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行动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
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因为不会交流,不善于合作,经常会因为争抢玩具而红了脸,然后会生气,一个人玩,不愿意和同伴交流合作。《3-6岁儿童教育指南》中的社会目标和教育建议指出,他们喜欢交流,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适应集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有初步的归属感。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交往环境和条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对他人的亲近和热爱,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分享和合作。虽然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孩子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对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够。还有就是对幼儿缺乏引导,表面说教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幼儿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没有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另外,很多家长还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认为知识比能力更重要。不当的育儿态度和方法,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孤立、退缩等不良心理素质,极大地影响孩子日后与人交往、合作,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因此,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培养儿童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以促进儿童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二,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合作。
1.为孩子创造丰富美好的物质环境。
丰富美好的环境不仅可以美化和装饰孩子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通过环境的创造和利用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内部的墙壁和空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让每一处墙面装饰都与孩子产生良性互动,促进孩子礼貌习惯的培养。比如走廊里挂着小朋友玩快乐游戏的卡通海报,让小朋友一进幼儿园就觉得亲切。楼梯上写着“请”、“欢迎”、“谢谢”等礼貌用语,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走廊的墙上贴着团结友爱的图片,还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上楼下楼时,老师有意引导孩子背诵内容,起到强化作用。在活动室的墙上,画一幅孩子们之间友好交流的亲切图画,比如互相谦让、合作,含蓄地引导孩子如何与朋友交流、合作。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带孩子围绕不同的主题来改变活动室的一些装饰,比如:把墙壁布置成一个“海洋”,每个孩子都是一条小鱼,孩子们一起画、贴、剪、创作,让孩子们配合老师装饰、美化、创造生活环境,既让孩子们知道劳动可以创造美,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活动区的背景墙,如建筑区小朋友合作的照片,让小朋友感受到合作的快乐。真的说明墙会“说话”。另外,不同的区域,如娃娃屋、理发店、医院、商场、表演区、教育区等。,可以让孩子模仿各种角色进行交流和合作。
2.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
(1)教师的示范作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老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教师要主动配合,互相帮助,为幼儿的合作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我在课堂上配合老师开展教学活动,一个人讲课,其他人帮忙准备教具,配合表演。记得有一次,我指导小朋友学习用皱巴巴的纸做“百褶裙”。到了把裙布粘在拉直的松紧带上的时候,我有意识地营造了一种担心表情的情境。“一个人怎么能坚持呢?”正当我和孩子在想办法的时候,王先生走上前来说:“我来帮忙,我们可以合作,我来拉松紧带,你来贴!”“我们互相配合,很快完成了工作。我们的合作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他们也互相合作。有两人一组和三人一组。一些画,一些装饰品。当我们一起工作时,效率大大提高了。此外,教师之间的语言示范也很重要,比如“请你帮我一下好吗?”“我们一起讨论这件事好吗?”“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它成功!“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和使用老师的言行,久而久之,老师的合作行为就会变成他们的合作行为。孩子们会从这样的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合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2)同伴交往氛围的影响。
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交流环境。同伴间和谐的关系,团结合作的交流氛围,可以进一步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比如,在表演区,打造一个“小舞台”,让孩子们尽情表演。有的上台唱歌,有的上台跳舞,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帮小演员打扮,有的作为观众为他们加油。这些小音乐人、演员、老师相互协商,相互配合,* * *完成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节目。真的很开心!这样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增强了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另外,相对于老师的示范作用,孩子小伙伴的榜样作用可能更强大。每天都细心发现孩子之间优秀的合作行为,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表扬和鼓励,比如“某某孩子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圆满完成任务。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吧!”他们被评为“合作小标兵”和“互助小标兵”。“启发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学会欣赏别人。
第三,让孩子学会合作获取方法,掌握技能。
孩子虽然合作意识很强,但是没有很好的合作技巧,可能会适得其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好胜心强、不听别人意见、不愿让步的孩子,尽管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合作结果,甚至出现争执。原因是这些孩子缺乏正确的合作态度、恰当的礼貌语言和正确的合作方法。
1.正确的合作态度是孩子愉快合作的前提。
让孩子明白,你不和别人玩好,别人也不会和你玩;想让别人跟你玩好,首先要主动跟别人玩。比如一大类科学活动,内容是“有趣的不倒翁”,让孩子在知道不倒翁生存秘诀的基础上,探索制作不倒翁的方法。这种勘探和生产活动相对困难。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我要求孩子互相配合完成任务,前提是这个伙伴不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指定的,而是让他们自己找一个伙伴,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自主。
