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自己过度使用手机,年轻人开始流行“停止使用手机”

为了防止自己过度使用手机,年轻人开始流行“停止使用手机”

年轻人开始“戒手机”,防止自己过度使用手机。光明。com说,其实花钱戒手机更像是信息社会的行为艺术,它最后能不能成功很值得怀疑。为了防止自己过度使用手机,年轻人开始流行“停止使用手机”。

为了防止年轻人过度使用手机,开始流行“戒手机”。据《光明日报》报道,最近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戒手机”热潮。为了不玩手机,有的会在手机里安装app来约束自己。更有甚者,他们会在网上购买“手机隔离盒”,锁住手机,戒除手机瘾。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每天上班、外卖、打车、购物、支付等。都离不开手机,大家接触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手机上的娱乐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包括短视频、手游、小说等。大多数人会通过各种app打发时间,不自觉地沉迷其中。

对于学生或者上班族来说,每天的工作重心自然是学习和工作,但是又抵挡不住手机中小说、电视剧、游戏带来的诱惑,忍不住想拿起手机,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时间长了,这些人会对沉迷手机产生罪恶感,会想各种办法戒掉。

“停掉手机”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下载一个App来“锁定”手机,限制其功能。肖磊在应用商城搜索“戒手机”,发现大量相关app,都有类似功能。这些app可以锁定整个手机,锁定/添加特定app的权限,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解锁,所以要到午夜才能打开。

另外,在电商平台搜索“无手机”,会出现很多被称为自律神器的“手机隔离箱”。这种产品看起来像充电宝,可以直接把手机放在盒子里,设置锁定时间。手机锁定时,可以正常接听电话或听音乐,部分产品还支持2~3次紧急开启。有意思的是,这种手机隔离盒的价格并不便宜,均价在100元左右,比充电宝还贵。

在学生群体中,也有互相监督的模式。每天在群里发“手机使用时间”截图,同学朋友互相监督,也能达到一定的戒手机效果。

这些方法看起来确实不错,但是效果因人而异。有网友表示,用隔离箱的时候要打开三次,最后忍不住直接拆了。而那些用App退出手机的,每次设置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可能直接卸载。各种物理的或者软件的方法,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操作和控制。你不想戒掉手机,依靠其他外力也没多大意义。

一加手机推出了“冥想模式”功能,广受好评。可见对这种功能的需求确实很高。然而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手机,手机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工作。认为玩手机是一种坏习惯的传统观念现在需要改变了。当然,沉迷手机不好,但是用外国的东西不靠谱。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力。

据报道,最近在一些年轻人中出现了一股“戒手机”的浪潮,甚至花钱来戒手机瘾。有人在网上花几百块钱买了个手机锁,在规定时间前打不开,自己“折磨”自己。在互联网上,手机app也开始出现。这是一个很吊诡的场景:下载一个App,目的是让自己不用App。

这类似于一种左右逢源的争斗,对手只有自己,如果人的自制力弱到需要花钱去加强,那就难免有点喜剧和荒诞。更何况,在一个买菜、注册、交作业都离不开手机的时代,很难想象戒掉手机有多实际。

虽然结果大体在意料之中,但也阻挡不了戒掉手机的人的自我感动和舆论的某种褒奖。总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夺回生命”的方式,是技术主导环境下的觉醒,是对代码等没有属性的东西的排斥。戒掉手机后,人们的生活可以回归到简单的状态。无论哪个时代,总会有人对古典主义充满想象和眷恋,这也给“前手机时代”带来了一层过滤。

花钱停止使用手机也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路德运动。人们和19世纪初的英国工人一样,把机器和技术视为带来痛苦的工具,想要坚决地“摧毁”它们。人们把自己的“失败”——浪费时间、冲动消费甚至颈椎问题都归咎于手机,所以放弃手机有情感层面的正当性。

事实上,这也可能进入另一个笼子,成为一个反向强调。就像工业社会开放后,湖泊诗人和田园牧歌会有特殊的意义。高调宣誓和“对抗”,恰恰“诊断”出了时代的病症。戒手机越显眼越贵,越说明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我们已经进入了“手机社会”。

如果抛开某种思维预设,用对抗的眼光来看待手机,可以发现手机其实是很传统的。阅读、娱乐、社交等。在手机中,哪一个不是古老的需求?至于手机使人上瘾、影响身体健康的“罪状”,古人也说“玩物丧志”,老子也说“驰骋猎场使人疯狂”。人类历史上玩手机大概不是一种叛逆吧。

其实手机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它无情地去除了仪式的神圣性。本质上是信息获取,但如果你拿起一本厚重的书,不管有没有价值,都是令人钦佩的阅读,但在手机上看,只能算作“刷手机”;本质上是娱乐,但围棋、象棋甚至麻将都有相当的认可度。手机的彩屏一旦出现,当然会遭到冷嘲热讽。

从本质上来说,手机和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东西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没有被时间锻造成颠扑不破的经典。或许多年后回首,我们会发现戒掉手机的虚幻色彩:人们在拒绝什么,是更有效的信息获取还是更有趣的娱乐体验?

戒手机风潮的兴起,其中一个有价值的命题,可能就是让我们思考本质意义——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看书看网络小说,去电影院看短视频,混酒席和微信群里的一场讨论,前者就一定比后者高级吗?注重本质的需求满足,不会只在一个技术形态上做文章,更不会拒绝欢迎一台机器,百般纠缠。

因此,手机的功能有理由被重新评估。它所满足的诸多“浅薄”、“无意义”、“碎片化”、“消磨时间”的需求真的不值得从字面上提及吗?对上述需求的评价,可能要看它本质上指向什么目的。

年轻人为了防止自己过度使用手机,开始“停止使用手机”。最近据国内媒体报道,网上出现了一股停用手机的风潮,意思是不要过度使用自己的手机。

据光明。com评论员,为了戒手机,一些年轻人在网上花几百元买了一个手机锁,但在规定时间前自己打不开,自己“折磨”自己。

甚至有一种现象,手机App已经开始出现,你可以设置一定时间内不能使用App。有一个很吊诡的场景:下载一个app,为了让自己不用App。

这让人想起了某氢化OS曾经推出的冥想模式。用户可以设置时间。一旦开启,他们只能等待冥想时间结束,或者手机关机结束,不影响来电。

但是随着OPPO的整合,在氢OS被抛弃给ColorOS之后,这种冥想模式也被砍掉了。

目前iOS等安卓手机都推出了对焦模式,类似于这个功能,但问题是,内置对焦模式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吗?关闭这种模式的选择权还是在自己手里。

光明。com表示,其实花钱戒手机更像是信息社会的行为艺术,最终能否成功非常值得怀疑。在一个买菜、注册、交作业都离不开手机的时代,很难想象戒掉手机有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