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哈利波特6》500字以内。
1. (摘自51r6)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简评
今天刚看完哈6,总体感觉还是不错,最起码比第五部要好得多,电影相比小说剧情上面改动了不少,估计看完大家都会觉得原著描写了许多魔法打斗场景,而且写的非常细致,比如最后哈利去追斯内普的时候用了“统统石化”等很多魔法场景电影都没看见,相对来说影片的特效可以说集中在开头,预告片的那几场特效也都是电影一开始变出来了,不过在看多了t4变2这些特性大片后我觉得还是应该看看剧情片。其实这部电影对人物的刻画比前几部要强,第五部弱化的感情戏在第六部表现的很多,我个人觉得哈利波特第四部和第五部完全是没讲清楚他们之间的感情的,尤其是第四部,特效多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但是原著那种精彩不是特效堆出来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被第四部弱化到了极点,当然如果你真是为了特效看这片那你绝对会很失望,这么说吧,哈6小说483页,转化成电影肯定要删减不少,想要一一表现出小说中的魔法大战那电影不知道要多少分钟,我个人认为这部155分钟的电影已经拍的不错了,相比第五部已经有不少提升,但是我还是要说那句话,哈利波特始终原著才是王道,看电影和看小说完全是两种感觉,因为电影无法还原小说的细节和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要说电影我恐怕只喜欢第三部,而且也觉得只有第三部电影改编的最成功。
不过本片的混音效果绝对一流,配音版的混音非常出色,没有变2普通35mm版本给人音效不够震撼的感觉,虽然大场面很少,但是有大场面的地方音效绝对爆棚,画质也是十分优异,值得在电影院观看!
2.
(摘自天涯论坛)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无法掩盖的平淡无奇
文/阑夕 文/阑夕
“说什么是你的权利,做什么是我的专利;如果我做的得不到你的赞同,那就对了,否则我将与你一样平淡无奇。”
曾经非常迷恋这句过分自信的话,但是自居傲慢固然精神抖擞,当换了别人也奉行此等原则来侮辱人的智商时,这句用来搪塞和辩解的话便显得尤为可恶了。
《哈利波特》系列是少数几部能够媲美《指环王》系列的魔幻史诗,前者的细腻和通俗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阅读和传播,但同样是改编为电影,《指环王》三部曲与《哈利波特》七部曲(至今已出六部)的水准可以说是立见高下、相距悬殊。
用一年的时间拍一部150分钟的电影在业内并不罕见,可是观毕《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后,深深的为这一年的时间感到不值,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哈迷的等待时间,更是那些演职员们的成长时间,2009年这部平庸的电影所耽误的东西,很多都无法挽回了。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首映日的24小时里,全球票房即达到1.04亿美元。其中,北美本土票房约贡献了5820万美元,这个成绩仅次于《黑暗骑士》、《变形金刚2》和《蜘蛛侠3》,列北美史上第四。”从商业成绩上来看,这部片子完全对得起它所背负的名誉和所追求的价值,但是有谁能够摸着良心来说,它是否真的值这个价码?
从头至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都奉承着灰色的基调,阴冷潮湿,苍莽黯淡,这并无过错,甚至很忠诚的释放了原著小说无法表现的视觉张力,多处水墨特效也格外出色,令人想起翁子扬的插画,但是导演的无厘头之处在于,他用舞台剧的思路在执导一部电影大片,他过分沉醉于舞台背景的循环更替,阴霾的天空、苍茫的麦田、颓败的建筑……无一不是他用来表现架空世界的环境的工具,演员们的表演反倒被置为次之,于是观众们所欣赏到的主体内容,永远弥漫着喧宾夺主的雾霭。营造一个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环境的确极其重要,但是一旦将观众拉到那个环境里之后,又无法让他们迅速的找到跟随的方向,只是不厌其烦的用一些微小的亮点来提醒注意力,这无疑是催人犯困的。
说起来,我一直不能明白,为何这么重要的系列电影,能够屡次选用David Yates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并非以履历识人,只是在担当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电影人是无权跳级的,你必须证明自己,一鸣惊人也好,苦寒来香也好,进阶的步骤必不可少,但是David Yates?抱歉,此人从未体现出过人的才华,他或许真的很擅长把小说复制为电影——《The Way We Live Now》勉强也算一起成功案例,但是“哈利波特”这种分量的作品,他何德何能?
