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王国维?!
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往日本生活。罗对齐王说:现在世风日下,读书人可以为所欲为,没有理由还书。听了罗的建议,王放弃了他以前的研究,专门研究经典和历史。他利用罗振宇大云图书馆收藏的经史、古器物、甲骨卜辞、流沙坠简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1916他回到上海,在那里被哈尔滨聘为学术丛书的编辑,后在宝生睿智大学担任教授。他至今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的考证,与沈关系密切。1923年被召走南书房,做废清皇帝溥仪先生。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极大的羞辱”,曾试图自杀,但家人严密监视。65438年至0925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任教,从事古西北地理和古代蒙古史研究。1927年四五月,北伐军到达河南,北洋军阀即将瓦解,革命形势空前高涨。6月2日,王国维写下遗书,称“50年,我们只欠一死。经此世变,无耻。”他在颐和园昆明湖自杀,结束了他的旧生活。
纵观王国维的学术活动,他先是研究哲学,然后转向文学,再转向历史学,其中历史学的贡献最大。
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来学习哲学的,这本书非常深奥,很难理解。他接着读了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写过许多论文,如《赞美韩德的形象》、《叔本华的哲学和教育理论》、《叔本华与尼采》、《叔本华的继承理论》等。,全面介绍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将其运用于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法律、政治等领域。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为了寻求精神永恒的真理,人生哲学是为了探索和揭示人生即痛苦及其出路的真理。审美是唤起人的情感,洗涤人的精神,揭示人生真谛,使人超脱于物,忘却利害,获得精神慰藉,寻求暂时解脱的效果。他写的《古典主义在美学中的地位》和《文学小故事》是充分发挥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名著。他还写了《红楼梦评论》,分析曹雪芹小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他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了《红楼梦》的基本精神,表现了生命欲望带来的巨大痛苦,从而走上了解放之路。“透过一个洞观察宇宙生命本质”和“体悟宇宙生命真相”的观念,写下了一部完整的悲剧,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颇有见地,首次揭示了小说的内在意蕴,推翻了封建文人把《红楼梦》视为“教淫”之作的偏见,批判了“索引派”繁琐的研究方法,把《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予以推荐,肯定了它的悲剧意义和审美价值。王国维对哲学的研究产生了厌倦的心态。他曾在序言中说:“我厌倦哲学;从哲学上讲,可爱的人大多不可信,可信的人不可爱。我知道真相,但我喜欢它的谬误。伟大的玄学,严格的伦理,纯粹的美学,才是我们喜欢的。然而,寻求其可信度的人更喜欢认识论上的实证主义,伦理学上的快乐,美学上的经验主义。明知可信却不可爱,却又觉得可爱而不可信,这是这两三年来最大的烦恼。”①
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哲学主要有两大思潮:一是英国的实证主义,如洛克、休谟、斯潘塞,这是严复倡导的一套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另一种是德国哲学,如康德、叔本华、尼采的思想,是超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体系。王国维一方面青睐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但也批评这些哲学可爱不可靠。他曾说叔本华:“理解三叔的理论,部分是由于他的主观气质,没有客观知识。”另一方面,他也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影响,学习了逻辑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培养了他的科学研究方法。但他并不满足于科学和实证主义,认为仍需探索人生之路和真理。这就是他认为的“可信但不可爱”。于是,他在可爱和可信之间徘徊,思想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辛亥革命后,他去了日本,弃文学而学历史。在历史研究中,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科学
王国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属于考古学院。陈寅恪曾这样描述他的学术成就:“他的学术内容和方法可以用三只眼睛来概括。有一天,拿地下的物件和地上的遗留物互相说明;凡是属于考古、古史的著作,如《殷甲骨文所见先公先王考》、《鬼方、坤逸、吉考考》等,亦是如此。二、取外国民族古籍,用我国旧书补正;凡是属于辽金元史、边疆地理的著作,如《蒙古考》、《医尔剑考》等,也是如此。第三,取外来思想与固有材料相互借鉴,凡属文学批评与小说戏曲的作品,如《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证》、《唐宋大曲考证》等。”(1)陈寅恪对王国维历史研究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有清晰明确的说明。