2.适当的礼貌语言是孩子合作的重要条件。
邀请:“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请你加入我们的游戏好吗?"“你愿意和我合作吗?”.....讨论语言“可以吗?”“你还需要什么?”“我能借一下吗?”“大家一起讨论吧!”“换个方式,好吗?”以及如何告诉别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感谢,如何询问别人等等。记得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户外玩具进行分散自由活动。浩浩本来想骑车,但是动作慢,车又被别的小朋友骑走了,只好选择跳球。他一边玩一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玩了一会儿。当宣的孩子们看到的球跑到离他们很近的地方时,他们立刻下车跑去帮捡球。这时,浩浩把它抛在了脑后。马上就跑去上了轩的车,开始玩。轩看到自己的车被浩浩抢走了,就跑过去对浩浩说:“这是我的车,请还给我。”“不,是我骑的,是我的!”然后他骑马走了。轩看起来很委屈,就来找我帮忙。我来到浩浩身边,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果然,郝对轩说,“轩,我们一起坐车好吗?”宣露出了甜甜的笑容。轩坐在车后座,他们玩得很开心。看到这一幕,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兢兢业业,教会孩子使用礼貌语言,这样才能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逐步掌握沟通技巧,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合作能力训练提供保障。
3.恰当的方法是孩子合作的有效法宝。
既然是合作,自然会有交流、分工、合作等。,那么如何沟通,分工合作呢?孩子因为年龄小,语言交流能力低。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引导,亲自融入孩子。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们一边教学,一边蹲下,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如何通过协商解决矛盾;玩具或建材不够用的时候,如何谦让,轮流或一起用;遇到困难,一个人解决不了的时候,如何向孩子求助;如何在伴侣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等等。循序渐进,从支持到释放,逐步培养孩子学会合理有效的沟通,分工合作,慢慢学会合作。比如让孩子轮流当值日生,让两三个孩子发蛋糕和盘子,让他们每个盘子放六个蛋糕,分六组每个桌子放两个盘子。解释完后,孩子们开始讨论,“我来摆盘子。”“那我来数蛋糕。”“你跟我一起数。会很快的!”谈判结束后,他们开始忙碌起来。一个孩子摆好盘子,另外两个孩子数盘子里的蛋糕。孩子们灵活的双手迅速将蛋糕分发到各小组桌上,既体现了他们友好合作的精神,也提高了他们对对数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第四,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
1.抓住生活的机会,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
作为幼师,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首先要让幼儿有合作的欲望,让幼儿有合作的需要。设计一些孩子喜爱且必须合作完成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孩子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和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探索的机会,从而产生合作行为。在上午的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合作整理玩具;在值日生工作中,我安排三个孩子做值日生,指导他们协商分工,谁擦桌子,谁分碗,谁分菜等。,和孩子能很好的配合,一起完成。午睡后,孩子们往往很难整理衣服,翻出衣领,拉上拉链。我经常让孩子互相检查,互相整理。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帮助和关心,形成了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自由活动时要友善;户外活动,开展多种游戏,如:炒黄豆、网鱼、开火车、划船等,选择一些合作的接力游戏;在转角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学习和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尝试各种合作。如:搭积木、拼拼图、画画、看书、玩偶之家、小医院、超市、餐厅、小舞台等。让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交换材料,在相互合作、协商、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游戏,从中获得经验和沟通合作的能力。
2.让孩子多玩合作游戏。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运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对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平时我们会精心准备一些小朋友喜欢的、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比如:游戏“太阳伞”:小朋友围成一个圈,蹲下抓住布的边缘,起身拉起,再蹲下从上往下拉布,圆形的布遮住空气,拱成太阳伞。师生边做边说:“大布变,一、二、三,哇!”变成一把漂亮的太阳伞。”“两人三尺”要求两个人必须步调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最终成功。还有一些让孩子在竞争中学会合作的游戏,比如:游戏《和尚挑水》准备:担子、水桶、木桥、木桩。玩法:小朋友两人一组,小朋友两人一组,一前一后扛着担子的两头,中间吊一桶水,注意保持平衡,不要把水洒出来,挑水最多的一组获胜。游戏《人、枪、虎》游戏规则:人抢枪,枪打虎,虎咬人。我把全班孩子分成两队,红队和绿队。每个队通过协商选出一名队长。队长带着队员商量PK自己的小组这次要做什么,要求每组小朋友做同样的动作,否则就输了,要和队员好好协商配合。讨论中,为了保密,大家都把头凑在一起,自觉围成一个圈,低声讨论。也有孩子时不时问“我们组的事都知道吗?”“你什么都记得吗?”“不要搞错了!".....游戏开始时,两组玩家相对而立,然后一起听口令做动作。双方根据规则确定谁抓谁。在游戏中,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在为同一个目标做贡献,从中学会倾听他人,包容不同意见,接受他人的想法,轮流参与,向他人表达胜利的喜悦。
3.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平时的实践活动是分散的,教育经验无法集中和延伸。因此,认真梳理合作活动的内容,选择有趣的、能引起幼儿兴趣的、适合情感分享和小组合作的、有助于促进幼儿分享合作能力的主题内容,让幼儿在这些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强化合作意识。比如以节日为线索,陆续推出了“迎元旦”。我和孩子先把范围规划在墙上,孩子们* * *欣赏美术素材,和老师一起粘、贴、撕、折、画,既培养了孩子和老师的协商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六一快乐”我和孩子们一起装饰教室,比如做花。绘画、制作和装饰室内装饰品等。共同编排的合作小节目,如:小舞、三句半、故事表演、双簧、打击乐表演等。在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相互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在这个快乐的节日里,孩子们一起玩耍,分享彼此的快乐。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环保小卫士”推出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你我一起参与”的游戏活动。我和孩子们讨论如何开展环保行动,开展游戏活动,比如“垃圾分类”让孩子们了解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接下来* * *设计制作分类垃圾桶,放在花园里,并行行动,减少幼儿园垃圾,分类。接下来,我和孩子讨论了如何让其他小伙伴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行动中来。孩子们经过讨论,决定发放关于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的宣传资料,让大家在齐心协力,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保做贡献!一起探索65438+10月11是科学日。我和孩子以此为契机,组织了“浮币”、“纸桥”、“分类收纳盒”、“魔水”等合作探索活动,为孩子们免费陪伴、探索、实践提供充足的素材。活动中,孩子们一言以蔽之地提出建议,你帮我帮你做合作实验,在咨询中整理问题,在合作中寻找答案,充分体验大家的合作探索,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让孩子在有效的引导中学会合作。
