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心理教育活动课(或称心理素质训练课)是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价值观、良好的自我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意志品质。
1.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和期望。
(2)增加学生的价值意识:让学生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选择和行为。
(3)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会正确的归因;进行积极思维训练。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1)增强自我观察:自我观察知道自己有什么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理解思想、感觉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自己为荣;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和自我能力,成为一个信任自己的独立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加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适度回应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3.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对沟通的心理需求。
(2)熟悉沟通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交流技巧:眼神交流、表情、姿势、语气、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理解沟通中开放和互信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时机谈感情问题;在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提问;敢于表达,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要轻易指责别人;适当回应批评,避免负面影响;能分辨出一个人的真实言行是否和你一样,是他对自己言行的反应还是他的判断。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如何辩论而不失理智;学习互利的谈判技巧。(4)学会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什么时候带头,什么时候跟着别人;学会正确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帮助学生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
理解和观察情感的多样性。情绪意识:理解和辨别自己的情绪,倾听内心的自我对话。
(2)学会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测:关注是否有自我贬低的负面信息,了解情绪的真实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中的控制和引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少压力。
(4)学会分析情绪和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适当表达情绪;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
5.增强挫折承受力
增强挫败感。认识到遇到挫折很正常。学会如何抵抗挫折。学会接受和适应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令,接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限制。
b、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我们把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具体化,就是把特定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也就是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大多数小学生年龄在6到7岁之间,11到12岁之间。相对于婴儿期和青春期的快速变化,此时儿童的生理发育显得缓慢而平稳,身高体重稳步增长,各种组织器官进一步成熟,特别是大脑重量逐渐接近成人,兴奋和抑制功能进一步增强。
随着生理的成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心理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注意的意向性进一步增强,注意质量显著提高;感官知觉各方面不断提高,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记忆的意向性、意义性和记忆策略发展明显;思维逐渐从形象的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灵活性还不够高。
此时,儿童的情绪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需求、利益、志向、价值观等体系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复杂化和深化,各成分都有了明显的发展;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大多数学生在正常教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每个学生能否达到这个普遍水平,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佳心理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矛盾。比如有的学生身高、神经系统发育已经达到同龄正常水平,但智力却处于正常状态。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要么是认知过程发展跟不上,导致行动盲目,情绪发展方向偏离;要么是情感发展跟不上,使知行发展失去生机和活力;要么是意志的过程跟不上,导致情绪脆弱,言行脱节。
(3)个体心理结构发展不完全的矛盾。比如学习需求和兴趣培养了,但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志向。
(4)自身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下,有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某些特殊能力会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对常规的教学条件和教育发展要求会感到不适和不满。相反,其他人因为自我发展和自我要求低,觉得外界要求太高。针对上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选择以下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1.智力和创造力:(1)观察力。(2)记忆。(3)思维能力。(4)注意力。(5)想象力。(6)创造力。
2.独立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1)自信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2)目标选择性——能够选择自己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方式。
(3)独立性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支配。
(4)勇敢,敢于挑战,不胆怯,不怕苦,不怕累。
(5)强烈的成就动机——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6)坚持:彻底,有耐心。
3.爱情性格与社会适应性
(1)爱——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
(2)热爱环境——热爱环境卫生,热爱自然,有环保意识。
(3)热爱集体和社会——阶级、学校、家乡、祖国。
(4)社交能力——倾听、礼貌等。
4.乐观开朗的情感特征
(l)乐观的生活态度总是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2)幽默感。
(3)美感:我愿意并善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C.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方式与实施
(一)心理教育活动的方式
心理活动课有三个基本活动:
1.认知类型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和情绪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是积极正确的,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相应的行为也是积极的;反之,情况正好相反。认知风格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风格,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来实现活动目标。
(1)故事联想
引入故事:在活动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利用学生听故事的心理和心理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故事读或听。
联想活动。通过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2)讨论一个澄清公式
专题讨论:讨论当前学生关注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
辩论:就争议问题举行小组辩论,提出双方不同意见。
结对讨论:就一个话题,两个人先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和另外两个人讨论的意见进行协商,形成四个人的* * *意见。然后和其他四个人协调,得出八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一定要深思熟虑,参与感更高,讨论效果更好。
