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十二号顺利升空,空间站中真的有细菌存在吗?

6月17日9时22分27秒,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北京时间6月17日18时48分,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接下来,三名航天员将要在空间站度过三个月的时间。那么,在空间站这样密闭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细菌呢?

其实,太空无重力环境中并非像想象中的那样能轻易维持清洁无菌的状态,如果保洁工作无法落实可能会感染各类真菌或细菌。尤其在载人太空舱中,人类呼吸的气体,体液、汗液、角质脱落等都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在封闭的太空站中,空气过滤和循环系统中很可能滋生细菌,潜在“太空病症”的威胁。

1998年,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Mir)开始出现老化的迹象,停电频繁、电脑故障、气候控制系统泄漏等等,都是时不时会遇到的问题。然而,当宇航员们展开研究,对与他们***享生活空间的微生物类型进行评估时,却得到了十分意外的发现。

他们打开一个检查面板,发现了几个浑浊的水滴——每个都有足球那么大。后来的分析显示,水滴中充满了细菌、真菌和螨虫。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微生物大量繁殖,已经开始侵蚀空间站窗户周围的橡胶密封件;还有的微生物会分泌酸性物质,正慢慢地腐蚀电缆。

2006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雪若尼克尔森(Cheryl Nickerson)发表了一篇题为《细菌在太空中会变得更危险强大 》的论文。

尼科尔森在太空中做了一项实验,她将沙门氏菌(salmonella)送到了亚特兰大号太空舱上。十一天之后,太空舱返回,尼克尔森以及她的研究团队将这些在外太空培养的沙门氏菌,植入几百只老鼠身体中,同时,他们也将在地面上培养的沙门氏菌,植入另外几百只老鼠中。

经过几天后,被植入太空培养的沙门氏菌的老鼠们,生病的数量比较多。一般来说,沙门氏菌可以在七天内使老鼠致命。这些被植入太空培养的沙门氏菌的老鼠们,在五天内就死亡,而且病菌的剂量还比一般来的要低。

这是头一次有人明确证实,细菌经过太空培养后,会变得更危险。微生物一旦离开地球会产生变化,是几十年来众所皆知的事。有时候它们会繁衍的更快、更能导致致疾病发生; 有时却是刚好相反,它们繁衍的更慢,也变得更没有威胁性。专家表示最大的风险在于它们的行为不可预测。尤其是当你把全身都充满细菌的人类送到太空中时,这样的风险更是令人难以承担。

为了预防真菌或太空细菌的爆发,欧空局ESA在ISS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一项新实验,旨在研究出太空中具备抗菌属性的各类新型材料,应用于未来的空间任务中。

在我国,抗菌技术也早已在航天中有所应用。“天宫一号”采用了一种纳米抑菌技术,航天级的纳米抑菌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滋生,使抑菌率达到97.54%,为水质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且能够大幅提升饮水的口感。

国际空间站测试一种名为 AGXX 的新型抗菌涂层,由银和钌混合而成,银钌涂层的效果类似漂白剂,可以杀死各种细菌以及某些真菌、酵母和病毒,涂层不会失效,因此不会耗尽,未来也将继续应用到航天的各类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