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数据

2008年9月25日21: 10,中国航天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全国人民都为之激动和兴奋。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超越的精神,使“飞天”逐渐成为现实并逐步完善。如今,作为中国首个成功的探月工程,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又一次精彩亮相,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的又一新壮举,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突破和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舱外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七”的成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出舱关键技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必将为下一步空间站建设奠定技术基础,让中国离建设空间实验室更近一步。它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新期待,承载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愿景,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中国“飞天”梦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轨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和喜悦。从1999,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次访问太空,到2005年,费和聂海胜联手就神舟六号提问。六年的六次飞行就像六个台阶,一次又一次地在浩瀚的太空中镌刻着中国人的印记。他们记录的不仅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将是改革开放成就的又一生动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中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也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未来。

7个系统

1航天员系统

宇航员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八达岭高速北安河出口向西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在道路左侧可以看到一块银色的金属标牌——“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叫唐家岭的小村子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驻刘伯明前身是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 . 0968年4月。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和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乘员组中每个航天员的不同分工和个人特点,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进行的科学选拔。航天专家表示,“神舟七号”航天员经过五关筛选脱颖而出,可谓“二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飞船的三名入选航天员包括入选神五和神六的翟志刚,以及同样入选神六的两名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其中翟志刚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刘伯明是首选。今年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加入空军,安全飞行记录超过1000小时。

中国制造的飞天宇航服。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天妃”舱外航天服,一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妃航天服。天妃宇航服接口的各个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做的。天妃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未来,宇航员可能会依赖我们自己的宇航服,而不是俄罗斯的宇航服。这次外出的宇航服将是我们的宇航服。

“2号”飞船应用系统

航天器应用系统

航天器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系统,与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保障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了数百个具有多种任务的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航天器在实验阶段的应用是实验性的,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医药开发、食品保健、疑难疾病防治、工业、农业等行业。载人飞船系统采用三舱、两对太阳能电池板、升力控制返回和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它装有飞船自主飞行和在轨飞行所需的船上各子系统所需的设备和有效载荷。

航天器应用系统成功服务于天气预报。

1992以来,应用系统已完成近200个新型有效载荷的研制,200多个有效载荷装置分别参与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和管理系统运行正常。建成了系统集成试验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654380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式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计、太阳紫外光谱监测仪、太阳常数监测仪等一批先进的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1999年美国发射MODIS后第二个进入太空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成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良好。应用部门利用这些成果开展了试验性应用研究,并评价说:“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迈上了新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进入了美国、欧共体等国际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微波遥感器在轨获取了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成功测试了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利用微波高度计对航天器进行精密定轨,可以达到我国低轨道航天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器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好评。在国内首次探测到全球重要环境参数的绝对量,系统监测了太阳和地-大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观测结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和微重力科学领域,开发了一些先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几十次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动电泳,以及空间微重力条件下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生长实验等,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学方面,在中国率先观测到宇宙和太阳在空间的高能爆发,在伽玛射线爆发的探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中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索水平迈上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与预报研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航天器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星雨事件等危害航天器发射的灾害性空间环境条件,保障了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宇宙飞船结构;

1,轨道舱呈桶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和宇航员的食物和饮水装置。轨道舱后端底部有一个舱门,宇航员可以通过这个舱门进入返回舱。轨道舱的外侧安装有两个类似鸟翅膀的太阳能电池翼,轨道舱所需的电能由这两个太阳能电池翼提供。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唯一舱室。飞船起飞、上升进入轨道、返回着陆,航天员都在返回舱里。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一个钟,它的舱口与轨道舱相连。宇航员可以通过这个舱门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座椅安装在舱内。当宇宙飞船起飞、上升并返回地面时,宇航员们正躺在他们的座位上。返回舱里还安装了航天员在飞行中需要监控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可以通过这些仪器随时判断和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必要时还可以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也是圆柱形的。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安装在舱内。它的任务是为航天器提供高速姿态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系统的一些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两侧还安装了两个太阳能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是密封舱段,与外界完全隔绝。里面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像地球环境一样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还安装了两个降落伞,主降落伞和备用降落伞,用于着陆。返回舱侧壁有两个圆形窗口,一个供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景象,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上行驶的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将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目前,火箭已经抵达发射基地。专家一致认为,火箭的功能和性能满足总体工程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质量问题已全部归零或有明确结论不会影响任务;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符合载人航天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蓄势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的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是0.97,安全性是0.997: 0.97。也就是说,100次发射中,可能只有三枚火箭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意味着1,000个火箭问题中,有3个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点。一般商用火箭的可靠度是0.91到0.93,没有安全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479吨:火箭和飞船重约44吨,其余为液体推进剂。所以火箭90%都是液体,大于人体的含水量。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62%: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需要62公斤的火箭。神六飞船比神五重,所以发射神六的火箭要重很多。

