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精神不够的标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苦寒出梅花香”这句话太有道理了,让人耳目一新,看到了希望,确实是督促孩子养成“苦学精神”的名言。某私立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约40.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据我的研究,实际情况可能不止这个比例,因为有一批孩子还在小学低年级,没有出现明显的让家长感到焦虑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花点时间,真正探究一下,为什么孩子缺乏努力的精神。
一、为什么不能努力?
早在1821,英国科学家大卫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电灯,叫做弧光灯。这种电灯用碳棒做灯丝。虽然能发光,但是很刺眼,耗电多,寿命短,不实用。于是,爱迪生暗暗下定决心:“弧光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的电灯,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
他的实验是从灯丝的材料开始的,爱迪生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反复试验,反复失败。面对失败和大家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缩。他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一步。经过13个月的努力,尝试了6000多种材料,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
这样的故事众所周知。这让许多孩子感到绝望——因为他们被期望什么都不做。家长要求孩子具备爱迪生那种“吃苦耐劳,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问题是,这样的素质,讲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就能达到吗?在目标和表现出来的期望之间没有办法。孩子们该怎么办?
心理学研究表明,除非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努力获取生存资源,否则大多数人是不会愿意主动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人的行为动机首先会被生理需求所控制。一旦基本的生存或者温饱问题能够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就会潜伏下来,新的需求就会出来——也就是对安全的需求,以及事后对爱和尊重的需求。
爱迪生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发明是他的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说爱迪生有很强的成功动力,就像不让他吃饭一样难受。另一方面,大多数孩子显然没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成功的动机。所以,普通孩子和爱迪生的区别不在于努力,而在于需求层次的不同。
(A)努力工作不应成为努力工作的目标。
在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努力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目标本身,而不是这种品质。就像很多家长都在想尽办法让孩子少玩手机,却忘记了自己真正应该努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孩子愿意学习,在学习中找到感觉。因为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目标,错误的行为才会自动让路。
父母太喜欢“教育”了。你可能会告诉孩子,努力是一种美德,或者努力可以让你以后衣食无忧。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仔细想想:什么是美德?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要追求美德,首先要明白美德是什么意思,美德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同身受。父母原本是希望孩子设定学习目标,开始高效学习,但最后却是在教育孩子努力学习,甚至是培养美德。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困惑,就像在前进的路上忘记了出发的初衷,必然会产生挫败感。
企图通过传播美德让孩子进入努力状态,首先要解决对美德的认知和认同问题。虽然培养孩子的德性是父母的重要职责,但这比单纯让孩子吃苦耐劳要抽象复杂得多。而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太抽象了,就没有意义了。用比较抽象的东西去解释,达到简单的目的,也是家长思维混乱的重要体现。
(B)不明确的目标不会获得* * *知识
父母可能会告诉孩子,努力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好的未来,比如你可以好好学习,在工作中有所成就。这样说当然有充分的理由,但要让孩子认同并达成一致,需要解决一个前提:孩子梦想的是好好学习,孩子梦想的是将来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然而,努力学习是你孩子的梦想吗?不一定。也许他们有着同样的期待,但他们只是在思考而已。
学习上做得好,未来更好,工作上有成就,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抽象的概念,孩子对他们没有很深的同理心,也很少和父母讨论这样的概念。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看似懂,却无法理解,所以自然不会成为他们的目标,也很难成为他们。他们只有胸怀大志,雄心勃勃,充分理解做好学习的意义,更好的未来与自己的关系,工作上的成就意味着什么,才会以此为目标,最终自发形成“努力学习的精神”,因为这是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品质。
(3)爱情可能是重要原因。
几个月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了一批清华学生的学业成功秘诀,而这个研究的结果在《考上清华的秘诀》这门课里有详细的讲解。研究发现,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并不一定有远大志向。最简单直白的动机就是:“我父母那么爱我,他们期望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学院派,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所以,我会努力,成为父母期待的那种人。”
这个结论可能超出你的想象,但这是大量的事实。你知道,“成功是很少人走的路。”如果每个人都真正了解和理解成功之路,而且做起来那么容易,那么成功就不再是少数人的另一面。爱可能是孩子吃苦耐劳的重要原因,但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第二,不懂法必然适得其反。
生活困难了,人就会有改变这种状态的动力,这个过程肯定需要刻苦的学习和工作精神。还有一种情况是源于一个人的习惯。比如你是一个喜欢做某件事,喜欢学某件事的人。你很忙,总是需要做一些事情。你有一种自动的行为,不想阻止自己。而且,你的付出是快乐的,不痛不痒的,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的。
这种源于习惯的自动行为,可以让孩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和动机就能努力做好。这是多么美好的状态,因为我们提供的理由总是那么苍白,现实生存尴尬的动机不复存在。
(一)功利行为降低意志
我妈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带着孩子去河边洗几件衣服。这不是家长的要求,而是家长的一种玩法。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太老套,那我可以给你讲讲我儿子。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洗澡时间比较长,就问他怎么回事,为什么洗这么长时间的澡?他说他在洗袜子。我是说,我们不是有洗衣机吗?这段时间学习有多好?但我忍住了,我说:“真的有进步,我自己也开始洗袜子了!”"
