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口语教学可以创设哪些情境?

第一,用游戏创设情境。

无论大小,游戏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因此,充分利用课堂上的一些小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玩,在中学玩,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学完乘法口诀后,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我在复习课上用了两个小游戏:一个是玩“口诀连龙”的游戏,即老师先随机报出“2”、“8”等1的两个数字,并点名让学生回答其乘法口诀的乘积“16”(公式:2816)。然后让他问下一个学生:“1”和“6”相乘是多少,第二个学生答“6”(公式:16得6);接下来,第二个学生问第三个学生两个“6”相乘是多少,第四个学生回答“36”。(公式:6636)...在这个循环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兴趣盎然。二是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即对简单的公式计算题给出答案(“妈妈”),让学生自己找。这种游戏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参与。

第二,用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而且百听不厌。所以我把课本上的问题编成短小有趣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明白道理,知道方法。这样,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初三数学第六册有这样一道题:“用‘6小时’编一道应用题求总的作业量和一段距离”。有同学这样编的:“猴叔下山给孙小猴妈妈收玉米。他勤奋而敏捷,每小时能收集65,438+000公斤玉米。他在六个小时内收集了多少公斤玉米?”这是一个应用题,问的是工作总量。至于“6小时”问距离的题目,同学们编了不同的故事,生动有趣。不过颇有特色的是,有个同学居然继续之前的故事:“孙小猴妈妈下班回家,很感动地说:‘世界上好人还是很多的!拿着这50块钱,儿子,赶紧给猴叔送去。他是一个老冷腿,生活不容易!”已知小猴孙从家里出发,时速5公里。经过六个小时的跋涉,他到达了猴子叔叔的家。他们彼此相距多远?"

第三,利用活动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让问题情境活跃起来,就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说、做、听、看、想”的感官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激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比如,在学习了四种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之一——单价与总价的关系后,我让学生扮演“小买家”的角色,把讲台布置成商店,演讲台布置成柜台。然后,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荐65,438+0个数学好,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做销售,其余的做客户。先是买文具,练习模拟购物,然后“买”。这次活动课很成功。

第四,用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我把数学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比如,针对小学生应用题学得差这一“老大难”问题,在学习了乘除法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后,我让学生帮他们在家里买米买菜,进行实际应用练习。对于少数贫困生,我特意给他们现金,让他们为老师“跑腿”,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学会计算单价、总价、差价,懂得“长退短补,公平交易”的道理。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数学知识,培养了实际应用能力,又灌输了诚实守信的道理,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