第一,王国维对甲骨文的研究。甲骨卜辞发现于清末,最早由王发现。后来刘鹗出版了《铁云藏龟》。随后,孙之让和罗振宇研究甲骨文。王国维是甲骨文从文字学进化到史学的第一人。著有《殷墟卜辞先公先王考》、《殷墟卜辞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墟卜辞地名考》、《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材料甲骨文与纸质材料《中国古代史书》进行了对比,用甲骨文纠正了书中记载的错误,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自己把这种考证方法称为“双证法”,即把地下资料与纸质资料进行对比,考证古史的真实形象。这种考据方法既继承了甘家学派的考据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据方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在古史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郭沫若曾称赞说:“王国维...给我们留下了他的知识的产品,就像崔伟的城堡,几千年来在旧学校的壁垒上闪耀着奇怪的光。”(1)清末,康有为提出“六经皆假”。后来史学界发展成怀疑派,对古代史持怀疑态度。章太炎,古文经学家,精通语言和音韵。但他不相信甲骨文,认为甲骨文不是真的。所以他对这种先研究甲骨文再研究历史的方法持否定态度。王国维不同于古代怀疑论学派。他认为古代传说还有历史研究的价值,态度比较谨慎。他不同于甘家派,甘家派是儒生。他们学语言学、文字学是为了经学,王国维学语言学、文字学是以考史为基本出发点。但章太炎过于相信书本知识,连金龟子铭文都否定其价值,这只是学术研究中的保守思想。
第二,西北地理和蒙古古代史的研究。王国维对中国西北的地理和蒙古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比较、整理和研究汉晋简牍、敦煌文献、碑刻和外国人的著述,撰写了有重大贡献的论文。比如他的《流沙坠》序,就是一篇利用魏晋木简对西域著名古城楼兰的位置和繁华程度的论述。他的《鬼方》、《坤逸》、《科考》利用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也利用了大量的中鼎彝器铭文资料。经过对比分析,他得出了精辟的见解和结论。他撰写了《曲彬碑跋》、《高昌宁朔将军碑跋》、《回纥可汗九姓碑跋》、《漱玉道元高昌王世勋碑跋》、《唐宪李新家公主墓志铭跋》等多篇文章,从碑志、墓志铭中研究蒙古古代突厥、回纥游牧部落的历史。他所写的《蒙古考》(辽金时原名《蒙古考》)是1206年成吉思汗开国前蒙古各部落历史的重要论著。他写的《元秘史主要原因》考证主要原因是纠军,明确了晋代后期纠军的情况和事迹。他还写了《鞑靼试验》和《黑车室试验》。他的研究方法是阅读中国宋、辽、金、元的史籍,参考钱大昕、、、何、洪钧、、屠呦呦、、沈、柯少文的专著,还引用了《蒙元秘史》、《拉斯特史集》、《马可波罗游记》和日本学者的著作。
第三,宋元戏曲史研究。王国维于65438-0907年在教育部图书馆任编译员时从事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先后撰写了《曲录》、《戏曲源流考》、《鬼录书注》、《佳句》、《唐宋大曲考》、《曲语录注》、《古戏足迹考》等7部专著。后游历日本,于1912完成宋元戏曲考。这些作品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戏曲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人们一直把小说戏曲当成民间通俗文学,“庸人愿染指,壮士瘦而不为”。很少有人研究过。王国维采用西方学术研究科学的严谨方法,先作分析考证,再作综合论述。上面说的前七种是分析考证,后者属于综合名著。他写的时候用了西方先进的戏剧理论和美学理论,“看它会是什么,看它会是什么。”(2)在历史考察方面,他总结说:“汉魏以来,中国戏剧结合了数百种戏曲,到了唐代,分为音乐剧和滑稽戏两种;到了宋代,滑稽戏特别兴盛,逐渐用歌舞来装点故事。所以歌舞剧不是以歌舞为主,而是以故事为主,制度是元杂剧出来以后决定的。南戏出来了,变化比较多,于是中国就有了纯戏曲。他的总结基于一个论断,即“一个戏剧家的意思是通过唱歌跳舞来表演一个故事”(4),“必须把言语、动作和歌唱结合起来表演一个故事,然后戏剧的意义才开始完整”(5)。以此为原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在艺术审美方面,他说:“元杂剧最好的地方不在于它的思想结构,而在于它的文章。他的文章之美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只有意境。为什么有艺术性?说:写情怀令人耳目一新,写风景在人耳目,事如其言。古诗词之美,不亚于此。“(1)他用这一审美标准对戏曲语言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展示。人们一致认为,宋元戏曲考证是现代古典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综上所述,王国维史学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材料和经典放在一起证明。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发现了大量的实物材料,如:一是殷齐时期的甲骨文;2.敦煌要塞及西域周边地区的竹简(又称流沙简);三是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书写的卷轴;4.内阁财政部的书籍和档案;五、中国古代外国文物(如西夏、蒙古等。).王国维研究了这些中西方新发现的地下资料,用毕生精力进行研究和考证,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他虚心好学,治学态度细致严谨。他会见了许多国内外学者,如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沙莎博士,日本著名学者、内藤健二郎、直子直子,以及中国著名学者罗振宇、沈、柯少文等。,并与他们交流研究成果,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很有启发和鼓励。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为他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文学