讨论:分组,每组4人。小组每人发言一分钟,发言前给个人思考时间。
2.情景风格
通过提供和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情境可以分为两种:气氛情境和情节情境。
(1)环境样式
利用视频、音频、电影多媒体真实再现一些生活场景,或感受美好,或感受人物心态起伏。利用音乐渲染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烘托主题的生动氛围。
人际氛围是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引导师生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期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活动中,老师可以实实在在地体验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发情绪上的嗡嗡声,师生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益处。
(2)角色体验型
根据活动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一个角色,根据角色的需要去思考、行动、体验角色的思想和心理,学会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晰地认识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进而增强自我意识,缓解或消除心理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导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表演,不用语言。比如让学生表演认识新同学的场景;展示赞美他人、喜欢他人或讨厌他人的场景,从而揭示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独自表演。把两把椅子相对放置。学生先坐在一把椅子上,另一把椅子空着,但假设坐了一个人(或者异性同学,或者另一个同学,或者老师,或者家长),让学生先把他们之间发生过的对话,或者他的想法表演出来,然后坐在对面,扮演对方的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反复多次,以增进学生对彼此的了解,改善彼此的关系。
角色互换:与前者类似,但参与者多于两个。比如导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让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交谈一段时间后,交换椅子或角色。
双杀。两个学生,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助理演员重复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东西,从而帮助问题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
(3)游戏风格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之一。它具有趣味性、独立性、虚构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契约性和互动性)。
①游戏的乐趣
让学生在紧张中放松,在焦虑中冷静,在比赛中寻找观点,充分放松自己,表达自己,流露真情。
②游戏的自主性
表现在允许“自由选择”和“自由加入退出”,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必按照别人的好恶行事。当一个参与者在游戏中达到很高的境界,他就是无私的,他的自主性是最淋漓尽致的。
③游戏的虚拟性。
它可以在虚构的情况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于现实生活,参与者放弃了他们原来的生活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无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好坏,多么卑微,道德的好坏,只要善于建言献策,就受到同龄人的尊重。因为是虚构的,所以人们不会太在意游戏中的哭闹和咒骂。参与者可以摘下面具,放松自己。
④游戏的创造性
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思维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因为他们的自主参与,所以积极性高,思维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的内容、形式和规则,最大限度地探索和展示自己。同时,由于游戏的群体性,群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出的火花成为创作的又一源泉。
⑤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的构成是群体形式,所以也需要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合作。在游戏过程中,成员会形成各种大家认可的规则和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和契约限制和规范了成员的活动。成员目标一致,规则、契约、互动产生的感情成为团结群体的力量,在群体中可以实现相互信任和经验分享。
一般游戏教练的流程包括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营造开放接纳的氛围,学会展示自己,倾听他人。* * *同样的承诺阶段。学会和伙伴商量,执行任务,承担责任。互信互助阶段。增强自我意识,在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时树立尊重的态度。沟通分享了解阶段。交流和理解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和成功的真实感受。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真实的我和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变自己的欲望,树立新的目标。
3.行为训练风格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好的行为或消除一些不良行为。
(1)演示
这是一种通过模拟来学习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辅导老师自己或者选择某一方面行为优秀的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示范对象在学生中有权威形象,学生模仿其良好行为以获得良好行为。比如,用“大声思考”的方法,让起示范作用的同学大声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向他人演示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过程。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训练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学习处理矛盾和冲突时寻找解决方法。
(2)奖励
用糖果、文具、分数、奖牌等实物或语言来强化和肯定他们的行为,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其中,老师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但学生的“自我奖励”也不容忽视。同样重要的是,当你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的时候,鼓掌,鼓掌或者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奖励自己一颗糖或者其他物品。
(3)惩罚
这是心理教育活动课要慎用的活动。但惩罚手段的巧妙运用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当一场比赛被犯规时,你可以被罚款一次参加比赛的机会。
(4)合同
在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同意签订一份清晰、公平和可信的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什么样的良好行为可以获得几分;什么样的不良行为,一次扣几分。多少积分可以换取什么样的强化,或者享受某种特权。这份合同让教师清楚地知道教育培训每个阶段的重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培训要达到特定的目标。
在活动中,上述活动模式交替使用,从中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活动形式。无论哪种活动模式,都是有机地服务于主题,有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心理教育活动
实施心理教育活动课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这是基本要求。活动的设计和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避免只有一部分积极的学生唱主角,而忽略了其他学生。
2.主体性原则
这是前提。学生可以参与活动目标的建立、设计和实施。教师把学生放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占据主动。
3.活动原则
这是显性的。它不同于单纯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学,而是在活动中体现知识,更适合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培养内容和目标的实现。
4.情感原则
这是核心。避免概念化,注重学生情绪的刺激、起伏、变化和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关注情绪的* * *声和* * *感技术的应用。
5.开放原则
这是方向。这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教材在活动中只起到一个引子或榜样的作用。让学生把它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在一个主要目标下,附加着其他目标。强调认识的启蒙、思维方法的引导和情感的健康导向。整体活动设计不拘泥于线条结构,而要体现色块结构的特点,产生一种混合分散的美感。活动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是开放性原则的体现。
6.过程原理
