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什么意思?
清明是代表物候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晴朗,草木茂盛。清明节有登高、寒食、扫墓等民俗。
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天气晴朗时,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浓浓。但清明节前后,冷空气仍不时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早稻死秧。因此,水稻播种移栽时要避免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在严冬和饲草料不足的影响下身体虚弱,需要防范春季后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牲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在某些领域,情况并非如此。尤其是华南西部地区,往往处于春旱期,4月上旬降雨量一般只有10至20毫米,不及江南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多,但4月初的降雨量一般只有20到40毫米,自然降水不足以农业生产,必须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加强对冰雹灾害的防御。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历法的开始。时间点在农历三月初一(公历4月4-6日)左右,太阳到达经度15。《二十四节气》:“三月节”...这时,一切都干净明朗了。”
《当我一百问》说:“万物生长之时,清净明,故名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之用,时万物清净明,盖时万物清净明,故名。”清明节、楚、禹、九三并称为中国祭祖的四大传统节日。
因为清明节是根据节气确定的,所以清明节是中国少数几个与西历大致重合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是台湾省、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唯一按节气放假的节日,澳门有冬季至日。
清明节习俗
清明的习俗丰富而有趣。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登高、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我们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的悲伤泪水,也有生死离别,更有踏青的欢笑。
春游
踏青,又称春游、寻春、郊游。就是踩着草,在乡下玩,看春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和滕州的孩子一大早就去村外踏青放风筝。有些哨子是用柳条做的,哨子很漂亮。有的地方孩子仰起脸呼气,据说是为了发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荡秋千的习惯。潍坊的秋千有三种:一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二是秋千,三是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一起床就穿上节日服装,尤其是女人。他们都打扮得很漂亮,到处参观。首先,他们看着新妻子坐在冷食上(新妻子会像结婚那天一样坐在炕上),然后他们去荡秋千。高秋千意味着美好的生活,所以大家都在互相争取,快乐的在秋千上玩耍。这一天,女人们过得很开心,所以当地有“女人清明男人年”的说法。
踢球
蹴鞠(cù jū)是一种橡皮球,球皮用皮革制成,球内填充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到目前为止,我们称之为足球。
在死者墓前向其致敬
扫墓,原本是清明前一天(或清明前三天)寒食的习俗,从唐代开始逐渐融合到清明。这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对祖先叫做“尊重思考时间”。明代《帝都风光略》中写道:“三月清明,男女扫墓,瞻仰,轿子马后挂元宝,满街喧哗。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给坟墓加土,烧几次元宝,用纸钱买坟。如果看不到纸币,那将是一座孤独的坟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树,择园,坐下来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是清明时期,而是秦以后。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清李彤》说:“在除夕、寒食节和初霜节,你要祭扫坟墓。期间会以素服侍寝,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树,断曹静,故称扫墓。”并流传至今。“刘圌阡陌大雨,千童赶上扫墓。处处青山有烟,焚香祭祖。”(左河水的诗)反映了清明节民俗的现状。在当代中国,大部分社会墓都被改成了方方正正的小石室墓地。《清明》有诗:“乍雨如麻,乡野草青。”或者在墓地里寻找那块石头,想想坟墓里的花。”(摘自《京唐集·江南史静诗集》)清明节本应亲自在墓园举行,但因各家经济条件等条件不同,祭扫方式也不同。
在过去,泰安的扫墓仪式相当盛大。男主人带着四样小菜和饺子到祖坟前,先祭祀,然后焚香烧纸,洒酒作为纪念。在招远、即墨、临朐、临清扫墓时,要在坟前加新土。据说这是为了给老祖宗修房子,以防夏天下大雨,本质上是对老祖宗的一种缅怀。大部分地区在清明节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节扫墓,龙口、博兴在清明节前四天扫墓。他们通常在清明节扫墓。山东各地都种柳树和松枝,清明节,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给狗戴柳条圈。民谣:“清明时节不放柳,狗死了也变黄。”即墨习惯佩戴松枝,寓意像松柏一样繁盛。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轻轻敲打墙壁,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柳在青帮单。白天不准过门,晚上不准蜇人。”
