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信息?急迫的.......................
苗族先民生活在秦汉时期的“五河”地区,即湘西、黔东一带。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苗族先民的记载,即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的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集中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的边境地区。
文化: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种方言。1956之后,设计了拉丁字母书写方案。由于苗族和汉族长期接触,大量苗族人汉语流利,使用汉语。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工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享誉海内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情歌和酒歌。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苗族人非常注重礼仪。客人来访,会杀鸡鸭待客。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喝羊角酒。吃鸡的时候,鸡头要给客人中年纪大的,鸡腿要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就是家里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场的老人。如果客人喝酒少,不爱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对吃喝不满意,就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
婚俗:糯米也是青年男女在婚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赠送画有鸳鸯的糯米糕作为纪念品。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敬酒,主持婚礼的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娃娃的糯米糕。
服装:苗族人的服装在各地并不完全一样。男性多穿布头短裤,但苗族女性一般对服饰比较讲究,尤其是服饰,极其精致,花也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层,故名“百褶裙”。裙子上绣的图案古色古香,五颜六色。妇女擅长编织、刺绣和蜡染,工艺精湛。
饮食习俗:在大部分地区,苗族人一日三餐都以大米为主食。炸粑粑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大部分肉类来自畜禽养殖。四川、云南的苗族都喜欢吃狗肉,有“苗的狗就是彝族的酒”之说。除了动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调味品,在一些地区甚至有“离不开辣椒”的说法。苗菜有很多种。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青菜和萝卜。大多数苗族人擅长制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欢吃酸菜,酸汤是家家必备。酸汤是米汤或豆腐水,在瓦罐中发酵3-5天,然后可以用来煮鱼和蔬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一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成酸味。几乎每个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坛子,统称为酸坛子。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整套技术。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品。湘西苗族人还专门制作了一种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汤、辣椒骨、苗乡桂凤汤、棉花菜饼、虫茶、花茶、鱼泥、酸汤鱼等。
节日: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和吃有关的特殊节日。如:吃鸭节、吃年货节、杀鱼节、采茶节等。除了准备酒和肉,时令食品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苗年通常始于正月初一,持续三天、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货,除了杀猪杀羊(牛),还要准备足够的糯米酒。年夜饭丰富,讲究“七色皆有”、“五味皆有”,用最好的糯米做“年糕”。宴会和互赠礼物杀鱼节大多在河边举行。女人带饭,腊肉,香肠等餐桌。只要他们捉到鱼,他们就点燃篝火,在锅里煮鱼,直到他们尽情享受。“鼓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在农历十月到十一月的第二天举行。届时,将杀死一只獐子,并表演芦笙舞来纪念祖先。吃饭时邀请朋友和亲戚聚一聚,以增进感情和家庭和睦。
苗族人讲究真实和真诚,非常热情,大多数避免浮华和虚伪。主人鲁豫客人不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在交谈中使用敬语;欢迎客人穿节日服装;对于尊贵的客人,在村外用酒欢迎;客人到了门口,主人会叫门,通知家里的女主人,她会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爬上楼;宴席上,鸡鸭作为佳肴,尤其是心脏和肝脏,最为珍贵。应该先给客人或老人,客人再和大家分享,顺序是先长后小。客人不应称主人为“妙子”;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孟”。禁止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在苗家祠堂里,不能用脚踩炕上的鼎;在家或晚上不吹口哨;不能射灰吃火烤的糠;嬉闹时不准用捆绑的苗族;门上挂草帽、树枝或婚丧仪式时,不要进屋;鲁豫新婚燕尔,不要经过中间等。
