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李嘉诚是怎么回家的?
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料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从欧美进口的塑料制品很快出现在市场上。塑料制品易成型,重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可替代许多木质或金属制品。塑料有一些缺点,如容易老化和有毒,但这些缺点在人们的时尚中消失了。今天,塑料制品仍然很受欢迎。
1950年夏天,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他取“长江”之名,来源于“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于万里”——足见他像长江一样的远大抱负。
每个人的创业故事都不一样。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话题。面对李嘉诚的成功,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卖塑料花真的能成为亿万富翁吗?是的,仅仅依靠塑料花,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最富有的人之一。周兆庆:我们分析李嘉诚,不能忽略的是他的头脑和审时度势。这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李嘉诚“塑料花”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他创业之初,香港有300多家塑料、玩具厂,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较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长江厂出口的塑料玩具和同行的差别不大,只是款式略有变化。这时李嘉诚开始想象未来的问题——1957,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十多年了,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快车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日俱增。李嘉诚的工厂迅速转型——专注于塑料花的生产。
塑料花其实是花的复制品。50年代是一个追求与尴尬并存的时代——生活水平有限,思想与追求膨胀。塑料花像一个过渡时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领了香港乃至全球市场。
周兆庆:李嘉诚上世纪50年代的所作所为已经很好地传承下来了——就像浙商一样,比如众所周知的“打火机”出口。两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批发销售,出口贸易。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塑料花和打火机的技术含量很低。
从65438到0957的最初几年,李嘉诚以批发贸易的方式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花出口商和制造商。关键是,他不仅为香港制作,也为他的邻居制作。他的产品远销欧美。端木:50年代末是香港战后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繁荣的转口贸易和贴牌加工的地位使香港市场繁荣起来。其实塑料花的生产厂家很多,长江只是其中之一。在“商圈”看来,塑料花不过是小贩,并不能真正进入“商圈”,所以当时称李嘉诚为“塑料花之王”多少有些轻蔑。
李嘉诚深知,依靠塑胶花出口绝非长久之计,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永远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他期待着生活的改变。转型之初:李嘉诚60年代背景:香港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地形狭窄,多山。土地有限,需求无限,再加上香港政府采取的高地价政策,土地宝贵,房子豪华。1951年,香港人口刚刚超过200万,到50年代末,接近300万。人口的增加不仅是对住房需求的增加,而且由于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写字楼、商业店铺和工业厂房。香港房屋长期短缺,房屋的增加总是赶不上需求。
生产塑料花只是李嘉诚赚钱的手段,是他传承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现人生的价值,看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你跑了多远!
端木:以香港为例。今天,90%的亿万富翁是房地产开发商或兼营房地产的商人。但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情况并非如此。垄断分散在许多行业,如金融、航运、房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等。房地产开发商在富人家庭中并不突出。这也意味着房地产并不是一个大家都看好的行业。
1958年,李嘉诚在繁华工业区-北角购买土地,兴建12层工业大厦。1960年在香港岛东北角柴湾建工业大厦。两栋建筑的面积为120000平方英尺。
周兆庆:此时的李嘉诚表现出了一个成功商人沉稳的一面。无论资金有多紧张,李嘉诚都宁愿少建或者不建,也不卖期房或者加快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者用银行向用户提供抵押贷款。现在看来几乎是保守的,因为他的盈利重点是出租房产。
读者看到这里也会同样惊叹李嘉诚的保守:期房出售和银行按揭抵押几乎是房地产行业的必经之路,但在李嘉诚眼里,却成了危机的伏笔。当然,这样的说法需要巨大的资金后盾,“塑料花之王”绝非虚名。
出租房产虽然不能像开发房产(建设或出售房产)一样获取暴利,但有稳定的租金收入,房产增值,时间越久越能体现出来。
