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员素质评价标准有什么特点?

一、中国古代人员素质评价内容。

古代人事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性、功(功绩、名声)、德、才、知、智,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上。

西周在选拔人才时,评价人才素质的目标是“三下乡”。“国三事”的具体内容是“刘德”、“六行”、“六艺”。“刘德”意为知、仁、圣、义、忠、和;“六行”是孝、友、和、妙、约、悲;“六艺”即礼、乐、射、御、写、数。显然,这里的“刘德”、“六行”主要是“德”、“性”,而“六艺”则是“知”、“才”、“智”、“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五德”、“五损”是“德”的评价对象。汉代的“判断题考”六条标准、魏晋的“七十二法吏考”和唐代的“四善二十七佳”所规定的评价内容中,“德”是最重要的。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五仁”是指忠孝、清廉、不谤、审判、乐善好施、多敬。“五失”是指奢靡超限、骄横跋扈、越权决策、知错知害、轻视学者、看重金钱。

六判具体内容如下:一、“强族优于右,田亩超于制,强欺弱,众暴。”二、“二千石不奉诏令,不循典制,背公而守利,侵渔而收为汉奸。”三是“不关心疑狱,暴力杀人,怒则加刑,喜则赏,烦则狠,剥李渊。”被人民恶心。山崩岩裂,妖魔鬼怪造谣。”第四,“两千石选府不公,被O爱,包庇贤惠执拗。”第五,“两千石小儿,倚仗荣耀,请嘱托监所。”第六,“两千石反公,阿福强大,收货,损令。"

唐代的“四善”与“二十七佳”。唐代对有品级的官员,是按照“四善”和“二十七优”的标准来考察的。四德考察被考察对象的德行。四德是“一是仁义闻之,二是清明慎之,三是公道,四是勤政懒之”。二十七最与各职官员的具体才能有关,属于才能范畴。这个“二十七最”标准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位分析”非常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在古代,“德”和“性”是交叉的。“德”有“九德”、“刘德”、“五德”的解释。

《尚书·皋陶墨》解释说:“九德,阔而栗,柔而立,愿而敬,乱而敬,扰而刚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九志·人》解释说,“五德”是“温厚直爽,扰夷”,“刚毅不屈”,“恭敬敬”,“旷达变通”,“质朴清明”。

“德”还包括“志”和“敬”。张载认为“伟大的抱负导致伟大的才能和伟大的事业...志长则灵长则德长。”(《张载郑绩梦之当篇》)

孔子认为,智、仁、勇、艺、礼、乐是人的六大优秀品质。“志在道,德在德,仁在仁,游在艺”(《论语》)“兴在诗,礼在礼,成在乐。”(《论语·泰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认为“德”就是“仁、义、礼、智”,是人性中的四种优秀品质。后来明代有学者认为“性”就是“德”。他说:“盖不外仁、义、礼、智”,而“以之为异,名为智。”(《罗正安存稿》《用知》卷三)

二、中国古代人员素质评价指标

纵观古代人事素质评价活动,用来揭示性、德、才、智、识等评价目标的指标有言、行、气、色、服、事、血缘、五行、识。即日常言行、特定情境下的言行、工作表现、生理因素和特点、外在客观标志如服饰、中介标志如阴阳五行。

1,日常言行

日常言行是揭示人员素质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也是最容易观察和收集质量特性信息的指标。人员的素质每天都会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评价中最常用的就是“察言观色”。鲁《春秋》关于人的"八观",孔子关于政治的"看、察、察",以及的"八观"、"五观"、"联论",都是以人的日常言行来衡量人的素质。茶聚也是以日常言行为基础的。

鲁《春秋》关于人的“八观”是这样的:“论人,总的原则是观其所为,观其所进,观其所养,观其所听,观其所学,观其所言,观其所不为。”意思是”。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是否仍然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一个人的地位高,取决于他推荐谁。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什么时候有钱,要看他怎么花,花给谁,花在哪里。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这是资源和处境造就的;人在富起来之后还能保持节俭,就是人品的体现。听了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么做的。我怕我说不出口,但我怕他说了又做不到。通过一个人的爱好,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本质。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他说的什么都不是。相处久了,听听他对你说的话。和原作一致吗?差别越大,人品越差!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性善良。人地位低也无所谓,不卑不亢,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天性特别好。”