重金打造的商业大片,为了弥补在深度上的缺陷,通常都会强而有力的植入一条主线,用以栓住观众的观影心思,在观赏完毕后至少在叙事体验上觉得物有所值。像《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样正邪分明、结构清晰的小说,David Yates还能用“主旋律”的方式把故事完整说完,但是到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样跳跃度相对更高、条理隐晦而伏笔较多的小说,David Yates的把控力便显得明显不足了,直接体现就是节奏的丢失,好端端一场悲剧大戏,被拆得七零八落,起因含糊不清,经过丢三落四,高潮不像高潮,结果难逃蛇尾。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吐槽开始: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将本就不够宽裕的预算花费在片首那场食死徒对现实世界的冲击上,扭断大桥除了可以满足破坏欲之外,对剧情有多少帮助?所以到了邓布利多摇身一变为护庭十三番队总队长山本元柳斋重国使出招数“流刃若火”时,漫天燃烧的火焰尚未在视网膜上积累出惊叹和震撼,就被掐掉了,不怕导演厚此薄彼,就怕没头脑的导演厚此薄彼。
同样的,贝拉特里克斯带着几名食死徒冲击陋居的原创情节也太过生硬,那场麦田的追逐戏也毫无意义可言,反复切换的第一人称镜头让人眼花缭乱——注意,这绝对不是夸赞,不要拿悬疑或惊悚的货色来搪塞场面控制的不足。
马尔福的表演是本片为数不多的出彩之处之一,但是被置身于硬伤不断的改编剧情中,这是他的悲哀。消失柜的使用是《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原著小说中最具悬念、也最能体现马尔福智慧的地方,但是在电影中,这个柜子被塑造成了一个变魔术的道具,而亚瑟·韦斯莱竟然还安排了眼线全程知晓这个器具的存在却不阻止,有求必应屋的属性也被修改了——哈利和金妮可以轻易的闯入马尔福所需要的那间屋子,然后发现了消失柜,再然后眼巴巴的看着一只小鸟扑扇翅膀飞出,没有感到奇怪,反而将它视作爱情的种子,两人为了吻戏而接吻。
罗恩的角色在这一部片子里也非常奇怪,基本都是作为一只吉祥物在逗乐观众,好让电影院里的昏睡气氛有所松动。而且导演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三人组在友情上的细节性,哈利入校时出了小意外迟迟不出现,罗恩却毫不担心的在餐厅大快朵颐,后来他和拉文德的纠缠戏也矫揉造作得过了头,仿佛是在完成任务一般使观众发笑,结尾阶段罗恩被安排得更是无比怪异,邓布利多刚刚死去,哈利决意完成邓布利多寻找并毁掉魂器的意愿,而赫敏呆在哈利的身边安慰和鼓励他,在这个团结坚定的时刻,罗恩被摆在两人背后的阶梯上满不在乎的发呆——不好意思,我实在看不出来那是沉思或者其他的什么神态,这给人的感觉是——喂,这个群众演员怎么这么碍眼?
混血王子的魔药课课本是贯穿全篇的一个重要道具,但是在电影中,其价值也被基本遗漏掉了,这本书上的笔记对于哈利的影响、混血王子这个名讳的秘密、这个课本的年代印记等等都没有被讲清,所以在斯内普教授最终亮明自己就是混血王子身份的时刻,压根就没法给人以真相大白、悬念解出的感受,而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人大概会更加糊涂了,混血王子到头来有什么意义,又凭什么成为第六部的名称呢?
最令人沮丧的是哈利和马尔福在盥洗室的打斗,在哈利错用神锋无影重创马尔福之后,完全背离原著小说的情况出现了,一直以来,哈利极为信任混血王子在课本上的笔记,而神锋无影这个自创招数也被哈利当作普通攻击魔法看待,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真的差点杀掉马尔福时,哈利一直都是惊慌失措、带有悔恨自责的。遗憾的是,在电影中,哈利所表现出的仅仅是不敢相信的诧异神色,在斯内普教授赶到后,他竟然转头就闪人了(为了去扔掉咒语来源的书),喂喂,你完全无视凶案现场啊!