王国维于1908年出版了《人间花刺》,这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他用的是传统的诗歌形式,所讲的内容达到了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是一部“取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相互借鉴”的作品。他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了“境界”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也用这些词,如宋代严羽的“趣”,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袁枚的“神”,但都是在风格和技巧上,王国维则提到了审美本质主义的高度。他说:“然而,沧浪之所谓趣,阮庭之所谓韵,仍非其面,吾若择‘境界’二字,以探其源。”(1)“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就有自己的Gog,有自己的名句。五代北宋的字,就是这么独特。”(2)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对五代北宋词的评价很高,其标准是境界。“风景不是唯一的,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境界之一。所以能描绘风景,有真情实感的,就叫境界。否则就叫无境界。”③语境不仅指景物,还指内心的感受。景物和感情构成了文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联系,是客观和主观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王国维提出了四个关系。
首先是“自然”与“理想”的关系。还有创作和写作,这个理想是从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划分出来的。但这两者很难区分,因为大诗人创造的环境必然符合自然,但写出的环境也必然与理想相邻。诗歌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真实地描述客观事物,理想主义则侧重虚构和主观想象,以生活的现实为基础。所以大诗人创造的环境,一定是顺应自然,与理想相邻的。顺乎自然,是诗人对审美对象的观察和反映,对景物的真实描绘,就像诗中的“赋”一样,直接写出来。接近理想是指诗人总是用自己的理想去选择生活,切割生活,作类比,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像诗歌中的“比”和“兴”,触物激情,问物抒情。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的创作和写作很难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出物体的本质和感情,景物和感情相互融合,这是最高的境界。他引用了元代马致远的诗《景甜沙》:“一枝枯藤,一棵老树昏啼。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评价是“纯天然”①,还被评为“寥寥数语,得盛唐奇景。”②这首散曲的前三句(18字)综合了九种事物,勾勒出秋天萧瑟的黄昏景象,衬托出一个远在他乡的旅人。马致远的文笔极其清晰,真的达到了“他的风景也是耳目一新,他的文字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梳妆打扮的状态”,“他的爱情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此外,王国维还高度评价了苏轼《水龙隐》中的《华阳赋》。这首词第一句是“如花非花,无人悔教落”,最后几句是“春色三分,尘埃两分,水一分。好像不是花,有一点是泪。”王国维评价说:“咏物诗是东坡的水龙隐最好的作品。”(4)诗人苏轼把华阳描写成花而不是花,凝神于其上,用“风”和“雨”一口气流过,把华阳作为容器,放入他的主观想象中,透露出他的生活观念,风格更为高雅。在这里,“我”融入了风景,与风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所以读这个词很有感触,也很有效果。王国维要求观景能反映出某种景物的内在本质,即“神理”,达到“真景”与“意”的真实;在表达生活感受时,能反映人性的真实,达到真情实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诗人“忧生”、“忧世”的理想和情怀自然渗透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与理想,写作环境与创作环境,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总之要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美。