维吾尔人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鲁豫长辈或宾朋,双手按胸正中,身体前倾30度;客人来了,全家人都出去迎接,然后女主人用托盘奉上茶水,以示对客人的敬意;老年人吃饭或去别人家做客,要“杜娃”(双手摸脸的祝福)。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和伊斯兰教的一样。他们避免用一只手拿起礼物;避免穿短裤、短衣出门;睡觉时,禁止头脚西移,禁止仰卧。当你是客人时要洗手。不要乱扔你的湿手。不能在长辈坐之前就坐;吃抓饭不要用手抓,也不要放回去;不要乱扔剩菜;吃饭时不要跨过桌布或主人;不要在主人和客人面前吐痰或擤鼻涕。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和云南文山,也分布在广东连山、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人口超过65,438+07百万(2005年)。
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种方言。南宋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白话文”,但并未广泛使用,使用汉字较多。1955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壮语。1957 11年6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语方案,结束了壮族没有自己的法定语言文字的历史。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剧。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用壮锦织成的披肩。
主要产于广西的壮锦是壮族人民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它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金淑、苏州的晋松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在《宋史》中称为“凸”、“童子”、“子+子”。解放后称为“通”。1965 10 6月12日,经广西彝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壮族”。壮族人民多次发动农民起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压迫,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天国发生的地方。从1929,12到1932,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壮族人忌讳在农历正月初一杀生;一些地区的年轻女性避免吃牛肉和狗肉;前三天(有的是前七天),禁止女性让外人入内;尚未分娩满月的妇女被禁止访问她们的家。
农业是壮族的支柱,著名的三七、蛤蚧、茴香油是壮族地区的知名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第一。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节日包括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 gt& gt& gt
客人到家,会尽量给他们最好的住宿,尤其是老人和新客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等年纪最大的老人坐下后才能吃;晚辈一定不能吃长辈没动过的菜;给长辈和客人端茶递饭时,一定要双手捧着,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或背着长辈递。先吃完的人,离开前要对长辈和客人一一说“慢用”;后辈整桌都吃不下。鲁豫的老人,男的要叫“公公”,女的要叫“奶奶”或老太太。鲁豫客人或负担重的人要主动让路。如果遇到负担重的老人,要主动帮他们担起担子,送他们到离别的地方。
壮族姑娘的绣球
解放后,1952至65438+2月9日在广西西半部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以原广西省为范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4月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62年9月26日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成立。
日常饮食习惯大部分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时吃三餐,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午餐和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餐和中餐比较简单,一般是粥吃,晚餐是正餐,干饭吃的多,菜也比较丰富。大米和玉米是壮族地区丰富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做米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籼米、粳米、糯米。平时用来煮饭、煮粥,也经常蒸成米线(类似面条、汤类食品、油炸食品)来吃,味道鲜美。粳米、糯米也可浸泡成甜酒,即醪糟(方法同汉族)。营养丰富,冬天常吃,能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糯米常用作糍粑、粽子、五色糯米等。是壮族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玉米也不同于有机玉米和糯玉米。机器玉米被用来做粥,有时被炸成玉米饼。玉米粥是山区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就是先把瓜煮熟,加入玉米粉煮。糯玉米磨成面粉后,可以做成糯玉米糕,也可以揉成鸡蛋大小的面团(里面可以放糖、芝麻、花生等馅料),然后用水煮熟,清汤食用,相当于汉族的元宵,色香味俱佳。