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名人年轻时很聪明?

从神童到名人

后汉书传称孔融为“少年异才”。据《荣家传》记载,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的时候,每次哥哥们一起吃梨,都是拿大的,而他总是挑小的。当家里的大人问他为什么时,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应该带小的。”正因如此,他受到了孔氏宗亲的称赞。十岁时,孔融随父来到首都洛阳。当时,豫南的李,已经很有名气了。被他接受的人被称为“登龙门”(《后汉书·李颖川》)。不过他“不枉带客”,并不是说不接待名人和知名家庭。小时候,孔融坚持要见李颖。他对李家的守门人说:“我是李家的儿子,请你通知我。”李颖请他进去后,问他:“高明(称对方的尊称)他的祖先、父亲和仆人之间有什么恩情吗?”孔融答道,“当然。前君孔子,君祖李老君,比义与德,相为友,便与你家融为一体。”在场的人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明,是个“异子”(《世说新语·颜瑜引《容别传》)。李颖还称赞他将来“成为一个伟大的乐器”。

三年后,父亲去世,孔融在家守孝。此时的他求知若渴,博览群书,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东汉桓陵之际,党派之祸此起彼伏。宦官把持朝政,堵塞道路,镇压异己,搜刮朝野正直之人。当时,杨珊张俭被钟长实(宦官首领)后兰憎恨,被迫四处逃亡。张俭与孔融的弟弟孔宝有旧交,后逃往孔家。恰巧孔宝出门了,只有16岁的孔融在家。张俭看到他很年轻,开始并不信任他。孔融说:“哥哥虽然不在,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点事吗?”所以他把张俭藏在家里。没想到,事情泄露出去了。孔融被捕入狱,和他的弟弟孔保关在一起。两兄弟拼死一战,各县存疑,只好上书上级处理。结果他们问孔保的罪行,孔融却出名了。当时的陶和在平原的边防军都是当时的帅,孔融也是和二人齐名,成为当时的大名人。

孔融虽是“后大圣”,却在乱世中成了名人,也曾自诩志向远大,说要扶汉室,但他缺乏政治知识,也缺乏大智大勇。在北海乡任职期间,他的主要成就是建校、示儒、举贤、悬生。至于和士兵打架,这个有名的人会出丑的。他在北海多次被黄巾军和袁绍的人马围困,以至于“不能保四边而弃郡”(《三国志·崔琰传》引自《九州春秋》)。有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困住,被刘备救了出来。又一次,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领兵围孔融于青州。一连几个月,城内守军只剩下几百人,形势是处于危急关头,而孔融“独坐,读书,畅所欲言”(和以前一样)。结果只落得个“城坏人死”的下场,只剩下我一个人幸免于难,老婆孩子都成了阶下囚。一方面是太看得起自己不现实,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无能。就这样,在东汉末年,豪强纷争,权贵割据之时,孔融虽然“不甘平庸为县令”(同上),终究一事无成,充其量只能做个名人。

推荐贤惠的人,诱导落后的人。

孔融一方面骄横跋扈,认为“当时豪杰美男子皆不可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又颇有见识。他对好人很宽容。任何当面指出他缺点的人,都会在背后夸奖他的优点。如果你知道别人的才能而不推荐,你认为是自己的错;其余的,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善意,都被他礼遇。正因为如此,他在仕途中“举荐贤人,多次获奖。”在北海,他先后推荐了彭颖、王绣、李渊等人,并请朝廷为当时著名学者郑玄的故乡高密的“巩峥乡”。孔融做中医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客人。他感慨地说:“客人总是满的,瓶子里的酒不是空的,所以我没有烦恼。”