邓布利多的死应该是全剧的高潮,马尔福的意志崩溃,斯内普教授的干净决绝,邓布利多喃喃的“Please”,这些必备要素倒是全都一板一眼的重现了,但是动作到位了,气氛却落后很远,甚至比不上前一部小天狼星的死,按说在这一幕场景内斯内普教授、马尔福甚至一干食死徒的表现都无可挑剔,可是味道就是正不起来,真是叫人情何以堪……
吐槽结束。
最后需要承认的是,拿改编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差异来批评电影作品的确有一定偏颇之处,但是应当明确的是,作为改编题材的电影,人们对它的要求是具有起点的,在这个起点之上才有锦上添花的必要和进步,否则这部电影便是两边得罪,既让原著小说的忠实读者不齿,也让纯影迷看得一头雾水。
“说什么是你的权利,做什么是我的专利;如果我做的得不到你的赞同,那就对了,否则我将与你一样平淡无奇。”
曾经非常迷恋这句过分自信的话,但是自居傲慢固然精神抖擞,当换了别人也奉行此等原则来侮辱人的智商时,这句用来搪塞和辩解的话便显得尤为可恶了。
《哈利波特》系列是少数几部能够媲美《指环王》系列的魔幻史诗,前者的细腻和通俗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阅读和传播,但同样是改编为电影,《指环王》三部曲与《哈利波特》七部曲(至今已出六部)的水准可以说是立见高下、相距悬殊。
用一年的时间拍一部150分钟的电影在业内并不罕见,可是观毕《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后,深深的为这一年的时间感到不值,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哈迷的等待时间,更是那些演职员们的成长时间,2009年这部平庸的电影所耽误的东西,很多都无法挽回了。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首映日的24小时里,全球票房即达到1.04亿美元。其中,北美本土票房约贡献了5820万美元,这个成绩仅次于《黑暗骑士》、《变形金刚2》和《蜘蛛侠3》,列北美史上第四。”从商业成绩上来看,这部片子完全对得起它所背负的名誉和所追求的价值,但是有谁能够摸着良心来说,它是否真的值这个价码?
从头至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都奉承着灰色的基调,阴冷潮湿,苍莽黯淡,这并无过错,甚至很忠诚的释放了原著小说无法表现的视觉张力,多处水墨特效也格外出色,令人想起翁子扬的插画,但是导演的无厘头之处在于,他用舞台剧的思路在执导一部电影大片,他过分沉醉于舞台背景的循环更替,阴霾的天空、苍茫的麦田、颓败的建筑……无一不是他用来表现架空世界的环境的工具,演员们的表演反倒被置为次之,于是观众们所欣赏到的主体内容,永远弥漫着喧宾夺主的雾霭。营造一个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环境的确极其重要,但是一旦将观众拉到那个环境里之后,又无法让他们迅速的找到跟随的方向,只是不厌其烦的用一些微小的亮点来提醒注意力,这无疑是催人犯困的。
说起来,我一直不能明白,为何这么重要的系列电影,能够屡次选用David Yates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并非以履历识人,只是在担当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电影人是无权跳级的,你必须证明自己,一鸣惊人也好,苦寒来香也好,进阶的步骤必不可少,但是David Yates?抱歉,此人从未体现出过人的才华,他或许真的很擅长把小说复制为电影——《The Way We Live Now》勉强也算一起成功案例,但是“哈利波特”这种分量的作品,他何德何能?