甜食是壮族饮食习俗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米饭、水晶包子(一种用脂肪丁和白糖做馅的包子)都需要糖,就连玉米粥也经常加糖。日常的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北京白菜(大白菜)、大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羽衣甘蓝、空心菜、萝卜、苦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是蔬菜。煮是最常见的,还有腌制蔬菜的习惯,如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烹饪时加入猪油、盐和葱花。壮族人爱吃任何一种畜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在一些地区,他们也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煮熟,然后切成方形块,再放入调料回锅。壮族人习惯把新鲜的鸡鸭鱼肉和蔬菜做成七八成熟,然后把蔬菜放在热锅里炸熟再出锅,这样可以保持菜肴的鲜美。壮族人也酿米酒、红薯酒、木薯酒,都不算太高。其中黄酒是节日和招待的主要饮品,有的黄酒叫鸡胆鸡杂酒,鸡杂猪肝酒。一口喝下鸡杂酒和猪肝酒,把留在嘴里的鸡杂和猪肝慢慢嚼碎,既能解酒,又能当菜吃。
“三月三”歌圩
节日、礼仪和饮食习俗壮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鬼节、3月3日的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还有端午节、重阳节、品尝新年、冬季至日、牛魂、煮炉等。几乎每个月都会庆祝。春节期间,通常在腊月二十三送完灶台后开始准备。家里要打扫得明明白白,宰27头猪,包28包粽子,做29个巴赞。除夕夜,最有特色的菜是整只水煮公鸡,是家家必备。壮族人认为,没有鸡就不是过年。大年初一可以喝糯米酒,吃汤圆(一种没有馅的元宵,煮饭的时候水里放糖)。大年初二过后,可以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互相赠送的食物包括巴赞、粽子和米糖,一直持续到十五元宵节。在一些地方,整个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结束。按照过去的习俗,三月三日是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会派人带着五颜六色的糯米和鸡蛋到祖坟前祭祀、扫墓,长辈们会宣讲祖史和家规,一起野餐。还有民谣也很热闹。1940之后,这一传统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歌曲比赛,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也有自己的饮食习俗,比如中原吃鸭子,端午节吃粽子,重阳吃年糕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粽子(用浸泡过的糯米包裹)和饼粽子(浸泡过的糯米磨成浆,过滤成“饼”后再包裹。“包心菜”又称“包生饭”,是许多壮族地区在3月3日和4月8日(牛魂节)流行的节日食品。方法新鲜独特,就是将一小口米饭包裹在“生菜”宽阔的嫩叶里,放在嘴里咀嚼。它有独特的味道。
壮族歌舞
壮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庄村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视为全村的客人。经常是几家轮流请他们吃饭,有时候五六家吃一顿饭。无论远亲邻居来访,都要礼貌问候,热情接待。平时,我们有互相拜访的习惯。比如一户人家杀猪,我们要请村里每户一个人一起吃顿饭。一定要在餐桌上准备酒招待客人,这样会很隆重。敬酒的习俗是“喝一杯”。其实是用白瓷勺代替杯子。两人从各自的酒碗里舀了一勺,互相交换着饮料,真诚地看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子,还有孩子满月,一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有红烧肉、米粉肉、水煮白肉、猪肝、水煮鸡、烤乳猪、豆腐球、炸酱(油豆腐加工)、竹笋、生鱼等8个或10个菜。男女分座,但一般不排名,不分辈分可以同桌。而且按照规矩,即使是吃奶的婴儿,坐在餐桌前也算一个,一盘菜由父母保管,用干净的阔叶包好带回家,意思是一视同仁。每上一道菜,一桌的主人都会把最好的菜夹起来送到客人的菜里,然后别人就可以夹菜吃了。壮族的丧宴大多是素菜,葬礼后才能吃肉。
过去,壮族信奉多神教,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子里有一棵参天大树,它往往被视为全村的守护神而受到崇拜。任何生了重病的人都必须去树下烧香烧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的栖息地,经常去烧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祀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子都在离村子不远的山脚下设立了土地庙。每逢节假日或平时杀猪,都要带着整个水煮猪头去。如果是烤猪,他们会把整只猪抬去祭拜。每逢节日都要祭祀家神,祭酒、肉、全鸡等供品只能在祭祀后食用。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秋节。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杀鸡杀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以求避祸。牛魂节通常在春耕后的第二天举行,有些地方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各家各户带一筐五色糯米和一束鲜草到牛棚祭祀牛的灵魂,然后把一半的食物和鲜草给牛吃。过去,桂西南的壮族在第一个霜降节要杀鸡杀鹅,做年糕蒸糯米,并聚集在余音庙祭祀。相传,初霜节是纪念抗击外来侵略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壮族歌舞