这是重心。心理教育的活动课注重学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把握和优化活动过程是活动课成功的关键,也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d、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明确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用心理教育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活动方法设计教育活动课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好课程,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到心理教育课程规定的目标。课程的组织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组织两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
在课程开始之前,有必要做充分的准备。准备工作不仅包括单元设计中规定的事项,如教室所需的教具和相关材料,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学生心理学和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比如你熟悉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了解心理教育、团体动力学、心理卫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你就会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技巧,比如应对抗拒、沉默、情绪转移等。
2.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背景材料。
包括学生姓名、年龄、智力状况、性格特征、家庭状况、在校表现、老师评语、过往记录等等。充分了解学生背景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的掌握。这就是老师常说的课前准备,“备课不仅要准备教材,还要准备学生”。
首先联系
在课程开始前,有必要与参加心理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个别面对面的接触,并试图建立初步的良好关系,以利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设置助手
设置助教或者在学生中找助教,帮助主持老师活跃的小组气氛,协助活动的开展,处理一定的冲突。
课堂组织
为了上好一堂教育课,教师必须采用一些教学组织方法来处理好一堂课的开头、中间、结尾等教学环节。
1.开始上课了
在一节课开始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增进相互了解。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组织方法:
(1)预热方法
一节课可以从唱歌、跳舞等游戏活动开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座位的安排上,可以考虑圆形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面对面,平等交流,对课程发展大有裨益。
(2)澄清方法
老师用生动有趣、简洁有力的文字做开场发言,说明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解除学生的困惑,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3)介绍方法
为了充分利用团体的力量,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需要使用多种自我介绍的方法,这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尤为重要。传统的自我介绍方式比较死板,往往会让学生显得不自然,拘谨。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引入方法:
首先,两人一组,告诉对方自己的基本情况。一、说出你最喜欢、最骄傲、最讨厌的事或人。然后,回到群里,介绍一下刚刚配对的朋友。
(2)每人问答10次,每次都是“我是谁?”“我是……”,说出别人不知道的特点。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3)通过依次问一个同学非重复性的问题,被采访者不能拒绝回答。这种方法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坦率程度,训练他的机智。
2.教学过程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引导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学生思考之前和之后给予一些启发性的话语,如“你是说……”和“你认为……”等。,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小组内的开放式交流。引导方式可分为间接引导和直接引导。
(2)反馈法
这种方法要求老师抓住学生表达的思想感情,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理解他,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清自己的思想感情。反馈就像一面镜子,清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和情绪。这面“镜子”为学生提供了有意识地、自动地修改自己的机会。
(3)清晰度
这样,教师除了重复学生说的话或表达自己的感受外,还加上他们认为学生想说但没有说的话,即教师告诉学生模糊、含蓄、不明确的感受。这种方法有助于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
(4)质地
学生有时会逃避自己的责任,或者给自己的不当行为找一些合理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必要面对学生,督促他们独立思考,勇敢面对现实。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要明确指出他们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3.课程结束
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复习复习
师生* * *复习自己做过的,学过的,要说的。
(2)计划和展望
老师和学生* * *讨论未来应该做什么,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有什么规划,从而明确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
(3)祝福与告别
老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可以用小卡片或小礼物互相祝福和告别,以保持和发展他们的友谊。
4.预防措施
在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辅导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课堂技能和态度外,还应注意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组织好教学工作:
(1)客观处理事件,不要偏袒学生或采取不公正的态度。
(2)以温暖、尊重、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班级的温暖和安全,能够理解他们,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话语和感受。
(3)不要采取权威的态度压制学生,而要尽量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表现幽默,使课堂活动轻松活泼地进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和投入。
(5)具有教学机智,能够随时处理突发事件。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调皮捣蛋,抱怨,注意力不集中,吵着要上厕所,擅自离开教室等。教师应该能够迅速了解原因,并立即做出适当的反应。
(6)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当。因为缺少老师的指导,学生无从下手;过多的指导可能会培养学生的依赖性。
(二)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问题,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个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和矫正。
班主任要学习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在做好心理教育活动的同时,做好本班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3)游戏辅导
游戏辅导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新颖、生动、参与性强、可操作性强。我校要通过游戏中心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游戏辅导,通过游戏辅导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竞争合作精神,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规则并遵守规则。
1,选择一个游戏。游戏导师必须收集和积累适合本年级学生的各种游戏,然后根据主题、对象、场地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戏。
2.学习规则。比赛前,老师必须详细具体地讲解比赛规则和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必须学习规则,掌握规则,直到在游戏中遵守规则。
3.观察行为。学生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情绪是比较真实的,这也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密切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各种行为。
4.调整心情。游戏是孩子表达感情、描述经历、表达期望的“语言”。教师应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情感表达上也有一个目标恰当、反应适度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