子曰:“人何以能瘦,视其理而定,视其安。”?人到底有多瘦?“这就意味着,通过观察一个人日常言行的原因、母亲、手段,了解他的心情,看到他不安的是什么,就不难知道他的内在品质。言语又细分为内容、声音、姿势。

如《义周树关仁解》中有云:“其貌直而不囿于,其言义而无私,传之不如掩之。”“生日快乐的人,声音都散了;信从者,声从;卑鄙的人是丑陋的;心软者,声柔。”“听其声,怒其器,测其行,观其理;从正面看,从背面看,从隐藏处看,从细微处看,这叫见声。”

《人物八观》三国邵:“观八观者,初看其救世以惑明;第二,观察其感官变化,判断其恒常性;三、观其志知其名;第四,看它的原因来区分它;第五,观察他们的爱和尊重,知道如何通过插头;第六,观察它的情感机器,区分宽恕和困惑;第七,看其短处知其长处;八、看他聪明,知道他能成就什么。”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五识”,即:

“靠亲戚过日子”——注意一个人平时和谁在一起。若与贤者相近,则可重用。相反,如果和小人交往,就要小心了;

“富有取决于他做什么”——看看他如何控制自己的财富。如果只满足私欲,挥霍金钱,寻求快感,就不能重用;

“伸手可及”——如果你已经身居要职,你需要观察他是如何挑选下属的。如果任人唯贤,自然会是坦诚公正的人才;

“穷人看自己不做什么”——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可以看他们的诚信。如果你身处困境,却什么都不做,这样的人可以放心地委以重任;

“看你穷的时候拿什么”——看一个人落魄的时候的行为。不拿不义之财,甘于清贫,人品才会高尚。如果贪得无厌,像苍蝇追着臭味跑,一定不能重用。

看识人用人的成败,往往跳不出“五大视野”。“见”说到底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2.特定情境下的言行

日常情境中的言行都是一般的言行,没有可比性。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言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科举考试以口头和书面回答的语言为主;竞争是基于竞技场上的表现;情境测试是基于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的行为反应。

比如诸葛亮的七观法就是:“问是非,观其志;如果你很穷,用文字看着它改变;咨询律师以观察其知识;告之为祸,观其勇;喝醉了酒,观看他的行动;占它便宜,看它便宜;看看这件事,以便看到它的信。“在这里,对志气、变化、学识、胆识、天性、诚实守信等品质的评价,都是基于在问是非、不善言辞、咨询谋略、讲灾难、醉酒等具体情境中所制定的标准。

3.工作绩效

“功绩”、“成就”或“成功”都是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价的指标,具有双重性。以兵役制度、考试制度等方法为依据的指标是“功绩”、“成就”或“成功”。

4.生理因素及其特征

在古代,任人唯亲的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血缘为指标的。在人们的传说中,刘询的筋、骨、血、气、肌肉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显示了弘毅、文科、贞洁、勇敢、淳朴的特点。这“五德”分别象征五常的仁、义、礼、智、信,表现为“五德”。换句话说,自然的血气生命体现在精神、外貌、旋律、才能和美德上。内在物质与外在标志相关,表现为神、精、肌、骨、气、色、仪、容、言,即“九象”,相当于所谓的“气质”层面。

刘劭根据人才的不同,把人物分为“德兼而有之”、“才兼而有之”、“偏才”三类。通过德、法、术三个层面,根据其偏向性,可分为“十二才”,即清、法、术、国体、仪、瞒、招、智、文、儒、口辩、英雄。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适合不同的官职。

在《人物志》中,刘劭把才能和德行列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刘劭的评价,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淡无味,是圣人。所谓中和,在于有“雅”和“巧”两个层次,巧是人生的境界,既是道德修养的层次,也是对“人性全貌”的审美态度。除了中和,其余都是偏材料。具有“九性”和“阴阳调和,中外光明”的人是中庸之道,称为圣人,是王者之才;具体含蓄,称为“德”,是儒雅之才;偏爱一种才能的人叫做偏爱材料,这是潇雅的说法。此外,还有相似性和非同一性的层次。他说:“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仁之质也清者昌,谓之文理,亦文亦理者为礼之根本;身肌固者,谓之固、实、信,信之本也;动而精者,勇者,义也..."