儿子主动洗袜子,不是为了博得我的表扬。自从我表扬了他,他就不洗袜子了。因为我不能因为他每天洗袜子而表扬他,而在他洗袜子的行为被表扬所束缚后,他的动机就从自发变成了获得表扬。一旦得不到表扬,这种行为的动机就消失了,这件事基本就结束了。
儿子上学之前,每天都会煞费苦心的画《植物大战僵尸》这本故事书。我的主要工作是剪一张A4纸,装订成册,然后给他画画。自从他上学后,班上有美术课,他就再也没有画过画。我觉得或多或少是因为正规系统的教育,他才开始否定自己的方式和作品。
当然,改变一个事物,可能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完全作用,你会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观察到,功利的、有目的的行为,真的会削弱甚至消失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动力和行动意愿。
(B)良好的意图需要良好的态度。
作为我们访问和研究的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张欣瑞告诉我,“爸爸喜欢和我说话,但我根本不听。并不是说他说的不对。他说的话我早就懂了,通过阅读和社会实践也深刻体会到了。”孩子不太喜欢听布道,但不代表这样的行为没有意义。主要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并没有表现出信任,而是流于表面和形式,孩子很难与你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模式。
因为生活的窘迫,让孩子长期努力获取生活资源,那么努力就能形成习惯,让你终身受益。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发的学习意愿和对生活能力自我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会很乐意去做,因为本能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和价值体现。所以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形成努力的品质也是有可能的。
据我所知,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做事的规律,往往喜欢说实话,好像符合这个道理的事情就真的值得去做。这种行为恰恰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困境:如果孩子也是被培养成“有意义的事情就应该去做”,但我们所秉持的道理却不是他们所认可的道理,导致事情难以落实。
给孩子讲太多道理,已经毁了孩子纯洁美好的学习和做事的初衷。让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变成一种强制或者控制,这是从期待到态度的错误。不是我们的期望有问题,而是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以及这种方式所代表的控制,会带来否定和反对。
三、如何才能修炼?
(1)放弃这种期望。
为什么要要求大家放弃对孩子“刻苦学习精神”的培养?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它不能抽象地存在。前面说过,因为生活的窘迫,或者自发的习惯被保留下来,只是一种“愿意付出,没有激励”的态度,在学习中却未必能发挥出来。传统的学科学习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和前面提到的自发学习的精神有关,但不是绝对积极的。
如前所述,任何人做事情都需要动力。这个动机一定不是因为你说的有道理,而是他们觉得真的有必要。
所以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需要培养的。应该改成“如何让孩子学习更有目的性”。因为没有目标,就不会有计划,没有计划,就不会有行动,而没有行动,那拼搏的精神呢?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二)明确的学习目标
每天都有父母找我求助,求助的问题五花八门。每天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家庭因为无法控制孩子做父母想做的事情而痛苦,比如“如何让孩子有努力的精神”、“如何让孩子少玩手机游戏”、“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等等。
我很理解他们的处境,但我想说的是,他们所有的期待都是错的。你不能指望孩子变成听话的机器,也不能让孩子做抽象的事情,比如“好好学习”或者“吃苦耐劳”。你需要面对的真正问题是:“如何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如何克服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不玩手机、自主学习、努力学习的孩子,这些期望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你为什么要学习?孩子当然知道,但不一定在乎和在意。所以这个问题不解决,目标就无法确定。
学习目标不确定。你到底想不想进步?你想要什么样的进步?你离这样的进步还有多远,如何弥补?你每天需要做什么?你需要父母的什么帮助?这些动作的步骤根本无法进行,所以什么都不会开始!