孔融这种“喜吸引利益,落后”的作风是坚定不移的。晚年在少府工作时,他还极力向曹操推荐吴国著名学者盛孝章。在《论盛孝章》中,他同情“困于孙氏”和“孤于危险和悲哀”的老友,哀叹“家中知识散乱,疲惫不堪”。希望曹向贤士伸出援手,大有“晚年哭为知己”之感(谢翱《西台哭思》)。建安元年,孔融认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米芾。米恒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只是骄傲,讨厌邪恶,但他与孔融和杨修都很友好,他们分享他的个性。孔融也非常欣赏米芾的能力和政治操守,给曹操写信称赞他“贤明,才华出众”。.....忠果气节,志随霜雪”(《糜衡表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建安作家,却因为性格高傲,不适合当下,最终早逝。米芾的死无疑预示了孔融的命运。

直言不讳,直击要害。

东汉末年,局势动荡,社会思想逐渐解放,儒家思想无法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孔融作为一个圣人,虽然从小学习儒学,但由于时代的影响和他的正直品格,他的言论和行为经常出格是很自然的。孔融经常穿着便装出行,不穿官服,也不戴头巾。在孔融心中,所谓的孝顺也是不足取的。他甚至说:“父亲和儿子是什么关系?就其本意而言,其实是情欲。孩子对母亲来说是什么,是不是也很可笑?比如用瓶子送东西,它就走了。”谁能想到这样离经叛道的言论出自孔子之子?我们联系到当时提倡“以孝治天下”的汉朝统治者,王襄躺在冰面上、郭巨埋孩子这样的无稽之谈不断出现在正史中,不得不佩服孔融的勇气。

孔融是当时士绅的正气代表之一。他在耿介为人正直,一生骄傲。早年一入仕途,就锋芒毕露,纠正贪官污吏。“陈无以言罪。”董卓在操纵废除朝廷的时候,经常无视卓的目的,结果武士中郎将都挪到了左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经常发表评论或写文章,抨击一些嘲讽曹操的措施。太尉娶了袁术,曹操就迁怒于表,打算杀了他。孔融知道后,急忙去见没有穿朝服的曹操,劝说他不要滥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民的心。并声称:“你若杀了杨彪,我孔融明日便掀衣回家,从此不再做官。”(《三国志·崔琰传》引《续汉书》)由于孔融的争辩,杨彪才免于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的儿媳甄氏,成为他的妻子。孔融知道后,上书曹操说:“吴王伐周,我妹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嘲讽,问经典是什么。孔融答道:“就当是理所当然吧。”当时连年战乱,加上饥荒,军粮紧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做了一系列的书反对。曹操很嫉妒孔融对自己的一再阻挠,因为当时北方局势还不稳定,孔融的名声太大,拿他没办法。建安十三年,北方局势安定。在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曹操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进攻孔融。他指使丞相军队策划祭酒,诬告孔融“策划不轨”,一度与米亨“松口”。罪名是孔融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说法。于是,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妻儿同时被杀。

孔融的死虽然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也与曹操忌贤害能有关。今天为曹操平反的人,都在赞美他爱才、求才、用才,但同时也忽略了曹操有时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杀才的另一面。曹操对孔融、杨修、崔琰、华佗的屠戮,对米芾的刀杀,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吗?

“玲珑身灵”和“杂耍”的文章

孔融不仅是名人,还是作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文》)。他死后,曹丕为他收集了25篇遗文。但这份有限的遗产在后世失传了,大部分只是片段,其中只剩下八首诗。就他的传世作品而言,他的散文优于诗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有妙体,有伟人;“但是,你不能持有一种理论,你不能谈论它。至于它,它是可笑的。而其所好为,杨与班也”在对他做出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孔融的散文以犀利幽默见长,从前面提到的孔融嘲讽曹操父子的书信中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两本书《为曹公列禁书之难》,也是强烈的讽刺。第一部分,百子、王圣贤、文官因酒立业,得出“酒无益于政”的结论。第二条更讽刺。曹操说酒能亡国,必须禁酒。孔融反驳道:有的女人失去了世界,为什么就不能结婚呢?到了之后,我干脆一针见血,道出了曹操的老故事:“若疑而惜顾二,不可以王之死为戒。”孔融在文章中强词夺理,反对禁酒,这是没有道理的,只能说明他的跌宕起伏,文笔犀利。这可能就是曹丕批评他“无理取闹,荒唐可笑”的原因。