5、服装等外部客观标志

以服饰等客观标志作为质量评价指标,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认为“君子”之衣以朱为善而居周,“小人”之衣尚紫而居夏,颓废为美。

6、阴阳五行等中介标志

古代的“卜筮”、“占卜”,但用于素质测评时,是根据被测者所画的卜筮、文字等中介材料来推断人的气质和智慧。

三、中国古代人才素质测评技术。

古代人员素质测评活动采用的技术主要有问、听、观、访、察、思、议、试。

1,查看

观相当于自然观,带有一定的肤浅性。它专注于质量的表现,并基于其多年积累的经验。例如,《易··关仁解》中的“六征”就总结了如何做到“诚”、“察色”、“察隐”的经验:

“有钱人,看他们的礼貌;可怜的人,看着他们被挽留;宠溺者,不骄不躁;含糊者,不怕看。”“最起码,恭敬而好学;强者会通过观察他们的诚实和正直来赢得私人;其长辈谨慎,有利新疆。”“父子之间,观其孝;乡党之间,看其诚意。”“孝为轻;愤怒很重要。”“观”也分为观人和观友。看人就是直接看被评估者,看朋友就是看与被评估者亲近的人的言行,基于同类的聚集。

2、检查

检查,也就是有目的的观察。这种形式类似于“观察”,但并不满足于表面的“迹象”,而是要深入调查,不断观察,才能得出一定的结果。“验”中有一定的“验”。

比如对特定情境下言行的观察,就是一种“观察”。诸葛亮七观法中的“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实际上是一种“察”

“检查”还包括明检查和暗检查。

第三步:询问

这里的“问”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提问和探究。比如《问其是非,观其志》中的“问”,以及刘询《连论》中的“问”,都是作为一种质量评价技术出现的,而不是一般的“问”。

4、我感觉和巴掌

“我感觉”的意思是思考和推测。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他人之心,我感之”。意思是我可以通过思考来猜测别人的心理和素质。这是一种基于观察、观察、提问、倾听等信息收集的思考、判断或推测。

“掴”的意思是衡量和猜测。《关仁解》中有“掴德”之说,即在察诚、测言、见声、观色、藏的基础上对品德的总体评价。

5.在

“理论”意味着讨论、讨论、辩论、验证和研究。它是一个摆事实、列观点、查证据、询意见的过程,是一种集中了所有人智慧和信息的评价技术。在古代,“论”作为一种质量评价技术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看到。《荀子君道》有言:“以德判官,以能赏官。”汉代的刘询在《人物志》中直接提出了“连理”的方法。

6.尝试

“试用”,即试验、测试和检查,是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事物来验证质量的存在和评价质量的技术。这项技术在中国古代也有很长的历史。最早见于西周。为了让入选的龚氏德名存实亡,失职渎职,在考核龚氏时也采取了试行的办法。这是司马在辩论了官才之后,按照他局长的话,如果能任命他为这个官,那就下令。所谓“理论,然后观看;做官,然后封爵。”

7.访问

“访”,即咨询、探索、探究、走访,是今天调查的代名词。因为言行是古代素质评价的主要标准或指标,“面试”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技术。它不同于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更多的是四处走访收集事实。

《管子·陈晓》中有“公宣问其乡,惟有考”之说“宣”在这里就是“边”,意思是时时刻刻要求村里的人审视自己的言行。

其实“采访”是一种秘密提问,间接的,幕后的。所以在关有一句话,“回去问问他的家乡,看他能做些什么。”

8.听

“听”,即注意,是通过注意单词的内容、声音和意义来收集信息的一种手段。“听”之所以能成为素质评价的技术,显然是因为“说”是人的素质的一种表征。子曰:“听其言,观其行”。

但是人是主动的,不会在言行上毫无保留的表现出自己的品质,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孔子对此有深刻的教训。他说:“以容取人,失羽取人,以言取人,以失施人。”

为了充分发挥上述质量评价技术的作用,避免孔子所犯的错误,在质量评价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技术。

宋代王安石认为,评价一个人的素质,要综合听、看、问、考。他说:“所谓观察者,并不是致力于耳目的情报,而是私听一人之口。欲知其德,问而行之;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才能,就用语言去问。如果你得到了你所说的和所做的,那就试试吧。”(《王文公集·汉武帝万艳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