端木:现在还有很多60年代初建的建筑。即使在中环这样的黄金地带,仍能不时看到老建筑。在过去的40年里,该物业一直在增值,租金收入稳步增长。这些楼的业主成了最有安全感的群体。
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诚双管齐下,塑胶花的生意越做越大,房地产投资稳步升值,一个更大的理想逐渐成型。
1965,35岁的巴菲特开始崭露头角,对“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的投资开始私募,个人财富总额达到400万美元;1965年,30岁的杰克·韦尔奇竟然是李嘉诚的同事,通用电气(GE)塑料事业部的普通员工;1965年,10岁的比尔·盖茨在西雅图的一所公立小学上三年级。1965年,迈克·戴尔出生;1965,37岁的李嘉诚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盖茨家餐桌上摆放的塑料花可能来自李嘉诚的工厂...周兆庆:市场和企业中的专业人士存在一些误解和失职。学习伟大的比尔·盖茨、巴菲特、韦尔奇,并不是中国企业家的全部功课——如果不学习李嘉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什么强大的经验可以用来支撑我们未来的成长?黄金时代:从小贩到鳄鱼背景:1969 10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总统尼克松公开表示愿意与中国谈判。那么私下里,中国可以放松持续了20年的禁运政策。1971 1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访问中国,会见周恩来和毛泽东——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将进一步加强。香港经济界对香港未来重拾信心,建筑需求激增。
在这风起云涌的猜测中,李嘉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炒房就像炒股一样。“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次破产”。
端木:1966和1967年香港人的生活动荡不安,与世界格局和中国大陆背景有关。倒闭潮、挤兑潮一度席卷香港,犹如海浪淘沙,一些资质平平的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这个时候大规模进入房地产行业,需要勇气和大局意识。李嘉诚坚定地以长期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房地产行业;同时,他是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一如既往,他在香港岛新界的新旧工业区寻找土地和建厂。他尽可能少地依靠银行贷款,一些工业建筑完全靠自筹资金建造,公司下属的塑料部门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可观。
摘自《李嘉诚传》:“文化大革命”开始蔓延到香港。“中国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民众人心惶惶,引发了二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大多是有钱人,他们已经低价出售了房产。拥有几处地盘和房产的李嘉诚忧心忡忡。他时不时听听广播,看看报纸,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保持香港现状实际上对中国有很大好处。中国不希望香港出现动荡。”经过深思熟虑,李嘉诚毅然采取了惊人之举:人弃我而去,趁低吸纳。
混乱是规律,但极度混乱是规律。虽然大规模的移民潮已经逐渐平息,但是已经移民海外的业主们仍然急于低价出售他们的房子、商铺、酒店和工厂。李嘉诚认为这是扩张的最好时机,他已经积累了塑料和财产收入的利润。他把自己买的老房子重新装修出租,趁着房地产低潮,建筑成本低,在原址上建了一个楼盘。
周兆庆:随着政治格局的松动,李嘉诚的事业进入快车道。大约1971年前,他已经将事业重心完全转移到了房地产行业。
此时,香港各行各业复兴,房地产市场繁荣。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大亨,孤注一掷,靠运气赢。只有李嘉诚知道他的惊人行为是否包含赌博的成分。他是这次房地产灾难的大赢家,但绝不是投机者。
端木:香港人知道一件小事。李嘉诚主业转做房地产后,并没有关闭之前的塑料花生产厂。虽然70年代塑料花出口下滑,甚至开始亏损,但他还是长期保留了这家工厂。第一,它是李嘉诚创业的基础。其次,是对他曾经一起创业的同事的记述。李嘉诚从来都不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成就超人:
我们对这个超人到底了解多少?
背景: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于1971李嘉诚。1972,港股行情火爆。李嘉诚抓住机遇,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成为“中国地产五虎”之一。此后,李嘉诚在香港地产股市场大有作为。
按照普通人的逻辑方式,李嘉诚很有钱,而且已经有钱很多年了。
书店里确实摆满了李嘉诚主题的出版物。看看那些标题,比如:《孙子兵法》与李嘉诚商场布局、《赢天下终极之道》、《顶级财富学者赚大钱的秘诀》、《从零开始的突破》、《给中国留学生的11条建议》...他们唯一的* *就是他们在塑造“首富”、“超人”、英雄。李嘉诚的传奇人生:从一个穷小子到“塑胶花之王”,从地产大亨到股市超人,从世界码头霸主到新经济先驱...他出现在流行文化的奇幻世界,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忠实“粉丝”。在这个“所有行业都是娱乐”的时代,李嘉诚已经成为娱乐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娱乐明星效应自有其市场价值。李嘉诚本人低调,但个人品牌无价。房子,只要是李嘉诚造的,比较好卖;股票投资,李嘉诚的判断和巴菲特一样值得信赖;在漫长的3G寒冬中,他得到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一致支持。我怕要是别人做3G,他早倒闭了。
当你把李嘉诚的一生看成了童话,有没有想过问一句:为什么?