重金打造的商业大片,为了弥补在深度上的缺陷,通常都会强而有力的植入一条主线,用以栓住观众的观影心思,在观赏完毕后至少在叙事体验上觉得物有所值。像《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样正邪分明、结构清晰的小说,David Yates还能用“主旋律”的方式把故事完整说完,但是到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样跳跃度相对更高、条理隐晦而伏笔较多的小说,David Yates的把控力便显得明显不足了,直接体现就是节奏的丢失,好端端一场悲剧大戏,被拆得七零八落,起因含糊不清,经过丢三落四,高潮不像高潮,结果难逃蛇尾。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吐槽开始: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将本就不够宽裕的预算花费在片首那场食死徒对现实世界的冲击上,扭断大桥除了可以满足破坏欲之外,对剧情有多少帮助?所以到了邓布利多摇身一变为护庭十三番队总队长山本元柳斋重国使出招数“流刃若火”时,漫天燃烧的火焰尚未在视网膜上积累出惊叹和震撼,就被掐掉了,不怕导演厚此薄彼,就怕没头脑的导演厚此薄彼。
同样的,贝拉特里克斯带着几名食死徒冲击陋居的原创情节也太过生硬,那场麦田的追逐戏也毫无意义可言,反复切换的第一人称镜头让人眼花缭乱——注意,这绝对不是夸赞,不要拿悬疑或惊悚的货色来搪塞场面控制的不足。
马尔福的表演是本片为数不多的出彩之处之一,但是被置身于硬伤不断的改编剧情中,这是他的悲哀。消失柜的使用是《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原著小说中最具悬念、也最能体现马尔福智慧的地方,但是在电影中,这个柜子被塑造成了一个变魔术的道具,而亚瑟·韦斯莱竟然还安排了眼线全程知晓这个器具的存在却不阻止,有求必应屋的属性也被修改了——哈利和金妮可以轻易的闯入马尔福所需要的那间屋子,然后发现了消失柜,再然后眼巴巴的看着一只小鸟扑扇翅膀飞出,没有感到奇怪,反而将它视作爱情的种子,两人为了吻戏而接吻。
罗恩的角色在这一部片子里也非常奇怪,基本都是作为一只吉祥物在逗乐观众,好让电影院里的昏睡气氛有所松动。而且导演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三人组在友情上的细节性,哈利入校时出了小意外迟迟不出现,罗恩却毫不担心的在餐厅大快朵颐,后来他和拉文德的纠缠戏也矫揉造作得过了头,仿佛是在完成任务一般使观众发笑,结尾阶段罗恩被安排得更是无比怪异,邓布利多刚刚死去,哈利决意完成邓布利多寻找并毁掉魂器的意愿,而赫敏呆在哈利的身边安慰和鼓励他,在这个团结坚定的时刻,罗恩被摆在两人背后的阶梯上满不在乎的发呆——不好意思,我实在看不出来那是沉思或者其他的什么神态,这给人的感觉是——喂,这个群众演员怎么这么碍眼?
混血王子的魔药课课本是贯穿全篇的一个重要道具,但是在电影中,其价值也被基本遗漏掉了,这本书上的笔记对于哈利的影响、混血王子这个名讳的秘密、这个课本的年代印记等等都没有被讲清,所以在斯内普教授最终亮明自己就是混血王子身份的时刻,压根就没法给人以真相大白、悬念解出的感受,而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的人大概会更加糊涂了,混血王子到头来有什么意义,又凭什么成为第六部的名称呢?
最令人沮丧的是哈利和马尔福在盥洗室的打斗,在哈利错用神锋无影重创马尔福之后,完全背离原著小说的情况出现了,一直以来,哈利极为信任混血王子在课本上的笔记,而神锋无影这个自创招数也被哈利当作普通攻击魔法看待,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真的差点杀掉马尔福时,哈利一直都是惊慌失措、带有悔恨自责的。遗憾的是,在电影中,哈利所表现出的仅仅是不敢相信的诧异神色,在斯内普教授赶到后,他竟然转头就闪人了(为了去扔掉咒语来源的书),喂喂,你完全无视凶案现场啊!
邓布利多的死应该是全剧的高潮,马尔福的意志崩溃,斯内普教授的干净决绝,邓布利多喃喃的“Please”,这些必备要素倒是全都一板一眼的重现了,但是动作到位了,气氛却落后很远,甚至比不上前一部小天狼星的死,按说在这一幕场景内斯内普教授、马尔福甚至一干食死徒的表现都无可挑剔,可是味道就是正不起来,真是叫人情何以堪……
吐槽结束。
最后需要承认的是,拿改编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差异来批评电影作品的确有一定偏颇之处,但是应当明确的是,作为改编题材的电影,人们对它的要求是具有起点的,在这个起点之上才有锦上添花的必要和进步,否则这部电影便是两边得罪,既让原著小说的忠实读者不齿,也让纯影迷看得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