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斗蟋蟀的习俗

古代斗蟋蟀的习俗始于唐代天宝年间,斗蟋蟀兴盛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以前在北京郊区的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可以低着头抓蟋蟀,甚至在故宫、北海、天坛、太庙也可以。白牙青、白牙紫、最爱飞蛛、铁弹珠都是北京比较知名的蟋蟀品种。

北京人一直保持着打蛐蛐的习俗,各路玩家经常聚在一起聊蛐蛐,斗蛐蛐。流行的时候,宣武门、牛街、香椿头条都是挂个圈打蛐蛐的出名地方。

老北京打板球,分上中下三个档次。下等的是三五个孩子拿着简陋的陶罐或搪瓷茶罐,蹲在大槐树下打打闹闹。赢的人打输的人的额头,最不济输两个玻璃球,三幅外国画。大多是在自己家里“优雅的打架”,用零食、水果或者一元大洋输赢,纯粹是休闲娱乐。

扩展数据:

两只蛐蛐刚在斗盆里把牙一放,监局监就喊“把牙放好”,这就意味着战斗开始了。斗蟋蟀也分不同的打法,有的一见面就捏,叫“快嘴”;有的人用探头唤醒盆不动,然后突然发作。这叫“聪明咬”。

也有上来就用腿踢对方,对方反抗就声东击西,咬住要害。这叫“奇巧嘴”;最可怕的是一种蟋蟀,又凶又大。对手再怎么挑衅,他也不会回应。他会抓住机会咬自己的头或者脖子等要害,输赢!如果监狱局的人随意喊一声“提”,就会通知双方,事情已成定局。请立即提出你的板球,结束战斗。

百度百科-斗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