(三)制定学习目标
不好的目标是:“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有刻苦学习的精神”。
好的目标是:“下次考试进步一个”,“一学期数学及格”,“高二英语单词全部背完”...
好的目标有什么区别?
1.对完成时间有要求。
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是无法让人真正开始行动的。我想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2.有评价标准。
“先行一步”、“及格”、“背完所有单词”是非常明确的标准。而“认真学习”和“刻苦学习精神”是抽象、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根本无法操作。其实很多学困生不是不愿意好好学习,而是不知道“好好学习”和“好好努力”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3.这是可能的。
下一次考试有可能提高一个,一个学期数学及格。但是,很多优秀的学生很快就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误或者一段时间的放纵而失去信心,导致成绩急剧下滑。因为,他们的目标可能还是原来的前五,或者初三。这些曾经的辉煌要先放下,从现在的水平一个个进步,你就会知道,简单的做点什么就能达到。只有这样,你才有真正的希望。
(四)实施过程激励
诚然,很多人会设定目标,但真正开始行动,或者能坚持行动的人并不多,这可能是学业有成和普通人的一大区别。
1.为什么很多人真的不会演戏?
有个笑话,两个学生在厕所抽烟,被一个男老师发现了。老师看了一眼,语重心长地说:抽烟不是特别大的错误,但是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抽几块钱的烟了。两个学生立马觉得老师还是可爱的,感动...所以他们致力于他们的研究。
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是否会被真正面对和全力投入,不取决于当事人是否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而在于当事人是否会将这件事情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不是简单讲一个道理就能做到的。对他们来说,学好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兴趣:
(1)因为父母爱我,所以我想成为他们所期待的样子(这就需要被爱和被尊重的感觉);
(2)因为学习能给我带来价值感和成就感(这需要有成功的经历);
(3)因为学习能给我所需要的东西,比如欣赏,更高的平台,更丰富的资源,足够的自由(这需要学生的远见);
(4)可以让自己喜欢的女生(男生)对自己评价很高;
(5) ……
必须有至少一个或多个真正采取行动的理由。不管是什么原因,绝对不存在“因为你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必须去做”或者“因为你要求我,所以我必须满足”这样的理由。
换句话说,要达到你所期望的“努力学习的精神”,你需要随时给予他们奖励和认可,这与他们的预期兴趣是一致的。那么如何提供这种正向激励呢?恐怕要多向游戏设计师学习。如果你玩过游戏,应该知道一些规则,比如只要付出时间,游戏经验值必然会增加。只要努力,水平一定会上升。而这种进步是基于你的时间和做对的事情。如果按照我们家长的想法,“无论你做什么,都和我期望的相差甚远”,你就永远没有机会奖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最终导致孩子一怒之下放弃学习。
2.父母如何在生活中激励自己?
