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发现——对完美作品的评论

每个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是有心人,哪怕是在草丛里,树林里,池塘里,甚至是土壤里,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请写下你的一个发现,看谁写的有意思。题目自拟。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为练习画图。

写什么?

1.可以写你发现身边的某个人,或者这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比如可以写同学的进步,家人的行为变化。

2.可以写一些在身边发现的东西,观察这个东西的特点和变化,比如写有趣的狗,漂亮的金鱼,家乡的竹林等。

3.可以写一个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经历或道理,比如通过一个小游戏发现合作的乐趣。

4.你可以写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发现的美丽风景。比如你可以写春天来了,柳条发芽了,小草发芽了,孩子们越来越有活力了...

写得精彩

点1指出了这次发现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和结果。

比如我住的小区,有一个带人工池塘的中央花园。池塘边有大大小小不成形的石头,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每天放学后,我会在池塘边袖手旁观一会儿,看着一群群橙色的小金鱼在水中悠闲地游着,顽皮地吐着泡泡,然后我的心情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要点二:把这个发现的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具体地写出来。

当我和表哥来到山上时,我看到小池塘里有许多蝌蚪。他们都是黑人。我用脚踩了一块大石头,发出一声巨响,把他们吓得一塌糊涂。它们有又大又圆的脑袋和又长又平的尾巴。它们就像逗号,豆芽,气球。我手一捞,就抓到了一只小蝌蚪。摸起来软软的,结果就从我手里滑掉了。

第三点:写下自己对这个发现的感受,或者借鉴。

人生就是这样。通常它看起来像一个波光粼粼的大海,但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它,我们会发现海底有这么多闪闪发光的珍珠。

“喝酒”的蜡烛

今天是星期天,我要做一个小实验。正当我在想做什么实验的时候,爸爸突然说:“你见过喝水用的蜡烛吗?”我不解,问:“喝水用的蜡烛?你不会是在骗我吧!”爸爸神秘地笑了笑,然后拿出盘子、蜡烛、眼镜、打火机、蓝墨水、马克笔等等。(★巧妙的悬念:以一个问题开头,以“我”与父亲的对话在读者心中留下疑问,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文。)

爸爸先把蜡烛固定在盘子中央,然后往盘子里倒了少量的水。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实验效果,可以在水中滴一滴蓝色墨水。将玻璃杯倒置在蜡烛上,然后用记号笔标出杯中水位的高度,拿起杯子,用打火机点燃蜡烛,再将玻璃杯倒置在蜡烛上。(★描述清晰:用顺序词把实验的步骤写得清晰有条不紊。)

爸爸让我仔细看,说几秒钟后蜡烛灭了,我会看到盘子里的一些水被吸进杯子里。"1, 2, 3 ..."我仔细数了数。果然,水被吸进了杯子里。

我问爸爸怎么回事,爸爸说:“你自己上网查吧!”“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不是蜡烛喝水,而是气压带来的奇妙结果。蜡烛燃烧时,会消耗杯中的氧气。当杯子里的氧气用完,蜡烛熄灭,杯子里的压力降到外面的大气压以下,于是盘子里的水就被“压”进了杯子里。太棒了!

这是我的新发现,是不是很奇妙?(★反问句修辞:以反问句结尾,写出“我”对这一发现的看法和感受,深化文章中心。)

满分参考点

◎选材:文章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实验来写自己的发现和收获,选材比较恰当。

◎立意:作者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清晰地再现了实验的起因、准备、进展、结果、收获、感受等全过程,立意严谨细致。

◎语言:实验过程的描述平实简洁,给人直观清晰的印象。

蚂蚁的精神

蚂蚁本身太小,单只蚂蚁很难把食物搬运到洞穴里。我们做什么呢

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我解开了这个谜团——他们依靠团结解决了这个问题。(★开门见山:从题目入手,说明蚂蚁团结的特点。)

那天,一只小蚂蚁爬到我的脚边,围着一只死苍蝇跑。几经辗转,它试图把死苍蝇搬回家,但没有成功。所以它很快就爬走了。我以为小蚂蚁是因为困难才放弃的。但是不一会儿,小蚂蚁带来了许多更大的蚂蚁。当蚂蚁们发现这里有食物时,它们立刻高兴地忙碌起来。我仔细看了看,十几只蚂蚁正一起扛着更大的绿头苍蝇,好不热闹!