火箭核心直径3.35米:古罗马人用的是两辆马拉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凹槽。因为车轮宽度不一样,路上就有宽度不一样的沟。后来他们想统一轮距,于是以两匹马并排的屁股为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的时候也把轨道轨距定为1.435米,各国都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最大可以运输3.72米宽度的货物,去掉车壳后只剩下3.35米。所以标准铁路运输的火箭弹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进入轨道点的速度是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所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到复兴门的距离,全长6.7公里。7.5公里每秒的速度,相当于1秒从长安街东端跑到西端。

火箭的轨道近地球200公里,远地球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只有地球半径的十分之几。如果你站在地球之外,宇宙飞船似乎是在贴近地面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航天器和有效载荷提供符合技术要求的转运、组装、试验和运输设施;发射前为航天员提供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和实施载人飞船试验发射和上升飞行段的指挥、调度、监视、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和实施候梯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相关参数和图像;为载人航天发射区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一片绿洲上,西边是山,东边是河。这是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风水宝地。时至今日,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很多人都认为它在酒泉。事实上,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距离酒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是因为当时各国的导弹卫星发射场都避免使用真实地址,而且因为发射场位于大漠戈壁,很难选择一个知名的地名,而酒泉离发射中心最近,是历史上的名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导弹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不仅要为神舟七号任务中的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支持,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包括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合测试和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合测试。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的七大系统中,测控和通信非常重要。例如,宇宙飞船就像一只风筝。分布在三大洋的测控站和远洋测量船是牵住风筝的线。地面控制系统就像一个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当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飞向天空并返回时,需要借助TT&C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定期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和处理,进行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的TT&C管理。这套TT&C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基TT&C站和海事王源远洋TT&C舰队组成,执行航天器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和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

中国的航天器TT&C系统已经形成了以Xi卫星TT&C中心为中心,以十多个固定站、移动TT&C站和王源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TT&C网络。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的航天器测控系统采用统一的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发射机、天线系统和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语音和电视信号。探月号角吹响后,中国航天TT&C网开始建设月球TT&C系统,探月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天线深空TT&C网,提高中国深空TT&C能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任务:

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随飞行、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技实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乘坐我国研制的“天妃”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根据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它将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上运行。

宇航员出舱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联一号”卫星的数据中继试验。

完成预定任务后,神舟七号飞船将返回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

“7”着陆点系统

航天器着陆场系统是指负责捕获、跟踪和测量航天器再入轨迹,搜索和回收返回舱,以及航天员出舱后的医学监督、医学救援和紧急撤离等相关子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新增加的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的落点进行捕获、分析和预测,然后组织快速接近返回舱,处置返回舱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地和海上紧急返回搜救分系统,海上救助区域部署专用救助艇和直升机,配备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飞行在300多公里高空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各种技术支持,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着陆点系统。前苏联有一次,飞船返回时,由于控制系统的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公里。结果飞船在离地一定高度着陆时,3名宇航员弹射出飞船(当时是降落伞着陆,不是飞船直接着陆),2名宇航员着陆,1名宇航员坠入森林。因为直升机无法在森林里降落,我们不得不紧急派伐木工到现场,在救人前为直升机打开停机坪降落。当时天气很冷,宇航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因此,除了飞船的控制和跟踪技术很重要外,飞船着陆场的选择和建设也很有讲究。

当然,飞船的着陆点不像伞兵的着陆点,在平地上画一个圈,做一个明确的标志。跳伞者控制他的降落伞并落入其中。航天器着陆点的选择远非简单,它的建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舟七号于9月25日晚9: 10成功发射。

神舟七号安全返回,于9月28日17: 37在返回舱成功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