1.及时肯定孩子的合作行为,引导孩子的不合作行为。
在开展活动时,孩子们经常会争夺角色、玩具和材料。作为老师,我时刻关注孩子的不合作现象和行为,适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群体合作意识。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现象和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表扬。
例如,区域活动是儿童参与性和操作性最强的活动,是儿童掌握协调关系的最佳场所。开学的时候,我和孩子们协商,开了胖餐厅,明星舞台,巧作坊,超市等区域。由于胖乎乎的餐厅是一个新创建的区域,孩子们特别喜欢这里的活动。第一场比赛,孩子们抢着当厨师,人数很多,一个小火炉,一个小餐厅。谈判合作失败,导致游戏无法进行,混乱不堪。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孩子们讨论解决办法,结果孩子们想出了“猜拳”、“轮番上阵”、“当客人”、“当服务员”的办法。当孩子第二次进入活动区时,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协商,有的当厨师,有的当服务员,有的当顾客,孩子们协商分配角色,做游戏,然后交换角色,这样就解决了矛盾。通过我的观察,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小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菜做不出来,有些顾客需要饮料,而餐厅没有。我及时介入,和孩子协商,新的方法产生了。我们请巧手坊的朋友帮我们做原料。饮料就更容易了,孩子们说:“去超市点些货就行了!”“这样,孩子们就开心了,玩得开心了。在活动中,老师的引导语和赞许的眼神能极大地鼓励孩子,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合作。因此,进一步加强合作意识有助于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使他们了解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合作。
2.鼓励孩子自己在合作中讨论和解决问题。
大部分孩子,因为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不会和同龄人协商,不会分工,不会交流。在沟通过程中,他们往往通过攻击性行为或抱怨来解决矛盾。当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向老师求助,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寻求同龄人的帮助。所以我有意识地制造一些矛盾,教孩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比如大班的“时装秀”创意制作,我把全班分成四组,给每组提供一些单独做不出一件东西的材料,放在桌子中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做什么。刚开始孩子们的讨论效果不好,都是自己抢东西,但是拿到手后发现根本不行,就跑来跟我汇报。这时候我及时介入,问他们组“你们打算怎么办?”“我手里的材料该怎么办?”“你会做口罩吗?”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终于一起做了漂亮的衣服、裙子、面具等。,更不用说他们是多么高兴。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的意义,学会了如何分工和讨论,真正体验到了合作后的快乐。再比如:秋冬孩子在户外,需要穿棉马甲,桌子小。孩子们经常为谁先谁后而争吵。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孩子讨论“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马甲折叠得又快又好?”在讨论中,孩子们说,“我们应该互相谦让”,“两个人应该一起折叠,互相帮助。”等等。后来因为马甲重叠引起的争吵不了了之。我也抓住了这个环节,让孩子们分组比赛脱衣服。活动中,孩子们互相帮助整理衣领、扣好扣子、拉上拉链,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3.引导家长积极配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家庭的力量不可忽视。毕竟,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和家人在一起。父母和家人是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无论对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孩子一起玩,有的家长会说:“别拿,别拿,这是我们的玩具。”但是有的家长会说:“这孩子很喜欢你的玩具。我们和他一起玩吧!”“有些家长非常愿意让孩子和别人一起玩,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帮助别人,但有些家长非常不愿意让孩子整天待在所谓舒适安全的家里,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久而久之,别说“合作”,就连孩子之间适当的和谐都是问题。因此,更要争取家庭的配合,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合作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巩固和加强幼儿在幼儿园所学的合作方法,并恰当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宣传培养孩子合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了解合作的深远意义,引导家长同步进行,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让家长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孩子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玩耍、玩耍,比如“我们家有客人”、“小孩子当家”,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冲突,协商解决冲突。另外,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为家长提供一些亲子合作的游戏方案,有意识地开展相关的合作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些小制作,通过亲子合作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从中家长对合作的认知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还有一点,家长要让孩子走进家务世界,把家里的各种家务分配给孩子,一起干;建议父母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当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时,会产生情感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励,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并有再次与父母合作的欲望。
总之,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场游戏,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它要求我们的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多渠道、多方向、有机地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灵活地采用有效的方法将教育内容和目标转化为幼儿的需求,使幼儿积极配合,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教育研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