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隔离的心理反应
居家隔离,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反应,是的,不是症状或问题,而是反应。
独居的家人容易产生16心理反应,会带来哪六种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
一、在家孤立无援,容易产生16心理反应
1,失眠。
疫情期间,我们会时刻关注疫情的各种信息,所以会紧张、焦虑、不安。就算我之前没有睡不好,疫情期间,人的情绪波动很大,也会失眠。
2、情绪起伏。
我们会因为疫情的好消息而感到特别高兴,也会因为坏消息而感到失落,所以情绪会有很大波动。
3.莫名的想哭。
物业管理部门的努力,社区政府人员的辛苦,志愿者的敬业,医护人员的敬业,疫情中家人的陪伴照顾,都会让人想哭。
4.感到害怕。
现在至少新闻还没有正式告诉我们,特效药的出现是靠我们自身的免疫力。所以我们会想象各种可能,甚至,看到不好的报道,就会想到自己,恐惧就会产生。
5.易怒。
当我们看到一些不守规矩、胡搅蛮缠、自私自利的人时,我们会非常生气,这是很正常的。
6.强迫行为。
强迫性行为是你明明不想做,却又控制不了的事情,于是你去做,做完之后,内心变得更加躁动。
想放下手机,还是睡不着,就打开看看群里的各种信息。我知道这些行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是我控制不了,但是这样做了之后,我更内疚,更迷茫。
7.利息损失
一开始,我被孤立在家,打游戏。现在看来这个游戏很无聊。我过去喜欢唱歌,但现在不感兴趣了。就是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抑郁了,感觉各种兴趣都在流失减少。
8、无法集中注意力
刚开始听说被隔离了这么多天,在家里很开心。感觉很多没看的书终于可以看了。之前存了很多片子,但是发现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什么都做不了。
9.担忧和焦虑
担心家里的老人小孩不戴口罩,或者亲戚朋友出去超市买点东西回来,觉得特别担心他会感染病毒?会有太多的担心和焦虑。
10,对信息过载坐立不安
有些朋友已经觉得我要关闭朋友圈了。看腻了群里发的东西,看腻了亲戚朋友给他发的东西。看到任何新闻我都会觉得非常非常的累。
11,对周围世界的不信任
我们社区运营人员转发一些与疫情相关的官方消息,来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丁香医生等。,也有朋友会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事实上,他开始不信任他周围的世界。
12,幻灭
这两天听身边的朋友说这个五月真的很神奇,所以有一种神奇的幻灭感,就是真的不知道。这场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感觉内心有点绝望吧?
然后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把这些心理症状和自己的家人进行对比,看看这些问题是否也存在于你身上。除了这些12的心理反应,有些居民还会有四种更严重的心理反应:
1,不断感到悲伤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吉林和舒兰的朋友们深受创伤,甚至感到被该地区歧视。
2.双重无助感
到目前为止,我们每天在吉林地区看到的疫情数据都在增加。所以我们吉林各地被孤立封闭在家里的朋友,心理都是无奈的。
3.心理回归
执着于“我的问题需要马上给我解决”似乎像个孩子一样堕落了。我的袜子脏了。你必须给我新袜子,帮我洗干净。只有孩子才会这样。
4.严重恐慌
由于疫情信息的不断更新,一些朋友也会出现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极度恐慌的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些都不是症状,而是灾难发生时的正常心理反应。你没有心理问题,因为这是暂时的,只是一种反应,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反应。
二、面对16心理反应,家庭关系
会有六个问题。
1.家庭成员之间的恐慌会相互传染。
比如我一大早起来,突然有人喊:天啊!这个数字昨晚涨了这么多!我能怎么做呢?疫情看起来更严重了。然后家里其他人马上打开手机说,怎么办?这样下去,这样不行。
2、由于过度焦虑和大量矛盾。
比如戴口罩,洗几次手,出去溜达溜达,上班不上班,怎么出去等等。
3.人际距离过近造成的持续紧张。
人际距离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如下:
亲密距离:15cm-44cm。(仅限情侣和夫妻)
熟人之间距离:46cm-122cm。
社交距离:120cm-370cm。
公共距离:370cm-760cm。
有一个经典的比喻非常贴切:人就像刺猬。远了就觉得冷,近了就觉得扎。太近会引起焦虑。
孤独和寂寞不好,但能给人带来安慰。
每个成年人都是这样。一方面我们需要亲近感,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距离感。我们需要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爱,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这两种需求看似截然相反,实际上却贯穿了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完全依赖父母。2岁的时候,我们开始尝试和父母分开,但是又害怕离他们太远。在青春期,我们很想离开父母,所以有了叛逆期。当我们成年后,我们离开父母和家人,独自踏上人生的旅程,所以我们需要与另一个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断变化的。
在疫情阶段,我们的人际距离并没有改变,也不是多元化的。我们每天都和家人在一起。时间久了,我们会焦虑,因为独处的空间被剥夺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其实都是在亲密关系和独处时间里逐渐完整的。
4.旧矛盾的爆发
一些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因为被孤立在家里而被放大。比如婆媳关系,夫妻纠纷,教育观念。家人从来不听,沟通不好,待在家里更容易吵架。
5.感到内疚
家庭中责任越大,负罪感越重。其实罪恶感是一种特别弱的感觉。你越内疚,你就越做不好任何事。内疚是心理能级中能量最低的状态。
