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何况是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我喜欢根据孩子上课的心理特点送小礼物和奖品。制作精美的小奖品,鼓励孩子有倾诉的欲望。语文课,我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不同的小奖品。比如在学习《忙碌的森林》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做了很多小的纸娃娃,比如猴子、小鸟、猪等等。角色对话中,谁说了小动物说的话,我就用同样的小动物奖励他。这大大激发了孩子的表达欲。急于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会提高自己的要求,回答完整,说话具体的孩子会先拿奖。这种方法经常被用来鼓励孩子们在语言课上说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上课想说话的习惯。如果你对说话感兴趣,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提高。
但如果他们对说话感兴趣,我们就要尽力让他们敢说、想说、爱说、有机会说,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让孩子观察新事物最能调动他们说话的积极性。比如在学校“十一”放假前,我先问他们以下要求:“放假出去,秋景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你和父母去哪里旅游了?你的比赛怎么样?发生什么事了吗?”“我们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外出时观察。在老师的要求下,孩子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放假回来,谈感受的时候,孩子们都积极发言。他们真的充满了意见。我不知道听谁的。这个时候,我会让孩子在座位上畅所欲言,让他们都能表达自己。我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平时不主动说话的孩子说话。在我的引导下,梁毅苗说:“当我来到山上时,我看到一些树叶已经掉落,草变得有点黄,枫叶还没有变红。杨静怡慢吞吞地说:“我和父母是坐火车来桂阳动物园的。在动物园里,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见过的动物,包括孔雀、梅花鹿和猴子。我还喂它们食物!还有很多人在看动物。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洪乃培居然举手说:“国庆街上看到好多人,还有好多花,好美!”.....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探索和描述,极具个性。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都是那么的自然、自由、独立,一个个展现自己。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会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园主要通过语言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孩子通过听、说、读、背来学习语言,但这些并不能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让孩子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引导孩子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描述事物。鼓励他们构思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会新颖、奇特、生动,会促进儿童思维活动的多向性、独特性和灵活性,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要引导孩子对原语言实例举一反三,补充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备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教《牵牛花》这首诗,有的小朋友会问“它为什么越爬越低?”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孩子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孩子知道植物是从小慢慢长大的,牵牛花不可能一下子就爬上高楼。引导孩子对身边的事物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使孩子求知若渴,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事物的联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从而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另外,在语言活动中,要注意采用综合的教育手段来达到教育目的。
第二,给孩子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让孩子敢于说话。
儿童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与人交谈,不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不善于根据不同情况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子来回应对方、解决矛盾。只有给孩子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让孩子通过各种方式与周围的人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交际能力。
(1)鼓励孩子自由交谈。
经常性的交谈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语言交流的发展。会话是儿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语言活动。自由交谈让孩子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不受空间、时间、人的限制,所以孩子特别适合这种交谈方式。你昨天为你妈妈做了什么?你今天和孩子们玩得开心吗?你在玩什么?等一下。提出的问题要让孩子觉得好回答,能催生新的问题。教师还要组织幼儿观察活动,让幼儿在观察的同时自由交谈,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同伴,幼儿会在自由交谈中不断提高语言交流水平。
(2)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习惯。
良好的语言习惯最重要的是礼貌用语。让孩子从小学会使用礼貌语言,拥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所以要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尊重长辈和大人。对待长辈主动热情的问候,称呼人。比如老人叫“爷爷”“奶奶”,年轻人叫“叔叔”“阿姨”等等;离别时说再见。让孩子知道,别人在说话的时候,自己不应该插嘴或打岔;别人在自言自语的时候,你要用心听,不要离开,不要厌烦。不要说得太大声,但要让每个人都听到;语速适中;语言要准确,用词要清晰;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东张西望,要随意,不要骂人。
(三)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孩子模仿性强,思维形象具体,情绪占主导地位。为了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形成习惯,我利用故事中情节人物的情绪和行为,通过具体形象的、有感染力的优秀思想来影响孩子;我经常抓住孩子日常的良好行为作为例子。比如,谢子怡、王蕊、杨楠等班上的小朋友都很有礼貌,尤其是来到园里,能主动热情地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我让家长配合,让他们每天来公园的时候,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跟老师和孩子打招呼,让大部分孩子来公园,给大家做个榜样。活动结束后,请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老师和早上来公园的孩子的态度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感。另外,我还根据班里每个孩子的特点来选择榜样。比如胡东的孩子不喜欢用小手帕擦鼻子。当他们流鼻涕的时候,他们只是用衣服擦袖子,并不关心卫生。我让孩子谢子怡和王蕊为他和全班树立榜样,互相竞争,互相学习,让他们知道讲卫生的好处,渐渐地他们也愿意带小手帕,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第三,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语言训练,激发幼儿语言行为。
养成教育是培养和形成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是塑造和矫正行为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强化与终结行为相关的一系列反应,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出我们所期望的终结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强化理论的正确应用,选择合适的强化。童年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反复出现。因此,当他们表现良好时,老师赞许的眼神、会心的微笑和亲切的触摸都会加强和鼓励孩子。比如班里有个叫罗兵的孩子。因为他的父母终于得到了他,他的家人对他宠爱有加。他的生活一切都是他妈妈在管,他自理能力差。我会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培养他。先教他脱衣服穿衣服,再教他扫地,做他父母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久而久之,罗兵已经能做自己的事了,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四、幼儿园、家长积极配合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加强他们自我服务的意识,还要培养他们为他人工作的能力。在幼儿园,单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老师要多和家长联系,统一认识和要求,让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在家里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在幼儿园爱劳动,但一回到家就不爱劳动了。对于这类孩子,老师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同时修正教育方式,开展“做妈妈的小助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家长做事,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都一样。
总之,孩子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影响孩子成年后对劳动的认识,也关系到孩子将来能否服务社会。作为幼师,一定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做好幼儿的养成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
简而言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以上几点都可以称之为“环境”,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是我们幼师可以提供的。在发展儿童语言的过程中,要把握每个儿童的实际,掌握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孩子的语言就会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就会全面提高,为培养未来的祖国栋梁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