周兆庆:在我的研究中,李嘉诚人生大事的转折点绝对不是从塑胶花领域到房地产行业,而是80年代初成功收购和记黄埔。从战略角度来看,如果业务全部为房地产投资,集团的利润将纯粹受到房地产相关因素的影响,如政府规划和土地销售政策。这种投资,在经济景气的时候当然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一旦好日子没了,集团就会遭受重创,甚至出现财务危机。
和记黄埔的主要项目与房地产关系不大:集装箱码头、运输、零售、制造业...最重要的一点:李嘉诚不再是塑料花之王,也不再是房地产商人,他的触角已经进入了市场的各个领域。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整个长和系(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海外业务范围包括能源、房地产、电信、零售和集装箱码头等。投资领域以香港为基础,延伸至中国大陆、北美、欧洲和其他亚太地区。周兆庆:长和系积极走国际化道路,不仅是为了满足业务规模扩张的需要,也是为了通过业务全球化来分散投资风险。不同的市场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会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也会不同,市场发展阶段也会有其先有后。长和系会利用这种地域差异,增加投资的灵活性,降低承担的风险,从而保证整体回报始终令人满意。
在香港,作为地产大亨,李嘉诚已经成为了城市英雄,他甚至是这座城市的荣耀和梦想。与之相对应的是,虽然近年来内地诞生了不少地产大亨,但从纯商业技巧的角度得到认可的却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房地产暴利”下的道德质疑了。
周兆庆:李嘉诚模式的意义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获取这些财富的博弈技巧。从这一点来看,内地开发商向李嘉诚学习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但却很难学。3G赌博:挑战新经济领域
背景:和记黄埔已在英国、意大利、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和瑞典推出3G服务,全球3G客户超过654.38+00万户,3G客户654.38+00.38万户,其中英国约366.5438+000户,意大利约45.5万户,香港约3.65万户。目前,3G用户日增长量超过10,000人,这些都奠定了和记黄埔作为全球3G领导者的地位。
从塑料花到房地产,再到80年代和记黄埔的并购重组,走向国际化。成为港口、电信、零售、房地产、基础设施和能源行业的世界级行业领导者。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转向了新经济。抢占3G、互联网、传媒、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制高点。
以上主题作为故事来读,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如果做企业管理的研讨会,我们几乎是毫无准备的。比如长江实业和和记地产,已经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集团,业务也拓展到内地和海外。那么在策略和运营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为什么看不到有深度的分析文章甚至专著?
周兆庆:屈臣氏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近年来,其疆域的扩张让欧洲人深感震惊,在大陆也发展迅速。但是,现在很难指望能读到一本关于屈臣氏的书,甚至连一篇系统的分析论文都很难找到。
很多人认为3G将是李嘉诚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堡垒。毕竟他快80岁了。“退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他的对手都在看着他。都说3G的冬天很长。李的名声会毁在3G上吗?
端木:在使用传呼机的时代,和记黄埔的业务在香港一直发展得很好。目前香港四大移动通信公司中,和记黄埔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但是3G业务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李泽楷在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圈钱行为引起公众不满,也抵消了部分港人对李嘉诚的好感。
由于电信行业的前期投入巨大,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不追求眼前的利润,精心培育市场,将成为未来电信市场竞争的成败关键之一。
周兆庆:李嘉诚很有耐心。他买了屈臣氏20年,前10年销售业绩一直不理想。但是,他在静静地等待零售业的春天,等待内地零售市场的开放。有两个决定性因素——远见和资金支持。3G可能是一个等待,但说实话,我个人并不喜欢这个项目。如果失败,这将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但他输不起。
李嘉诚之所以被称为“超人”,是因为他输不起——他看似大胆的“豪赌”,背后支撑着他长久以来的战略假设和道德原则。旁观者看的是惊涛骇浪,但也许他只是走来走去。