我的兴趣越来越浓,一直看着这一切有趣。看,蚂蚁们排成长蛇阵冲向战场!他们一到达目的地,就开始把苍蝇搬进洞里。(★拟人修辞:借助拟人修辞,生动再现了蚂蚁军“运粮”的场景,仿佛就在读者眼前。)啊,这支“运粮大军”是多么的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蚂蚁虽小,却如此团结,如此齐心协力,行动一致,真的值得学习!(★深化中心:在结尾,我们赞美蚂蚁的团结,表示要向蚂蚁学习,深化文章的中心。)

满分参考点

◎选材:作者选取了一个时间观看蚂蚁搬运救援部队和食物的过程,赞美蚂蚁的团队精神,意味深长。选材具有典型性和意义。

◎立意:文章以叙述自己的发现开始,然后按事件顺序叙述,最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悟,深化中心。

◎语言:语言简洁流畅,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读起来很亲切。

比如写十几只蚂蚁背着一只绿头苍蝇,用“忙”来形容这群蚂蚁。

左转?向右转?

寒假期间,我和爸爸去新西兰旅游。在奥克兰的酒店里,父亲神秘地把我叫到洗手间。然后,他塞住水槽,装满水,然后拔掉塞子。水形成了一个漩涡,全部都漏了下来。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父亲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我再来一次。你应该仔细观察水流的方向。”于是,我父亲重复了刚才的实验。我发现漩涡是顺时针旋转的,但是这是什么意思呢?爸爸让我回到北京后再做一遍。(★设置疑点:一个现象在开头引起的思考,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疑点,从而导致如下。)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一结束巡演回到家,就开始做这个实验,结果却莫名其妙。电流的漩涡逆时针旋转,我又做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泳池下面是不是有人在“捣鬼”?

带着种种困惑,我查阅了《地球概论》这本书。书中写道,这种现象是“地球偏向”的结果。这个力在南北半球正好相反,南半球向左倾斜,北半球向右倾斜。而且这种力量影响了洋流的正常流动和风向,所以南半球的牵牛花藤蔓和北半球的旋转方向相反。(★反问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当前漩涡是顺时针方向的原因,解决了读者心中的疑惑。)

哦!原来如此。这个平时人们身边的小东西却有这么大的见识,说明自然界还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观察和探索。升华主题:从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发现中,我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满分参考点

◎选材:文章选取对生活中某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从中得到一些知识、启发和思考。选材具有典型性和意义。

◎立意:小作者从疑惑入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再次质疑实验结果;然后写出自己咨询的结果;最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构思严谨深刻。

◎语言: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对发生的事情描述清晰直观。

有趣的发现

周日,父亲开车从乌镇回来,停在江宁服务区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开门见山:开头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用一个“好玩”字点出话题,引出下文。)

爸爸停下车,去了洗手间。我妈妈和我在车里。我正在享受美味的豆腐干,突然我妈妈小声说:“嘿,袁淼,你看,有只小猫。它在干什么?”我赶紧跟着妈妈的手。窗外的草地上,确实有一只黑白相间的小花猫蹲在草地上,舔着一条小鱼。

当我打开车门时,小猫立刻转过身,用警惕的眼神盯着我。“喵-喵-喵——”我学了几声喵,小花猫漫不经心地用屁股指着我,继续吃他的小鱼,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对比手法:这里对小猫听到“猫叫”和“狗叫”后的表情和动作进行了鲜明对比的描述,表现出小猫对狗的恐惧。)多有意思啊!

