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琴相关的游戏
1987版《高安县志》以海拔100米及500米以下为标准,汇集了24座高安名山,其中3座称山,20座称山。在这20个“岭”中,最高的是吴桥镇的柳泉岭(海拔456米),最低的是香城镇的炮岭(海拔101米)。相比之下,秦岭海拔152米,远低于柳泉岭,但比炮岭高51米。但《地名志》记载了炮岭,却不包括秦岭。原因不明。
秦岭,虽不在高安二十四名山之列,却没有被高安县地名志遗忘。而且有意思的是,在高安县的地名志中,秦岭还是一脊两地,黄沙岗和何伶都把秦岭放在自己的名下,而且各自都有类似秦岭的介绍。比如黄沙港镇的介绍是:“秦岭位于黄沙圩以东1.5 km处。主峰海拔152米,面积1平方公里。石灰石山是我县石灰的主要产地之一。山上弹石之声如古琴之声,名震秦岭。”
何伶镇的介绍是:“秦岭位于三塘岗西南6公里处。主峰海拔152米,面积1平方公里,全部为石灰岩。生产的石灰出口南昌、奉新等地。传说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古老的湖泊。清乾隆皇帝游江南,惊见一狮坐岭。他骂,“死东西,石灰燃烧器!”果然,狮子变成了石山。这座山因乾隆皇帝的道路经过这里而得名‘行岭’。后来人们在这座山上用锤子敲打石头,发出类似弹琴的声音,所以也叫‘秦岭’。"
两地已将秦岭取在自己名下,或许是看重秦岭的石灰岩资源。确实如此。其实两个地方都有石灰厂。但从历史演变来看,秦岭确实是两地共有的。当然,从秦岭的位置来看,目前秦岭归何伶镇所有,黄沙港镇没有股份。因为秦岭不仅位于何伶镇,而且在何伶镇还有一个专属的秦岭村委会。黄沙岗遗址只到秦岭以西的山脚。中国没有别的地方叫秦岭。
但从历史演变来看,黄沙港镇拥有秦岭的时间更早。因为黄沙港镇在解放前后都占领了秦岭。即使在明清时期,秦岭也是在黄沙港第五都城的管辖之下。而何伶镇是由兰芳、黄沙、杜城乡镇划拨的土地于1979年才成立的新乡镇。秦岭是在1979从黄沙岗乡划出来的。
所以在1979之前,秦岭属于黄沙港镇,秦岭脚下的石灰厂也是黄沙公社最早最有名的。据说这里的石灰在唐朝开元年间(713-742)就很有名了。当然,解放前只是个体家庭的小规模生产,真正形成规模生产是在1951。当时是黄沙乡铁团村办的石灰厂,1954正式改为黄沙岗乡。改革开放后,乡镇、集体、个人在秦岭脚下开办石灰厂。到1985,秦岭周围的石灰窑已经超过60座。不用说,何伶镇的石灰厂只存在于1979之后。
关于秦岭,清朝同治十年版(1871)也有记载:“秦岭,治南二十里,上有仙井,大旱不枯。据说定王的两个神仙把琴藏在这里。为朱胡龙祖。”这里的“治南”指的是高安县南部。所谓“治”,就是“政府”。因为高安市是县政府所在地,所以叫治地。至于“王鼎二仙”,指的是古代高安的两位道教神仙。
古代高安,尤其是晋代,道教盛行,神仙辈出。神仙是古代道教修行中非常有造诣的道士的名字。就像现在在某项技术上相当先进的人被称为“大师”一样,在道教上出神入化的人在古代被称为“大神”、“大仙”或“神仙”。“丁”是道士丁仪的儿子丁奎。丁奎本是湖北公安县知县。因为喜欢隐居,喜欢弹琴,所以干脆辞职回家跟父亲学道。
也许他的父亲去世了,丁奎求助于他父亲的学生黄仁。兰是南昌祥符馆的著名神仙,南昌西山万寿宫的神仙徐真君()的女婿。许曾在教《九转丹书》,兰赠丁逵。完成学业后,丁奎来到祥符关对岸的秦岭太极观修行。我没有弹琴取乐,而是把心爱的钢琴藏在一个山洞里。白天精心修炼,晚上点灯炼丹。由于岩石前面有明亮的火,几英里外都能看到。于是一些好奇的人偷偷靠近观看,原来丁奎在用白石(石灰石)炼丹。
丁奎的同伴是远道而来的王。王,本名,是人。据说他转世成了的王子,有一天他游到了山上,遇到了不朽的公,他被当成了神仙。于是我四处游历,寻找名山,结交名人。当他骑着白象来到高安的贺陵时,发现正在炼丹的丁奎,于是按下云头,定居秦岭,与丁奎杰结为伙伴,共同修炼炼丹。二仙还帮助徐贤围捕恶龙,并用弹珠击打恶龙。
不知何时,二仙已远。在莲花山上下和秦岭周围,留下了一些两位仙人的遗迹,供后人解读传说。例如,人们将太极寺前的一个水池和一块石头命名为王鼎二仙的“洗药池”和“磨刀石”。因丁魁洞藏秦之山恰好像一个巨大的秦横跨田野,故名“秦山”或“秦陵”。莲花岭上有一块象形石,名为“象对石”,是王坐的白象;朱湖村前的大湖因被王鼎二仙的弹珠击中而得名“朱湖湖”。秦岭附近的一座山被命名为“王著岭”,因为王鼎·尔贤就是在这座山上看大理石雕的,等等。
这样,秦岭应该和华林山一样,被选为高安的道教名山。虽然它没有近在咫尺的何伶山伟大,但它有神仙的味道,有神仙的迹象。但是,它在高安的名山中却没有一席之地。即使能在高安地形学中找到它的名字,但它的名字既不是它的高度,也不是它的文化,而是它的石灰名。
据当地老人说,在仰望秦岭之前,他头上的帽子会掉下来。而现在恰恰相反,人们不能抬头看上面,只能低头看下面。因为曾经地面100多米高的秦岭,变成了深达几十米的坑。大约2011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秦岭深坑被改造成了小二水库。然而奇怪的是,这座原本开凿于秦岭的水库,并没有被命名为“秦岭水库”,而是以对面一个村庄的名字命名为“铁团水库”。
为什么一座历史名山,在人们把山掏空变成山塘后,连名字都不留?作者想了想,猜测可能是为了让人们记住秦岭被铁团掏空了?因为黄沙港最早的石灰厂是秦岭脚下的铁疃村。“铁团”村的名字也是因为人们在挖秦岭的石头烧石灰时使用了大量的钢材,所以铁匠们聚集在这里开炉打铁而得名。
这不禁让人感叹,山没了,山名没了,附属于它的传说,如乾隆皇帝、丁二仙王、太极观、洗药池、磨刀石、藏琴洞等,也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