二是“进”与“出”的关系。诗人必须既在宇宙之内又在宇宙之外。如果有涉及,可以写。在它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它。在里面会生气,在外面会high。①诗人会鄙视外来的东西,所以他可以做奴隶。一定要有一种重视外来事物的意识,这样才能有花鸟鱼虫的快乐。(2)诗人对于宇宙和生命,要观察、体验、理解、领悟,就必须“融入其中”,融入生活。每个人都可以观察,但是普通人的眼睛和诗人的眼睛不一样。有时候普通人的眼睛看不到,看不透,或者看到就说不出来,也没有提炼的能力。诗人的眼光不一样。他能观察,能观察,能突破自己狭隘的视野,站得比别人高,“超越形象,进入圈子”,能拒绝私欲、功利等障碍,能观察和领悟对象的本质。这就是诗人天才的“内在美”。有了这种崇高的人格和品质,可见他。同时,要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审美主体(作家)所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生命、第二自我,需要通过艺术形式和手法来表现。这种表现就在于审美主体对艺术形式和技法的驾驭能力,这种驾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作者在“出格”时能否达到高的目标。因为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是观察事物和感受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有时稍纵即逝,需要用不朽的文字来表达。所以作者既要超越形象,藐视外物,又要重视外物,能以花鸟为乐。王国维评价说:“南宋诗人,白石有格调无情,剑南有精神但缺韵。比得上北宋人,是唯一的幼耳。”这里所说的格、情、气、韵,就是风格、气质、音韵、气象,可以衬托出“境界”。所以境界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厚的感情,才能体现出一个生动的形象。王国维引用周邦彦的诗《苏牧者》赞美荷花,其中“叶上楚阳枯雨,水上园清,风荷一一举”。评论:“这样真的可以得到莲花的神理。”(1)此外,他引用了冯延吉的《南乡子》关于草的诗,其中有“细雨湿时,芳草年年生恨”。他评价说:“‘细雨湿飘带’这个词,能抓住春草的灵魂。”②这两幅画,通过语言、色彩、线条,充分展现了荷花和草的内在力量,既能抓住荷花的精神,又能抓住春草的灵魂,同时反映出诗人的心境。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是“渐悟”与“顿悟”的关系。古今伟大的事业和大学提问者必经三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在高楼,望天涯。”这个第一名也是。“腰带越来越宽,我不后悔。我为伊拉克消瘦。”这第二个环境也是。“在人群中找他,我突然回头,那个人却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个第三名也是。这些词都不是什么大词。然而,如果你这样解释这句话,你可能不会被燕鸥允许。”③这是《人间词话》中的一句名言。王国维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断句来描述词的艰难历程。同时,他还把成功的原因延伸到了大学教育。这三个境界就是作为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锻炼问题。审美主体(作者)对人和事物的审美把握,形成了被物化的自觉客体、第二自然、第二生命、第二自我,进而以艺术形式表现为自觉客体(作品),其间有一个逐渐悟到顿悟的过程。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我独上高楼望天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不安分的情绪。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中的各种杂念,摆脱一切自我的执着,包括苦、名、利、得失,摆脱一切个人的私心杂念,做到胸中无物,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微观观。”一个人在高楼里,看世界的尽头。“这个时候,我会静下心来,能够体验事物内在的美。第二种境界,“我不后悔腰带渐宽,为伊消瘦。“这是对审美客体的一种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具有一种另类的、固执的、终生无悔的精神,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跨越个体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画出一个普遍的、内在的、必然的观念,用审美的把握来塑造美的形象。诗人在这种境界中的心境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快感。这种寻求一方面是辛苦的,让人憔悴消瘦。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升华了作者的感情,达到了完美的意境。虽然“腰带越来越宽”,但也是值得的,死而无憾。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昏黄的灯光里。“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顿悟。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努力,作者可以用最清晰的语言把事情表达得很精致,仿佛很自然。这时候作者的心境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很多人都是千百度找他”,表达了“惠”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在昏黄的灯光下”,表达了智慧的顿悟。在艰辛的寻找中,诗人豁然开朗,灵感迸发,机智过人,才华横溢,表现力极强,这是一种极难获得的境界。在第三种境界中,诗人也从自己的诗歌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王国维喜欢李渔的词,被赞为“美”①。他说:“词人到了李后主,成了一个士大夫的词,眼界开始开阔,感情开始加深。”2李煜的话:“华林谢了春红,急了。无奈,寒来了,风来晚了。花花绿绿的眼泪让人沉醉。什么时候会重?自然,人长大了就讨厌水了。”(《暗夜惊魂》)“不要独善其身,它是无限的,不在的时候更容易看清。流水春去,是天地。”