从50年代一个塑料厂(更恰当的说法是塑料作坊)的小老板,到20世纪初的世界商业巨头,变化之大,只能用“超人”二字来概括。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招待外国商业伙伴的宴会上,当谈到中国企业家的话题时,外国朋友说,我们非常钦佩中国的李嘉诚。但是,我很疑惑:“你为什么不去学习李嘉诚?”中国人当然反驳:他们列出了现在书店里能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关于李嘉诚的书。但是,外国朋友摇头说:那些书不是专业研究。他还说,在他们国家,对李的研究要比中国人深入得多。
李嘉诚是一个史诗般的传奇。他白手起家成为中国首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想外国朋友的意思是,李嘉诚作为世界级的企业家,并没有从专业的立场去解读。
周兆庆:香港娱乐圈的明星很出彩,但有两个“圈外人”获得的“明星效应”比大牌明星更高。一个是李嘉诚,一个是《明报》前老板、武侠小说家金庸。但这种众所周知的明星效应显然阻碍了人们对两位大师的专业判断,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理解他们的成就。端木:我是香港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李嘉诚的生活。夸张一点,600万香港人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积累财富。交通、电信、电灯、零售...我想想,他几乎限制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抽鼻子——比尔·盖茨在李嘉诚面前显得有点投机。
李嘉诚花了几十年时间,做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如果这是一款“商业策略”的网游,他已经可以拿到最高分了;其实这一切真的很像一场“游戏”,因为它“教科书般”完美。
中国企业家应该仔细研究李嘉诚,以重建李嘉诚多年来一直呼吁的基于责任和诚信的商业文化:“过去60年来,事情发生了变化,但我一直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公平,诚信,真诚和同情,我通过努力工作和上帝的眷顾赢得了一定的成就。”除了可量化的财富,我们还能了解李嘉诚更多吗?李嘉诚:全面渗透香港人生活在香港,“李嘉诚”这个词代表了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也代表了潮州人关心家乡的精神。围绕李嘉诚的故事数不胜数,有褒有贬。他创立的商业王国涉及各行各业,“拼命”赚香港每个人的钱。另一方面,他经常花大价钱向医院和教育机构捐赠大笔资金,惠及香港和内地很多人。有人仰慕他,以他为人生目标,有人却对他不满。他们认为绝对的君主,李家的王国,为所欲为,更多的香港人有这两种矛盾复杂的感情,既爱又妒。
说实话,李嘉诚的生意已经渗透到香港的每个家庭,比如房地产、能源、电信、零售...许多人不知不觉地成了“李”的顾客。作者的五个兄弟姐妹中有三个住在李嘉诚的龙头企业长江实业集团建造的房子里,作者一家的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的百佳超市购买的。就算孩子的工作班每晚都亮着灯,也是他家港灯公司供应的。换句话说,香港人每个月赚的钱,或多或少都是他贡献的。难怪有人佩服他,有人抱怨他赚了太多香港人的钱。
但无论如何,关于他的新闻,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道消息,总会引起香港人的关注。他说的每一句话,尽管有人说闲话,却经常成为报纸的头条。他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都是聚光灯的焦点。他每年主持长江集团的业绩发布会,变相成为他的个人发布会。媒体更关心他对政治问题、健康甚至私生活的看法,而不是团体本身的表现。
肩上扛着“李嘉诚”两个字,就算做好事,也不一定事事顺利。去年,他向香港大学捐赠了65,438亿港元,用于教学和研究。大学为了感谢他,决定给港大医学院起名叫李嘉诚,引起了部分医学生和毕业生的反对。
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香港西医学院。孙中山先生是该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医学院没有一个名称。这次学校在没有充分协商的情况下,把百年老店的招牌给了李嘉诚。有毕业生在报纸上登广告反对,表面上是批评学校的错误,实际上是不满李嘉诚对医学院的曝光。
后来,李嘉诚表示,他不会因为一些HKU校友的反对而放弃HKU医学院授予他的头衔。该校最终将医学院更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这件事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弹,可以说是因为李嘉诚的名声。有人认为,李嘉诚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捐点钱,学校应该找一栋新楼给他命名来感谢他。
自从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后,生意越做越大。传媒称他为“超人李”,而他的两个儿子,长江实业集团副主席和集团主席则分别被称为“小超人”和“小超级”,可见李氏家族在香港的影响力之大。
香港人羡慕李嘉诚,但名人也有他们的苦衷。一个普通人,虽没有李嘉诚有钱,却有无价的自由。李嘉诚拥有超过1000亿港元的财富,却买不到一个自由的世界。无论他和家人去哪里,都有保镖跟着。在他妻子庄月明的墓前,小偷试图抢劫坟墓。他们的家庭生活,尤其是李嘉诚的红颜知己和再婚问题,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话题。现年78岁的李嘉诚从未退休。他一直在走一条不平凡的路,在香港政经界很有人缘。很多人追随他。而且,李嘉诚对很多香港人渴望的金钱有些看法。他说:“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