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游戏

佛教徒有七痛:生、老、病、死、恨社会、爱离别、志向。

佛教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通奸,不胡言乱语,不饮酒。

佛教讲轮回,因果,救赎。

就像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循环不息,万物来来去去,世界周而复始。

《春夏秋冬的另一个春天》是由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的电影,于2003年9月上映。影片将故事情节设定在不同的季节,春天的罪恶与救赎,夏天的欲望与放纵,秋天的爱与恨,冬天的哲学与反思,春天的延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影片中所有的镜头和影片的表达都极为克制,更深层的意义是借助事物和自然以“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你会发现影片中的对话最少,只有大量描述事物的场景和背景音乐。

金基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坚持对话,你就无法表达你的感受。正因为伤的深,所以不能轻易说出来。”

让我们从头到尾再看一遍所有的镜头:

春天,小狗、鱼、蛇、青蛙、小溪、太阳等等出现在这一章——对应小和尚的童年。

在西方古典象征意义中,小狗象征着“忠诚和爱情”,鱼和溪流象征着“繁衍和阴户”,蛇象征着“欲望”,青蛙象征着“灾难和罪恶”,太阳象征着生命。

在这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感到刺骨寒冷,对人性冷嘲热讽的一幕,就是这部电影的开头——《春天》里的小和尚。

为了好玩,小和尚把鱼绑在一块石头上:

把青蛙绑在石头上;

把蛇绑在石头上;

而老和尚则默默地看着,皱着眉头。

那天晚上,老和尚把一块大石头绑在小和尚的身上,让小和尚明白他对小动物做同样事情的感受。

老和尚让小和尚搬着沉重的石头去山上找小鱼、青蛙和蛇。他们解开石头后,会为小和尚解开沉重的石头。

小和尚找到了小鱼,发现它已经死了。

小和尚找到了青蛙,发现它还活着。

小和尚找到了小蛇,发现它已经死了。

小和尚伤心地哭了,很伤心,他满眼都是泪水。

春天结束了。

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因为我也经历过类似小和尚的事情。

小时候性格孤僻,朋友不多。

一个人看电视,用几个卡通玩具想象彼此的场景,或者去老房子外的梧桐树下看忙碌的蚂蚁搬运食物,成群的暗蚁拖着比它们大几百倍的死蚱蜢或食物残渣,往往是快乐的一天。

起初,我经常在蚂蚁洞旁边撒一些馒头屑,帮它们把离它们很远的食物搬到洞里。

后来,我渐渐失去了这种快感。我不仅没有给他们食物,甚至还把他们辛辛苦苦搬回家的食物,除掉上面的蚂蚁后,扔到很远的地方。

后来觉得这种玩法没什么意义,就把水倒进蚂蚁洞,用土堵住了。看着它们惊慌失措,用触须与同伴交流,很有趣。

最后,我可能把所有的把戏都玩了,于是我又有了一个想法:

从腰部切开一只蚂蚁,看看它的头能活几秒钟;

用火烤蚂蚁,听燃烧时的爆裂声;

把针线盒里的缝针扎进他们的腹部,看着他们的头和身体摇晃着挣扎着前进;

用针扎他们的头,看着他们的四肢不停地抖动,砰的一声就不动了;

后来我甚至用打火机烧缝衣针,刺在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以此为“乐”。

然后有一天下午,突然,所有的蚂蚁,不管是小而迟钝的,还是大而快速的,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沿着我家的台阶和裂缝爬到了卧室和客厅。

一望无际,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蚂蚁。爸爸妈妈不停地用扫帚把蚂蚁扫出去,但它们还是不停地进来,爬到卧室的床上,阳台的每个角落。

我害怕,惊讶,害怕,害怕,不知所措,心烦意乱。

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两个字“报复”,他们要报复我,是我的报应。

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以前的所作所为是多么令人恐惧和震惊。我的所作所为是大罪。

十多年过去了的今天,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感到一阵寒冷,不是像西北吹来的寒风,而是像西伯利亚的死亡恐惧带来的骨子里的寒冷和心悸。

而这些故事,就是我的“春天”。

在我这样的戏弄、折磨,甚至随意剥夺生命的东西的游戏下,小和尚和我都感到“幸福”,都发出了孩童般的笑声。

毫无疑问,我所做的是坏的和邪恶的。肆无忌惮,是以剥夺他人生命为乐的“恶魔”。

在影片中,导演金基德用大量的动物来象征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用符号来表达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既有与生俱来的真善美,也有与命运如影随形的恶。