(《浪淘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你有多担心,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于美人》)这些话是永恒的歌曲。李渔表达的感情有一颗“童心”,超越了个人生活经验的局限,表达了一种普世的人间情怀。他摆脱了个人的意志、欲望和兴趣,“自由地”进入审美沉思,从而能够深刻地看到人和事物的内在本质,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与这种客观的“沉思”交织在一起,实现了人情与景物的融合。真实具体地描写这种感受,完成抒情诗人自我心理形象的塑造,因此,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 * *。他的词最能体现诗人真正经历了诗歌的三种境界,达到了智慧顿悟的最高境界。王国维评价说:“先主之言,真可称为血书。.....后者有释迦牟尼和基督承担人类罪恶的意思”①。李煜确有其过人的悲欢离合,他将自己的生活与词的创作相结合,充满了灵性和智慧。
四是“离”与“不离”的关系。被问及“离”与“不离”的区别,他说:谢涛的诗是不离的,只是延长年时略有离;东坡诗不隔,谷略隔。“春草长在塘里”和“空梁落在泥里”这两句话的妙处,就在于不分离。②王国维强调诗歌要自然、真、真、情,形象生动传神。它是对象的写照,是人类的一面镜子,生动地再现了自然和生命,反映了美的本质。一部作品问世,读者读来心中有感受,即物化的意识对象(作品)再现了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境界。这种再现渗透着读者自身的生活体验、艺术体验和时代精神,主要取决于艺术作品境界的深度、在场和大小、物化程度等等。王国维所谓的“不离”,是指他能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情,生动地描绘景物,不用典故,不用官事,不用粉饰的文字,不用替代的文字,拒绝徘徊的文字。他对姜夔诗歌的评价不高,主要缺点是“孤僻”。之所以割裂开来,是因为姜白石词中典故过多,读者阅读时难以理解,且词中雅化程度过高,“仙”韵过重,而人情味相对弱化,读者无法直接感受到其境界。所以王国维评价说:“白石山水作品,如‘二十四桥犹在,浪摇冷月无声。“几峰苦,商略黄雨”,还有“蝉儿夜深,西风消息说”。韵虽高,却如雾里看花,隔了一层。“(1)王国维不喜欢的词,对吴的评价很低,说吴的词有“离骚”的缺点。他还贬低自己的文字“肤浅”“枯萎”,才华有限。虽然文字花花绿绿,有很多漂亮的文字,但总是太“假”,没有真情实感。有人评论吴词,如七宝塔,眩人眼球,碎成碎片。王国维也评论过吴文英词中的一句话,说:“梦窗凌乱青天”(②),也是这个意思。
综上所述,王国维的《人间花刺》仍然是传统诗歌形式的简洁凝练,但却有许多精彩的见解,是建立在深刻而丰富的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意境理论把中国传统诗话中的风格、神韵、气象、趣味等理论提升到西方美学理论的高度,形成了中国批评诗歌的美学原则和理论。他在审美范畴中论述了作者与自然、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要求格调高,写真实的景物和感情,崇尚自然,沉浸在“豪放”中(3)。这一理论纠正了晚清洋务派和常州词派的不足,比注重婉约或豪放更全面。虽然他的美学理论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对人生持悲观态度,具体结论也不一定准确,但他的美学理论是对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封建儒家文论的突破。此前梁启超、黄遵宪致力于“诗界革命”,侧重于政治内容,对诗歌美的境界的艺术塑造论述甚少。现代美学始于王国维。而且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还贯穿于批判性小说、戏剧、美术等领域,具有普遍性。因此,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批评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王国维的诗很少,192首,115字。后来,他致力于研究历史。他的词相当有技巧,也很自负。范评价其为“以意境取胜”、“忘我意境,物我合一”。比如:昨夜梦见多少恨,好马香车,两句台词相似。另一边,似乎人可怜,人瘦,很多人毫不犹豫地发问。在陌生人上,我听着隐藏的雷声。梦里很难跟随,睡后很难听见。蜡泪窗前一寸,世间只有相思!(《蝶恋花》)②百尺朱楼对大道,楼外轻雷不昏天明。人自温婉,行人少闲小。刹那间,汽车的灰尘生了一棵树。陌生人上楼,在尘埃中老去。傍晚西风吹雨打,明朝悲凉。(《死去的华莲》)一天结束,乌云密布,孤雁逆风而飞。江湖寂寞安全?看金丸上落羽,闺房试调酰基。今天的盛宴比往常更好。(《浣溪沙》)4范评价王国维的词说:“君的词真挚而来回,撼人心魄,快而直,可弯,不屑于词尾,名句往往多于前人。他言近则指远,言定则行。自勇叔以来,几乎没有一个人像君子一样做事。”1.王国维的词生动、传神,感情深刻,音韵铿锵,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哲理丰富,能将哲理融于情景之中,读之耐人寻味,品格高尚。刻意,真的有一种美的享受。①《静安选集续》,第21页。②《静安文集》,光绪三十年印刷,第1页。①《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关聪稿二》,第219页。①《序言》,《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①《王国维戏曲选集·曲录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第370页。②《宋元戏曲序》,王国维《戏曲随笔》,第3页。③《宋元戏曲考证》,王国维《戏曲随笔》,第134页。(4)《戏曲考证》,《王国维戏曲文集》,第201页。(5)《宋元戏曲考》,?br & gt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