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成幼儿园和小学教材 合适吗

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三字经》的上述优点,乃是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蒙学教材而言。和今天的蒙学识字教材相比,无论是识字效果,还是义理传递,《三字经》都已经落后太多。

1、识字层面

关于汉语识字教学,教育界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教学须同时兼顾识字、阅读与写作,学生的识字任务应该随年级逐渐增加,低年级最轻。一种认为低年级学生应把重点放在识字上,先大量认读常用字,因为“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的。……不集中识字而过早教儿童读书,其结果是识字教育和知识、思想教育两败俱伤”;至中、高年级再逐渐减少识字任务,将重点转移至阅读和写作上。前一种意见主要流行于民国时期,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多是按这种意见编写。后一种意见是时下国内教育界的主流。有相当多的实验和数据证明,后一种意见对汉语教学更有效果。

《三字经》走的也是“先大量认读常用字”的路数。这是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字经》可以成为今天幼儿园和小学的识字教材。前述《三字经》中的优点——短句便于诵读、浅显易于理解、启人知识、句式丰富等——也同样存在于2016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之中;且该教科书还有着许多《三字经》不具备的优点,比如内容贴近当代儿童的生活实际、重视互动性与游戏性、字形由简单至复杂并配以色彩鲜艳的图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等,这些都切合着识字阶段的儿童“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的心理特征——当然,这并不是说2016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尽善尽美,但与近千年前的南宋时代成书的《三字经》相比,其更适应今人识字之需要,是毋庸置疑的。

简言之,在历史上,《三字经》曾经是很好的识字课本;但在今天,有比它更好的。《三字经》应该被写入教育史,而非再次被塞进学生的书包。

2、义理层面

此番《三字经》进入幼儿园和小学教材行列,是以“国学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名义。遗憾的是,《三字经》中“传统文化”的主体,也就是其所传递的“义理”,部分虽仍有价值(如劝人向学),但不妥之处也很多。

比如,“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明显是在歧视女性。再如,“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这段不妥之处有二:1、榜样教育不可选择极端案例。“刘晏七岁为官”这样极鲜见的特殊案例,难以令儿童产生***鸣。2、以做官为饵劝学,本已不妥。且刘晏入仕,是靠着呈文歌颂唐玄宗劳民伤财的封禅之举获得赏识,其呈文本身乃是一次溜须拍马的政治投机,手段并不光彩——按唐制童子科,刘晏7岁童子及第成为“神童”,须按照守选制守选11年才能做官;11岁时刘晏向唐玄宗献颂文,12岁即破例授官。

综上。1、《三字经》在教育史上应该有其地位;2、作为识字课本,当下的语文教科书,无论是编纂理念还是教学效果,都远胜《三字经》;3、《三字经》所传递的“义理”,有很多过时的糟粕(《百家姓》《千字文》等不如《三字经》者,自不必赘言)。总而言之,《三字经》在今天成为幼儿园和小学教材,是一桩非常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