除了以上特点,孔融的散文还有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格,比如上面提到的那部著名的《论盛孝章》。从整体上看,他的散文注重文字的美和文字的对称,具有浓厚的情侣氛围,这也是孔融区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地方。与此同时,人们又指出他的文章“文笔细腻”、“笔锋直爽,以气传神”(《刘中古文学史讲义》),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 * *同流。

与散文相比,孔融的诗歌是逊色的。他的第二首《杂诗》表达了幼子去世的悲痛,哀婉动人,是当时较好的抒情诗。

在孔融的诗歌中,他的最后一首诗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它悲愤地揭示了“驱邪害义,浮云毁天”的社会现实,因为他杀人的罪名大部分是由于对吕赤和吕翠的深刻认识。在封建社会里,凡是正直的,只是骄傲的,没有权势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委屈和伤害。“生存顾虑多,睡一大觉一切都完了。”这语气虽然悲观绝望,但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的最后控诉。

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家,在儒学和文学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他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敬仰,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后来被曹操杀死。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位书生的为人处事之道,以及他被杀的原因。

孔融的聪明才智是有目共睹的:十岁时,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拜见著名的士大夫李媛莉。他学识渊博,许多学者都想见他。然而,有太多的游客,所以李媛莉决定只会见亲戚和朋友。孔融来到李家门前,告诉守门人,他和他的父亲是李家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带他们去见他们的主人。李媛莉当然想知道与他们是什么关系。孔融大方地解释道:我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你的老祖宗老子(老子原名李二)求过礼。你的祖先是我祖先的老师,所以我们应该是世交。李媛莉和他的客人听了孔融的推理,对他的聪明和智慧赞不绝口。然而,一位嘉宾杨晨讽刺道,“是时候了,但大了不一定好。”孔融马上反驳道:“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很棒。”陈伟被他反驳,涨红着脸,半天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反映了孔融比较爱挖苦人,这是他的性格。

一般来说,聪明人都有自视过高,看不起别人的弱点,尤其是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如果不能克服这个弱点,聪明就可能成为自残之剑。同时,一个聪明的人注定要对他所生活的世界吹毛求疵,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好证据。孔融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聪明。

孔融凭借自己的小聪明,言语傲慢,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哪怕对方是大权独揽天下的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媳妇甄氏(罗神府的主角)送给了曹丕。孔融写了一封亲笔信给曹操说:“从前,割了周,把的爱妾妲己给了他的弟弟周公。这一次,曹公效仿吴王,把甄氏让给了太子。他相当慷慨。恭喜你!”曹操觉得这是个好词,所以很高兴。回到许昌,就问孔融殿在哪里。孔融缓缓答道:“啊,我想到了。我分析,贤明善良的吴王不会忍心杀了美人,把妲己让给弟弟,可以满足爱玉之心,呵护同胞之情。岂不是两全其美?”曹操意识到孔融是在嘲笑他们父子,暗自怀恨在心。

孔融在文人中有一个通病,就是自以为有才华,想做大事,但做不了大事,也不做小事。都是些轻佻的文人,只会喝酒写诗,高谈阔论,却不会也不想干实事:“融入北海,靠聪明才智养活自己,溢出才华,这在当时是英雄所不及的。我也是有野心的,我要提高军队的盔甲,我要和圣贤们一起建功立业。既然在戴宇建立了殖民地,我拒绝平庸,比如留在县城,为当地人服务,去开会。然而,他所任命的,好奇的和不同的,都是无知的。至于那些回望过去的人,毕恭毕敬是可笑的。礼虽备,与国事无关。”“很难从事实中学习。”。所以他虽然志向高远,但还是看不起同事们欢迎的平庸,只是做事的方法更加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所建树,但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做不到,以至于后来无处安身。政治上更加混乱,看不到复杂问题的关键,也治不好狡猾的下层官员。做事很没章法,有时放松管理,有时“一下子杀了五个杜佑”,“强奸百姓贪官,糊弄市场治不了。”这就给那些讨厌他的人提供了打败他的借口。