(1)随时随地升值。
如前所述,容易欣赏孩子的本能需求、天生正当的行为或优秀的能力,都可能导致孩子动机的转移。但是对于一些不那么容易,需要一些动力支撑,不容易实现的未知目标,随时随地的欣赏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任何时间和地点的欣赏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比如“很高兴看到你今天比昨天学习更努力了”,让孩子的行为有了意义。
比如“今天的作业,字迹工整,思路清晰”这样的表述,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真的关心孩子的进步,他们会觉得被爱,充满了力量。
(2)及时指出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如果孩子的努力没有被发现,如果孩子的改变没有被发现,孩子会感到压抑。因为绝大多数孩子需要外界的认可,及时认可他们行为的进步可以让他们感到心花怒放,从而更有动力。
(5)养成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与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密切相关。习惯不仅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或行为,还包括思维和情感内容。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四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被动
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主动学习,努力学习。老师提醒,家长可以通过谈心和陪伴的方式,让孩子按时开始学习,一个一个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阶段:自发
通过老师的教育、家长的细心陪伴和善意提醒,孩子对“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仍不能自控,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界监督,经常反复出现。父母提醒后,他们开始面对自己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不需要过多的反复催促。当然也会有处理不好的情况。一旦我们用亲切的话语、手势或其他方式提醒他们,他们就能立刻清楚地知道自己此刻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
第三阶段: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孩子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做到自我需求和自我控制。偶尔,他们将不得不努力说服自己离开。这不是一种自动的行为。
第四阶段:自动
孩子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处理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成为一种自然的、自动的动作,形成一种习惯。
第四,用爱来激励
我提供咨询服务的一些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问题是孩子沉迷手机和游戏,无法自拔,对学习敷衍了事,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父母经常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勃然大怒,大吵大闹。这样做不仅不会带来你想要的改变,还会带来更严峻的挑战:一旦孩子否定你的管理,你就会变得无助。青春期的孩子,你根本不敢打他们,否则可能会遭遇强烈的反击。如果孩子想爱你,但同时又很愤怒,那么他们可能不会还手,而是逃跑、跳楼,以自暴自弃来表示愤怒。
所以从小保护孩子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自发做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种做法能自然持续下去,就能形成习惯。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激励,感激父母的爱,他们就愿意承担责任,快乐地迎接这些挑战。
但是,我们会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在纠结。原因是他们太急于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却忽略了本文分析的所有前提条件和实施过程中的激励因素。这种鼓励,从我的建议来看,似乎是某种欣赏和认可。但要真正做到,需要父母爱的能力的支撑。因为你的动机是否真的起作用,不仅取决于你是否去做,更重要的是,你是用一颗爱的心去做,还是用一颗控制的心去做。
换句话说,只有当我们表现出对孩子的真爱时,孩子才能收到我们的爱,他们才会合作。
那什么样的态度才能算是真爱呢?
(1)你所有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控制孩子改变行为,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如果你觉得这没什么不同,你就属于后一种描述。
(2)我们认为,孩子生来就有学习、成长、承担的意志和能力。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面对的机会,即使他们一开始并不是很漂亮,这是他们成长所需要的。
(3)我们有很多成功的人生经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意见提供给孩子,但赞成不赞成还是要孩子自己决定。
(4)与孩子相处时,你的行为和语言要随时随地体现出平等和尊重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平等和尊重的态度。
什么样的言行属于平等和尊重?
仔细听着
(2)了解孩子的需求
(3)接受孩子的感受
(4)随时回应孩子的说话。
(5)用陈述句来描述你看到的东西,而不是用反问句来提问。
(6)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制定对策。
(7)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8)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9)……
我们拼命想把一件事解释清楚,但这只是“知道”的层面。对于理解力高,执行力强的父母来说,这已经足够好了。但还是有大部分家长既不“知道”也不“做”,所以可能需要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建议尽早参加靠谱家庭教育的系统课程学习,花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实践,才能有大的进步。否则,什么都不会改变。
动词 (verb的缩写)可能的问题
(一)达不到* * *知识的目标
学习目标上达不到* * *知识,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低价值儿童
价值感低的孩子,他们缺乏自信,从不相信自己能处理任何事情,更不用说挑战性的学习。为了避免再次失败,以及失败后可能遇到的负面评价,最后的应对就是放弃目标,放弃学习。因为我放弃了,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不想做。