6.中老年人特别容易产生负罪感和恐慌。
相信大家在新闻里都能知道,这次感染肺炎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所以有些老年人会特别担心自己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同时也会产生“如果生病了,家人会不会放过我?”恐慌。所以老年人的内疚和恐慌更多。
改善家庭成员关系的六种方法。
1,了解家人的情绪。
人在经历一些自然灾害的时候,会有一些心理创伤应激反应,为了获得更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但是在疫情发生的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一些东西,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了解家人。
心理创伤应激反应:
(1)否认。
这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为太害怕,所以否认危险的存在。
②愤怒。
“幸存者负罪感”引发愤怒。其实我们每个人,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这场疫情的“幸存者”,这是因为管理混乱,快递物资的去向等等。这个时候,我们的愤怒是由“幸存者负罪感”引发的。
3讨价还价。
面对疫情,我们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做不了,于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祈祷和交换,比如用xxx换我家人不生病等等。
④抑郁和悲伤。
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恐惧、悲伤等。由铺天盖地的疫情消息造成的会逐渐进入濒临抑郁的状态,但也有一些小伙伴,他们的内心有很强的自愈能力,所以他们抑郁悲伤的阶段会更短。
⑤接受。
我接受了疫情,接受了居家隔离,接受了当前灾难正在发生。我们正在尽全力抢救和解决。这一切都是真的在发生,我现在完全接受了。
⑥重建。
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开始重建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理秩序。包括家的重建,自身健康的重建,家庭关系的重建等等。
在灾难事件中,存在心理创伤应激的易感群体,即女性和老年人。他们经济来源少,社会资源少,对突发事件的情绪处理能力差,在家里承担照顾者的角色,或者有心理障碍。所以,在疫情期间,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考虑。
2.从自己做起。
让生活正常有序,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不要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疫情上,生活还要继续。
3.尊重家人的情绪。
不要强迫家人和你一样正常有序,不要保持家庭成员的一致性,不要在这个时候做家庭的监督者和警察,尊重和接受每个家庭的情绪反应。你只需要做你自己,你就可以改变你的家庭。
4、成立家庭* * *的同时
隔离期间,每天固定一段时间,设置一个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参与的游戏,或者一起做家务,一起聊天。
5.帮助你的家人重获新生。
帮助每一个家庭成员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目的,前提是他想,不要愤世嫉俗。比如家人现在就要开始减肥,或者从现在开始每天在家做100个俯卧撑。他自己想做,不要嘲笑和嘲讽他,要帮助他,鼓励他完成。
6.睡觉前聊天
睡前一定要注意,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段时间。睡觉前,关心一下今天大家的感受。你今天觉得怎么样?今天吃饭怎么样?你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你今天看到很多关于疫情的新闻了吗?感觉不舒服,注意家人的感受,跟家人说晚安。
四。一些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
1.突发的疫情事故,改变了原本的生活节奏和秩序。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来应对?
答:第一,你接受自己的情绪。现在由于疫情的爆发,你的生活节奏和秩序被改变了,这很正常。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绪,逐渐恢复秩序,从吃饭睡觉开始。
2.家属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也传播焦虑情绪,反复劝说无果。在官方否认之前,他们不会认为这是谣言。有什么好办法说服家属不要相信谣言?
答:和父母谈谈自己的感受,问问他们为什么,认同父母的感受,他们的恐慌就会减少一大半。你也可以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我,把这个转发给我,或者我看到他们特别关注这样的消息,我就告诉他,不要转,不要转,转发之后你的微信号就被屏蔽了,他们一吓就不转了。
3.家人朋友出去卖菜或者去超市都不想戴口罩。在这个非常时期,我提醒他们戴口罩,会导致他们的反感和冲突。这时候我该怎么办?
答:其实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一味的自大和自我合理化,会觉得“没事,我没接触过带病毒的人”。对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他。其次,为他做好科普工作。
4.有的亲戚朋友不关注疫情,还到处探望。对于要不要拒绝,我特别矛盾。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心理?
答:首先,不要太爱面子。拒绝就是了。生命比面子更重要。其次,理性的帮他分析,倾听他的恐惧,也可以让他睡前听音乐或者听我们免费的音乐疗愈心理课程。
5.家人每天都会收到很多负面消息,会影响一天的心情。严重的时候,他们晚上睡不着觉。怎样才能帮助家人化解负面情绪?
答:所有这个时候特别喜欢造谣或者恐慌的人,其实背后都是害怕的。不要否认他的恐惧,甚至可以和他谈,也可以谈谈你的恐惧。害怕这家伙,越说越表达越没力量。一起面对,一起说。你害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