孔融推荐的人和他一样傲慢,一样爱挖苦人。比如他推荐的米恒,读书很多,极其狂妄。孔融向曹操推荐米芾,说他德才兼备:“蜀国贤明,人才出众。眼睛里看到的,嘴里念叨的,耳朵里听到的,不要忘在心里;性与道相合,思若有神;...忠义廉耻,志气霜雪;见善则惊,恶则憎;任何抵抗线,历史和鱼,几乎太多。有鸟不如无鸟;如果做恒立王朝,会有可观。飞扬辩言,气满溢;解疑释惑,敌人绰绰有余。”然而,米芾初遇曹操时,轻佻无礼。他贬低于迅、荀攸、郭嘉、张辽、黄旭等文武官员,甚至称他们为奴隶。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曹操专制的不满。曹不是被惹恼了吗?曹操忍气吞声,封米恒为收鼓人。米亨光着身子打鼓,骂曹操。曹操对米芾恨之入骨,最后借刘表之手,刘表借黄祖之手杀了米芾。但曹操也对孔融非常生气,怀疑孔融推荐米芾的用意是侮辱自己。更加重了曹操“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孔融为人崇尚浮华和随性,喜欢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士绅的作风十分严肃。三国时期,百姓流离失所,大部分田地荒芜,百姓生活没有保障。曹操为了节约粮食,曾经下过禁酒令,因为酒是用粮食做的。但孔融很爱喝酒,于是给曹操写了亲笔信,着重讲了喝酒的好处:“天上有酒旗之星,地下有酒泉之郡,人有以酒为旨之德,尧不饮千分钟不能成圣。而我又那么固执,不能不结婚。”他的意思是:“天上有‘酒气’星,地下有‘酒泉’郡。人们大量称之为‘九德’,帝尧‘黔中’称之为圣人。而且夏杰和商纣王都是因为女人而死的国家,为什么不禁止结婚?”曹操害怕孔融的大才大名,强忍怒火,没有马上杀了他。古代谋士吕赤出奏朝廷:孔融被依法罢官。然而,他并不在乎。“虽然家里停电了,但是客人每天都是爆满,而且爱喝酒。他们常常感叹:“客人总是满的,瓶子里的酒不是空的,所以我没有烦恼。”“当时禁酒,天天聚众喝酒寻欢作乐,受到了惩罚。曹不是留他生气吗?

孔融忠于汉朝,针对曹操“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主张“尊帝、扩君权、弱诸侯”。这个理解就是要求曹操在汉献帝重新掌权!曹操无法忍受孔融这个无知的政敌。最后搜到很多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孔融杀人的罪名是这样的:“第一,他在北海郡的时候,看到天下大乱,召集人马夺取刘氏家族的天下,自己当皇帝。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第二,诋毁“朝廷”给孙权的使者。第三,在法庭上,不遵守礼仪,经常不戴帽子走进法庭。四、和米恒互相标榜。第五,不孝。”因为这些原因,孔融被杀了。真的是“想加更多罪,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至于他的真正死因,孔融在《末日诗》中说得很清楚:“言多则事败。漏的又苦又不密。这条河的蚂蚁洞末端断裂了。这座山离猿人洞很远。江汉河的涓涓细流。天窗通向鬼屋。邪恶伤害正义。云遮住了天空。言语不忠诚。幻想不是真实的。人有两三颗心。安可以是其中之一。三人成市虎。蘸去胶漆。有很多关于生存的担忧。睡了一大觉,一切都完了。”

一个狂妄自大,对世界漠不关心的文化人,生活在乱世,是可悲的。他死后,曹丕悬赏全国征集孔融的文章,一些上交的人被赏以黄金和丝绸。曹丕在《典论》中也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如果孔融活在今天,他会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员,每天赞美和批评时事,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所谓铜镜,可以衣冠楚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向别人学习,就能知道得失。但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可能讨厌太透明的镜子,因为镜子里反映出的缺点是最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