很多人都在说“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其实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导演传达的一种态度——“人性就是欲望”。

我们人类是欲望的化身。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饿着肚子找妈妈喝奶——我们有求生的欲望;

我们爱吃好吃的,喝好吃的——我们有倾诉的欲望;

我们羡慕别人懒惰,不愿意改变——我们有羡慕懒惰的欲望;

虚荣、嫉妒、倦怠、暴怒、贪婪、暴食和色欲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欲望。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好坏之分。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无法克制,也无法刻意控制。

《春》里的小和尚,可以说是有一颗“童心”。

因为好玩,看到鱼不会游泳,青蛙不会跳,蛇不会爬,就觉得好笑,就笑;我难过,是因为做错了一件事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敬畏生命。

“放下屠刀,成佛”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我们真正理解了“恶”使人深入骨髓的冷酷,我们才能善待世间万物。

第一个场景是一个小和尚在两条蛇缠绕交配中长大。

而蛇是“欲望”的象征。

这时候,那个因为身体有病前来求佛康复的女孩出现了。

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女孩坐在石像上,看着下雨的天空。然后小和尚走过来说道:

而在因为欲望和荷尔蒙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之后,画风是这样的:

小和尚主动把石像移到更适合俯瞰的位置,掸去灰尘,邀请姑娘坐下。

欲望最终战胜了师父和佛性。

人还是比不过欲望。

小和尚爱上了一个女孩,他们把两条鱼一起关在一只鞋子里——这个场景很有意思,象征着爱情,也暗示着他们是通过性结合在一起的(鞋子在古典象征意义上是“性和阴户”的意思)。

老和尚发现了他们的恋情,用一只公鸡(意为“雄性”和“警觉”)把他们拉了回来,试图重新唤醒他们对欲望的警惕。

小和尚走的时候,带走了两件东西:佛像和公鸡。提醒自己要“神”和“警觉”。

然后老和尚身边有一只猫——象征着“敏感”和“怀疑”。这说明老和尚对人性有着强烈的怀疑。

是的,年轻的和尚是中年人。应验了老和尚在夏天告诉他的话:

"欲望唤醒了占有的欲望,这将导致死亡."

因为小鱼小蛇的死而哭泣的小和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杀人泄愤后依然愤怒的年轻人。

他的眼里只有愤怒。

这个镜头很有意思:

老和尚在劝诫小和尚的时候,用猫尾巴写出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也是整部电影的主题,是“质疑”,用质疑的眼光看待佛性和世界,或者说是超我的“神性”。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自我”的形成是“本我”和“超我”相互拉扯和角力的结果。

小和尚变成了大和尚(大和尚是金基德),回来继承老和尚的衣钵。一个女人抱着孩子来到庙里,蒙着脸,看不清脸。

晚上,和尚想看看一个女人的真面目,被她阻止了。这时蛇又出现了,象征着大和尚复兴的愿望。

而女子当晚就离开了,却不幸掉进了大和尚挖的冰洞里,意外身亡。

不经意间,又一次铸下罪孽——此时,大和尚终于醒悟,因果循环,世人的罪孽都会得到报应。

临近尾声,大和尚抱着佛像,拖着沉重的石板向山顶走去。

弃儿慢慢长大,成为新的小和尚。还要去山涧和鱼、青蛙、蛇玩,把鹅卵石放进它们的嘴里。

影片结尾有一尊佛像被一个大和尚放在山顶上。

默默的看着世间万物在罪与赎之间来回穿梭。

其实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我想补充一些个人看法。

导演金基德创造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场景,更多地用无声的对话描绘人们的内心,用影像解释真相。

就像湖上的寺庙,没有根基或根基;

就像房间中央的一扇“无用”的门:

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有趣的事情。

为什么可以立一块板当墙而不是这样?

为什么这道门不用打开就能进屋?

我不懂佛法,不敢乱说。

但这真的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深度的小地方。

春生,夏湿,秋去,冬灼。

据说佛陀的眉眼皆充满慈悲,眼角下垂,常含泪水,称为“菩萨眼”。

但其实从这部片子里能看到的,也只是“冷眼旁观”。

能骗过别人的人,不能骗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