“烧一捆”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也称“包裹”,是指孝从师洋寄往阴间的邮政包裹。以前南植店卖的是所谓的“裹皮”,就是一大包用白纸糊起来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木刻版,四周印有“死亡咒文”的梵文音译,中间印有一个莲花牌位,上面写着收钱的死者姓名,如“已故张福君在云山怕老大”,既是包裹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皮,不印任何图案。就在中间贴个蓝色的牌子,写下死者的名字。也作为主卡使用。包里有很多种钱。先烧纸,九k白纸,砸四行圆钱,每行五张;二、冥币,世界有外币票后仿制,上写“天堂银行”、“鬼国银行”、“地狱银行”字样,有□大写的图案,多为巨大面值,背面印有佛教“死亡咒”;三、假洋钱,以硬纸为心,用银箔包裹,压制与当时通行的银元相同的图案;第四,黄纸上用红色印刷的“死亡咒”是圆形的钱,所以也叫“死亡钱”;五、用金箔和银箔叠起的元宝、锤子,有的要用线串成一串,底部用一个彩色的纸耳朵。在旧社会,无论贫富,都有一种燃烧负担的举动。那一天,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了告白案,行李放在中间。在它的前面,摆放着饺子、蛋糕和水果等供品,点着香,举着蜡烛。全家按辈分行礼后,就可以在门外焚化了。焚化时,画一个大圈,在墓地方向留一个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叫“外送特事。”有的有钱人想带着家人和家人坐车去扫墓祭奠。这时候就要修整坟墓,或者象征性的给坟墓加土,放一些纸钱在上面,让别人看到,知道这个坟墓里还有后人。
网上扫墓,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扫墓开始流行。也就是在网上为逝者创建一个虚拟墓地或个人纪念馆,然后在逝者墓前用焚香、献花、敬礼等方式祭奠坟墓。网上扫墓也是民政部倡导的绿色扫墓方式。[1]
崇拜
祭拜,有的给祖先磕头;有的围坐在一起吃饭喝酒;其他人放风筝,甚至互相竞争娱乐。妇女和儿童还会在附近折叠一些杨柳枝,并用柳条穿上蒸好的食物。还有人把柳条编成芦苇戴在头上,说“清明不穿柳,来世成黄狗。”这是扫墓,也是郊游,开心了才能回家。据说插柳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农耕始祖神农教百姓耕种庄稼。在一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预报天气。有句古话叫“柳枝绿了,雨下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说法。黄巢时期规定“清明为期,刘岱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逐渐被淘汰,只盛行插柳。柳树有很强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在土里就活,插在哪里就活在哪里,年复一年地插下去,到处都变得阴沉沉的。
清明节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求援的时候。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人们放上柳树,戴上柳树。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并称之为“鬼树”。观音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北魏的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说:“拿一根柳枝,放在房子上,百鬼不入屋。”清明节是一个鬼节。柳条发芽之际,人们自然插柳穿柳辟邪。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就是拉皮绳移动的意思。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一串五颜六色的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是寒食后的第二天,属于万物清明,万物显灵,草木葱茏的季节。哀悼过后,当你仰望未来时,冬天过后就是春天。人吃冷食时,祭悼;寒食过后,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几枝柳叶,看它日后荫凉。而且寒食期间,山上的植被会被不小心烧掉;寒食已过,清明将至。是时候多种些树来弥补了。先人的精神,就像山上的树,四季常青;人类的生命就像新种植的树木一样,应该在这片春风中成长和进步。因此,清明也是中国传统的植树节。清明商机无数。
摸鸡蛋
每到清明节,总有几个孩子愿意摸鸡蛋。摸蛋就是把两个鸡蛋放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碎。因为不能吃辣,这个游戏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寒食节
立冬后一百零五天,至日被称为寒食。从前禁火,吃冷食,所以又叫“寒食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绵山烧介子推,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的习俗首先流行于山西。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火的仪式,百姓也用柳条互相乞求生火。春分后十五天是清明,是踏青的好日子。清明节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一起称为“三鬼节”,还有城隍巡城的仪式。寒食节和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多将其合二为一。一般叫清明节,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节日在清明节。垦利从清明节的前三天开始被称为“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天是清明,期间人们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