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开始走向餐桌,但它真能替代动物肉吗?
近段时间来我们都知道,中国猪肉的市场价格可谓是一路高歌,这给市民对猪肉需求量带来不小压力,以至于今年中秋节更是出现了一种叫“素肉月饼”的产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啊,这里所谓的“素肉”也就是“人造肉”。当然“人造肉”这一新鲜词走进大众视野也引起了不小议论。
要知道,素肉在中国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毕竟很多老字号餐厅的仿荤肉早就可以以假乱真。不过目前人造肉主要两种:一种是素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因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而被众多营养师认同的一种健康食品。而且零胆固醇,可以说是完全模仿了肉类的营养,又剔除了肉的害处。另一种是培育肉。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来的一种人造肉。动物干细胞制造的人造肉是研究人员用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等“喂养”干细胞制造出来的。
首先从口感上来说,普通肉大多状态以条状、块状、骨头为主。而人造肉却是碎肉为主。它主要用于制作肉饼、肉丸、肉条等。虽然说部分可以模拟出动物肌肉和脂肪的口感味道,但并不能模仿骨头、筋膜等的口感。
其次从营养价值分析,普通肉的营养体现在蛋白质和脂肪上。不过在这点上人造肉的营养成分更为可控,它可以通过控制肉的脂肪含量,培育出更适宜人类各种需求的肉质。另外,植物蛋白的天然优势是无胆固醇,很适合“三高”人群。
其一,人造肉的成本并不低
据了解在美国超市,植物蛋白类的“人造肉”价格,较于普通肉要贵上20-50%。毕竟人造食品前期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使得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其二,国人对肉制品的挑剔性
据统计,中国肉制品消费市场的70%都是热鲜肉和冷冻肉,这包括了各种排骨、头、蹄筋、内脏等构成复杂的肉类。所以目前人造肉虽然可以模拟出肉和脂肪的口感,但在骨头、筋膜等质感上还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