。
“易贝和我们一样。”这是马云在阿里巴巴的业务步入正轨,可以花时间思考电商大局的时候突然想到的问题。“电子商务没有边界。什么B2B,B2C,C2C都是人为边界。个人对个人的交易更大,也就是企业对企业的交易。当企业对企业的交易相对较少时,也可以视为个人行为。如果这个人工边界还存在,那么我敢断言,5年10年之后,它就再也不会存在了。”
马云表示,他一直非常关注美国的易贝。他发现这家成立不到7年的公司,有1笔网上交易。有80000种,从价值1美元的磁盘到价值500万美元的飞机。也许第一个在易贝卖飞机的人真的只是一个有钱又无聊的富人在等待另一个有钱又无聊的富人。但是,如果有一天,当航空公司发现真的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易时,我相信易贝绝不会因为对方是公司而拒绝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信息。这时,如果一家公司需要购买飞机,正好可以在网上找到飞机销售的信息...这样的交易链条与阿里巴巴致力打造的中小企业交易平台如出一辙。考虑到这一点,马云感觉到了危机,因为他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易贝的平台和阿里巴巴的平台在架构和思想上一模一样。“也就是说,用易贝的平台做B2B只是时间问题,”马云说。
“如果我不采取任何行动,等三五年后易贝进入B2B市场。它比我们有钱,比我们资源多,全球品牌比我们强。那时候,对阿里巴巴来说将是一场灾难。当时的情况有点像这样。我们拿起望远镜,看到了一个和我长得一模一样,比我大很多的哥哥。我们震惊了。但是对方根本不知道我的存在。那时,在易贝的眼里,我们什么都不是。我认为这可以给我们一个好的开始,易贝的冷漠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机会。”
当马云想到这一点时,易贝通过收购易贝将触角伸向了中国市场。收购易贝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和一个团队,还有令人震惊的90%的市场份额。电商有句名言“大者恒大,小者恒常”,这个规律在C2C市场尤为明显。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垄断”市场,不可能两三家公司平分天下,三足鼎立。EBay已经领先了,有了易贝的资本注入,就有了更多的资金、资源和强大的品牌。那么马云从哪里看到了机会呢?“这根本不是问题,”马说。“市场会发展的。当时,中国有8000万网民,但易贝只有500万用户。好了,这500万用户是你的,剩下的7500万潜在客户是我的机会。2002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当时一切都还在变化,下任何结论都还为时过早。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写进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