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一、扫墓?
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成了一种持续的节令传统。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仍然有去坟墓祭奠祖先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墓前焚香祈祷,焚烧纸钱和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二、挥杆?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一个习俗。秋千是指通过拉皮绳来移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多以树枝为材料,用丝带系住,后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虽然汉代宫廷中流行“荡秋千”,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形成了“荡秋千”的民俗。但它与“寒食节”正式相关,寒食节原本是唐朝以前三晋的一个地方节。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后,将家乡的节日与“清明节”结合起来,推广到全国。秋千、蹴鞠、斗鸡、郊游等活动被官方固定为节日的保留节目。
?三、蹴鞠?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玩法之一。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
《金枝析》记载辽国把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打马球。晋《李实志》也记载晋人在端午节时击球。宋代有“球戏乐”舞队。到了明朝,马球依然流行。《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
?四、去郊游?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趁着扫墓的机会,全家老少在山野里玩得不亦乐乎。回家后,他们顺手折了几根树枝,戴在头上,开心极了。有些人在清明节期间,在郊区远足,表达他们自严冬以来的停滞情绪时,特意去大自然欣赏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光。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代称为探春、春猎。它的意思是踩着草,在乡下玩耍,看春光。
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随便出门,清明节扫墓是难得的机会。因此,在清明节,女人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女人的清明年”。
?5.种树?
除了春耕春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所以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清明来临,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植树的好时机。所以有一句农业谚语“植树不如清明”
清明植树也和祭祖有关,因为坟墓多在野外,经常长满杂草。有时候去祭祖找坟要花很长时间。于是有人在坟上种上了常青松柏,这样会更显眼。后来逐渐被人们模仿,成为一种习俗。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的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
?6.放风筝?
古人相信放风筝可以带走邪灵和厄运。据说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工匠鲁班用木头做的,当时就有竹子做的风筝。汉代出现了纸风筝,称为“纸风筝”。
唐朝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越来越受欢迎。清代诗人高定曾这样描述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至二月,堤上柳醉春烟。孩子们早早放学回来,忙着在东风里放风筝。”
人们在风筝上加了一个竹笛,风筝放飞后的第二天就被风吹起,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在放风筝的声音,于是人们就把它改名为“风筝”。从1984开始,每年清明节都会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因为清明节本来就是寒食节,应该禁止冷食,只能吃冷餐。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身体的伤害,你应该出去做一些娱乐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出现了悲喜交加的现象。寒食节遇上了“清明节”,合并成了清明节。再加上古代放风筝的习俗遇上了清明节,于是就有了“清明放风筝”的说法。
?七、插柳、穿柳?
清明节是柳树发芽,烟绿的时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顺手折下一些柳条树枝,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和屋檐上。谚语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后翻黄狗”的说法,可见清明折柳是旧社会非常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装饰,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用柳枝讨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不应该提倡。清明节插柳种树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尝遍百草的神农。另一方面,据说介子推死时所持的柳树后来复活了。晋文公给它取名为清明柳,并把它折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这种习俗后来被介绍给了人们。虽然典故来源不同,但这些习俗还是离不开人们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节插柳穿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求援的时候。人们插柳穿柳,是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称为“怕鬼木”。观世音菩萨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北魏的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说:“拿一根柳枝,放在房子上,百鬼不入屋。”清明节是一个鬼节。在柳条发芽的季节到来之际,人们自然插柳、穿柳,以避邪。
此外,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结合,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清明节吃寒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凉糕,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凉糕。据说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被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他的眼睛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