典型食品壮族有很多名菜和小吃:马蹄竿,云南文山壮族的一种特色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等调料做成,因其形状粗壮而得名;生鱼曾是壮族人过节或待客的一道菜;壮族名菜烤乳猪,是用小猪烤的;五色糯米又称花糯米、五彩糯米,是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它是壮族(瑶族)的传统时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好友都要互赠五色糯米饭,以示亲切和尊敬,并祝愿吉祥、幸福、安康。成品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宁明壮族粽子是壮族人在春节期间特制的传统食品,是一种大粽子,用糯米和猪肉煮熟。广西宁明的粽子最有特色,因此得名。居住在广西西京岳西圩和胡润的壮族,每年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子的习惯,当地称之为“丰莫凡”。相传无风吃米的习惯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做出。制作精良的宁明庄粽子,用于农历大年初一祭祖;状元柴火,炖鸭韭菜做的。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烹制,拌以调味料。朋友聚会时,有时只是靠这道菜猜拳喝酒,所以绰号“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庄佳脆皮鸡是桂中壮族的传统菜肴,以鸡肉为主要原料,经油炸加工而成。是壮族逢年过节的常规菜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红烧破面狗肉是云南壮族的传统菜肴,是将破面狗肉放入砂锅中隔水炖制而成。破面狗:又名篱笆灰脸,全身毛发由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突出,故名破面狗,属于山中中小型猛兽。⑩“龙泵三甲”,桂西北壮族传统名菜,称“猪龙泵”。一道冷锅菜是用猪肝和猪肉粉条做的,用的是猪龙抽。吃的时候每块三块夹在中间一起吃,故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喜庆宴席的紧压菜。此外还有豆腐菜,是广西河池壮族的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
壮族民居
甘兰建筑,这种“甘兰”建筑不仅是中国南方许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种传统建筑,在南太平洋的许多国家也是如此。“干吧”是什么意思?壮语翻译过来,“干”是“上面”的意思,“柱”是“房子”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这个意思和文献上是一致的:“按树搭积木叫干篱笆”,“人住在上面,牛、羊、狗、貘、动物住在下面”。(参见黄先帆《壮族通史》)
壮族的节日
青蛙图腾和马节
和很多民族一样,图腾崇拜在壮族也曾经存在过。图腾形象种类繁多,有太阳、月亮、星星、雷电、鳄鱼、蛇、狗、牛、虎、榕树、竹子、木棉等。青蛙就是其中之一。
蛙是壮族先民欧部落最早的图腾。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已经在Xi瓯人中间占据了保护者的地位。直到近代,一些地方的壮族人还把青蛙尊为神,认为它是雷王的儿子,作为天使派到人间。因此,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上常有青蛙的立体雕塑,在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仍有“马节”祭祀青蛙。
北流刘洼铜鼓
“马节”又叫“蛙节”、“蛙节”、“蛙女节”。“马”是方言,即“蛙”。这个节日在农历的第一个月。正月初一大早,人们就下地,拔草翻石,到处寻找冬眠的水蛭。第一个发现他们的人被尊称为“水蛭”(即天女的女婿),并成为节日的领导者。人们把蚱蜢带回村子,放在“宝棺”(即竹筒)里,放在花房(彩纸轿子)里,送到蚱蜢亭(凉亭)。从这一天起,一直到正月二十五,白天,孩子们抬着花房宝棺,巡村,唱着古老的“母亲之歌”。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凉亭里叫醒蚂蚁。人们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25日开始,各村陆续将水蛭掩埋。在埋葬水蛭之前,有必要打开去年水蛭的棺材进行检查。如果骨头是黑色或灰色的,这被认为是坏年景的标志,人们立即烧香磕头,祈祷新妈妈去天堂时一定要照顾她。如果是金黄色,则是风调雨顺的好兆头。顿时,欢声雷动,铜鼓、地炮齐鸣。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埋葬了新来的蚂蚁。之后,玛琅会邀请各家的长辈聚在一起,庆祝玛琅的顺利到来。晚上,全村人还会通宵跳舞狂欢,庆祝节日的结束。
六郎节
文山州壮族的六月节(农历六月初一。由于地区不同,一些地方庆祝农历七月初一,也被称为小年,也有不同的名称“六郎节”和“气浪节”。它是中国每年庄农分会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我们三天不做任何农活(就像春节一样),家家户户宰杀牛、鸡,染五色糯米进行祭祀活动,极其热闹欢快。当时一般按照宗族规矩,酒菜肉齐备后,寨主会先给壮族首领农高智祭祀,然后各家各户可以在门前摆上竹榻,进行祭祀和祈福。这天晚上,会有一个扫除“杨贵”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把鸡、猪、鸭、狗和各种用稻草捆着的妖魔杀死,敲锣打鼓,由“仆人”念咒语驱赶。在一些壮族村落,还会举行盛大的体育活动,如:烟火、篮球、赛马等。这一天,壮族妇女给五色糯米染色,比较染好的颜色,看谁的颜色最鲜艳。第二天过后,我会拎着染好的五色米回父母家拜年,意思和春节一样。
龙端街
农历1月至4月的阜宁壮族龙端节也叫龙端街,意为“去一个宽阔平坦的地方”相传,端午节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农的纪念。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打扮,载歌载舞,非常热闹。一台台壮剧日夜上演,白天演武戏,晚上演文艺剧。俗话说,无剧不长。除了看戏和唱歌,年轻人在节日里也很活跃。他们通过唱歌跳舞相识并加深友谊,并根据才艺、外貌、性格的比赛推荐年度最佳“浪漫男人”。所以龙端节又叫“追思浪漫情怀的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