如何帮助低价值感的孩子走出困境?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具体方法可能需要参与系统的可能性逐步提高。对于低价值感的孩子,父母需要做一些事情:
改善夫妻关系,改善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不好,对孩子来说,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家庭崩溃,他们将面临生存的挑战。夫妻关系不好,十有八九是因为孩子,所以孩子会自责,陷入低价值的困境。
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孩子会得到父母太多的负面评价,从而失去被信任的可能和未来所有的希望。他们被摧残是必然的。
如何改善?简单来说,就是搞好家庭和睦,学会爱和尊重。培养这种能力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建议去靠谱的家庭教育学院上相关课程。
不断证明孩子在人生中的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给孩子贴上一个正面的标签。具体方法有:欣赏孩子的进步,证明孩子的责任感,证明孩子的能力,证明孩子在家庭中的价值...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参加可靠家庭教育学院的初级研讨会。前三节课致力于纠正父母在负面沟通中的错误,后三节主要是关于如何唤醒和激励孩子。
2.孩子沉迷手机,不愿意设定目标。
沉迷于手机、游戏、电子书的孩子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价值感低的孩子。
通过手机和游戏连接世界,避免你可耻的孤独和不认同。这种孩子不应该被轻易剥夺手机或者游戏,因为这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价值的唯一体现。所以,为了帮助他们,可以让孩子先走出低价值的困境。
第二类是被现实诱惑和沉迷。
比如一些极其聪明的孩子,以及一些亲子关系尚可的孩子,抵挡不住这些东西的诱惑而放纵。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一般过程可以是这样的:
(1)首先,确定父母能够表现出无条件的爱和尊重。如果不这样做,以下操作将无法进行;
(2)确保父母掌握了正确的沟通技巧。比如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感受,能够倾听,交流不用否定句和疑问句,等等。如果你没有这个,你需要参加可靠家庭初级研习班的课程来获得这个能力;
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并设定目标。
召开家庭会议,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比如:
(1)家长需要达到* * *知识,认可并支持这种形式;
(2)不要一次讨论太多问题;
(3)不要指望问题一次就能完美解决;
(4)不能只讨论孩子的学习问题,否则会变成批评会;
(5)在讨论过程中倾听孩子的需求,不要轻易反对;
(6)把所有的思路放在一起,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步骤;
(7)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8)达成决议;
(9)然后练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继续见面调整!
……
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决议
如果孩子还沉迷于手机,不能执行家庭会议的决议,家长需要温和而坚定地执行。比如加班使用必须上交;比如秘密使用必须没收。如果反复调整还是不行,必要时可以砸手机。如果一次不行,可以连续砸三次。
3.愿意但不能这样做的孩子
大多数家长认为问题太简单。我觉得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孩子一定能表现出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不是那么容易的。其实有一些孩子想好好学习,努力拼搏,但是遇到问题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怎么办。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知道怎么做,怎么面对?
答案是他们成熟,知识渊博。即使他们的父母不是知识分子,也是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智慧的人。他们善于思考,宽容开放,凡事豁达,自然能处理好很多事情。
生活在价值观单一的家庭,父母缺乏这种生存智慧,孩子也不会好多少。所以,很多简单的事情,我不懂,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做。
这种家庭,需要父母参与学习,在生活中积极实践育儿智慧,慢慢得到。推荐去靠谱家教学院上《考上清华的秘诀》这门课。
(5)习惯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我们确实不能预见所有的困难。但是对于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有一些认识的,比如:
1.孩子只是想想,根本坚持不了。
不能坚持的目标,说明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很难达到。
有时候我们不承认孩子难做,总觉得孩子不够勤奋,缺乏耐力。不够勤奋和耐力也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还是要求太高,这个需要定期调整。
2.善于利用家庭会议机制
很多家庭,第一次尝试家庭会议,会有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就不再依赖家庭会议机制,回到以前那种随时随地纠正评估的状态,那么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母缺乏正确做事的思维模式和执行能力。这是父母能力的缺失,这是父母需要培养的。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想得到好的结果,却不愿意努力。孩子现在的问题不就是这样吗?
所以父母唯一的依靠就是家庭会议机制。因为这是合理、合法、公平解决问题的唯一可能,除非你完美地掌握了沟通、唤醒和鼓励的艺术,否则你真的很难轻松管理好家庭生活。
父母的行为让孩子再次失去希望。
培养一个好孩子真的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认知和能力不足的家庭。父母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孩子放弃成长的意愿。比如父母缺乏安全感,很容易滋生焦虑,很难有耐心的帮助和等待成长。比如父母本身缺乏价值感,就会容易情绪化,喜欢索取别人的爱和结果。最好是破坏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样会导致大家失去信心。
我很难列出所有这些问题,但我想你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我要求你不要放弃,即使你的进步很小,也不要放弃,不要灰心。你的精神力量是孩子成长的保障。你的努力是孩子成功的希望。
如果你真的处理不了,请加入我们,一起面对,你会得到支持和帮助,这样你会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