我奇怪地问我妈:“为什么猫听到狗叫就跑,听到猫叫就不跑?”妈妈轻声说:“猫听到同类的声音当然不会跑,狗是猫的敌人。猫听到狗的声音当然会跑!"“我低声说道,“多么有趣的发现啊。”

爸爸回来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笑着说:“真好玩!”(照顾开头:“趣”与第一节的“趣”相呼应。)

满分参考点

◎选材:文章选材贴近生活。通过描述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事件,当时小花猫像猫一样叫,像狗一样叫,有趣的是猫害怕狗。

◎立意:文章开头指出有趣的事件,然后按事件顺序叙述,写出猫怕狗的有趣发现,结尾呼应爸爸的话。构思严谨。

◎语言:童真的语言写出了童真和趣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池塘里的发现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奶奶去红山动物园晨练。

当我来到动物园时,我和奶奶去了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一群群鲤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聪明可爱的尾巴像扇子一样摆动着。水里的鲤鱼是红色的,非常鲜艳。从远处看,它像一簇簇红色的花在水中漂浮。(★比喻修辞:这里用比喻修辞来形容水中的红鲤鱼,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走近一看,发现不是花,而是一群红鲤鱼游来游去。突然,有人丢下一块小饼干,红鲤鱼一拥而上。真的很热闹!一条更大的红鲤鱼趁着匆忙,迅速咬下饼干,吞了下去。(★由远及近:小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红鲤,描述的生动细致。)

一个游客正坐在池边钓鱼,这时他把鱼食挂在鱼钩上,放入水中。很快,一群红鲤鱼游了过来,咬住了鱼食。渔夫轻轻举起鱼竿,一条红鲤鱼上钩了!红鲤见自己被骗了,拼命挣扎想要逃跑,却又无能为力,只好断气。但是渔夫把它放回池塘,红鲤鱼摇着尾巴,很快就游走了,无影无踪。

今天晨练观察了红鲤,看到了池塘里的美景。

我喜欢春天的小池塘!我更爱大自然!(★直接抒情:结尾表达了对春天和大自然的小池塘的热爱,真实自然,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满分参考点

◎选材:文章选取了红鲤在水中自由游动、抢食、有人抓红鲤的镜头,展现春池与自然之美。选材贴近生活,主题积极向上。

◎立意:作者先说明了这一发现的缘由,然后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述了池塘中的红鲤,再重点讲述了一条被抓住的红鲤,结尾抒情。构思精巧,中心突出。

◎语言: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小金鱼形象的描写生动饱满。

草地上的一只小蚂蚁,独自走来走去,我跟着它的脚步,走着,走着。

(★开篇点:开头,作者与小蚂蚁亲密接触。)

一路上,我遇到了许多蚂蚁。它们用触角互相问候。我很想打一两个招呼,如果我能听懂他们的语言的话。后来,这只蚂蚁发现了掉在地上的面包屑。我想这一定是个聪明的厨师。它出来寻找烹饪原料。现在它找到了,但是它不能移动它。它转身往回走。我紧紧地跟着它,看见它爬进了一个蚂蚁洞。我用鹅卵石堵住洞,看看会发生什么。过了一会儿,他们从另一个洞里出来了。当我把他们旁边的洞都堵住的时候,我看到一块石头模模糊糊的在动。过了一会儿,这块石头被成群的蚂蚁推出来了。领头的是这只小蚂蚁,它带着这些蚂蚁直奔面包屑。找到面包屑后,他们尽力搬动食物。(★描述:蚂蚁搬运食物的魔力在这里写的很详细,这是团结协作的结果。)

当他们搬到蚂蚁洞时,他们把面包屑放在洞外。一只小蚂蚁钻进洞里,用触角和其他小蚂蚁碰了一下,叫它们出来。然后他们开始大吃起来。眨眼间,一片面包屑全进了这些小蚂蚁的肚子。我仿佛闻到了蚂蚁的稻香。我想进去和他们分享,但是又怕吓到这些小精灵。(★详细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生动,衬托出蚂蚁的神奇。)

蚂蚁能像我们人类一样工作得这么有纪律,生活得这么有规律,真有意思!(★结尾技巧:在结尾指出中心,写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满分参考点

◎选材:蚂蚁的世界真的很神奇。小作者描述了自己追踪小蚂蚁的过程,写出了自己有特色的观察。

◎构思:小作者“追来追去”,仔细观察,写出了蚂蚁打招呼、搬运食物的有趣场景,将小蚂蚁的合作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言:文章语言简洁,叙事流畅,组织清晰,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