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
中国的社会目前处一个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时期,社会中既存在着真善美,但同时也有着假恶丑,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无时不受着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以及社会中各种光怪陆离现象的刺激与影响。如何面对这一切,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自己的人生之路怎么走,这已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和回答的问题。 按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多个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且是动态变化着的,不断向前发展着的,这些需求是每个人产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的源泉,同时人的行动又受着周围各种“榜样人物”的影响。作为个人追求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东西,并以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如充足的饮食,安定的生活,受到别人尊重、有自己的事业、实现个人的愿望与信仰等本身是无可厚非的,社会中从不缺乏为实现自己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社会名流和平民百姓,如革命先驱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而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青年学子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惜十年寒窗苦读;成千上万的农民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毅然背井离乡踏上闯荡世界的艰辛历程等。 由于人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着的,是无限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红苹果”却是有限的,如此就产生了一个“供需矛盾”。对待这个“供需矛盾”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之路,怎么面对物质、金钱、权力、名望等的诱惑呢?1、找准自己的定位,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欲望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理性,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人控制了欲望,就会表现出不奢求生活、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确立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对待金钱方面的行为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欲望控制了人,就会表现出为我独尊、贪得无厌、扭曲的心态,放纵的欲望的后果就是欲望恶性膨胀,贪得无厌、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如对待金钱方面就是只要能弄到钱,抢劫、贪污什么都行,后果只能是自己身败名裂,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 欲望无边,人要理性的控制欲望,必须对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生活所处的位置。每个人永远都是生活在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的位置上,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环境条件等定准自己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不能一味的好高务远,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社会上各种诱惑无时无刻都在眼前闪烁,要走好人生的路,找准自己的定位,定准自己努力的目标,树立努力奋斗的精神和人格信念,只有恪守人格信念才可以不被眼前诱惑所惑,不被脚下的路障所绊,才能保持清醒勇往直前。2、幸福是一种心境,保持良好的心态 能帮助人们实现需求的媒介有物质、金钱、权力、名望等等,因此人现实中转而以这些东西为追求目标,世人通常将金钱、权力、名声看着是成功和生活幸福的标志。的确,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物质、金钱等,但幸福本身不是金钱、权力和名望。在报章上经常看到百万富翁、显赫的高官、扬名的明星等世俗看作“幸福”的人们走上绝路,由此看来,金钱、官位、名声也不是幸福的终极。幸福只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的拥有的东西。换一句话说,活得更好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活得更好的理由,就会比别人幸福。 有人说过,生活如同照镜子,你对着他笑,它也会对着你笑。米卢的快乐足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便是“心态决定一切”。人的烦恼多半来自于自私、贪婪、来自于妒忌、攀比,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苛求。人成功与快乐幸福与否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心态”。但一个人良好的心态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修炼而来的,关键还在于对自己和对社会各种现象与本质的全面、客观的理解。个人需要不断的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检验自己的欲望是处于理性可控的状态,是否被诱惑所迷,所树目标是否切实可行,意志信念是否坚定,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经常对心态的调整,才能不被自己坏的情绪和环境影响所左右,才能使自己的心态处于良好状态之中。3、从小事做起,干好本职工作 “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如果个人缺少自知之明,就算有些能力,也会不知天高地厚,具体表现就是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总是不满现状,认为自己应该干大事,不屑于做“小事”。一个人既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能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干大事必成于细”。无论什么重大的工程或宏伟的目标,都最终可以分解为一件件小的事情或小的目标,成为我们眼中的“小事”。通过不断的干好小事,既可以积累经验,又是成大事必经的过程,还是取得干大事机会的先决条件。试想在公司的工作中,如果公司交办的小事让你去干,你都干不好,哪公司如果敢将更大的事和责任给你呢?因此,不先干好工作中的一件件小事,无法成就大事,对于个人而言,干大事的机会也少了许多,既使有机会干大事,也会因为细节把握不够而导致失败。所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生活过程不可跨越,工作中必须认真做好每件小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要将个人的目标与公司目标统一起来,否则的话两者就会发生冲突,最终必然会使双方的利益受损;统一的话,就可实现公司与个人的双赢。每个人客观上好像在为公司工作,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工作,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自觉的干好自己的工作,而首先就是要将本职工作做好。社会展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公司设置部门岗位也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每一个方面的事情,从而形成合力。因此作为公司的一员,就像一个大机器上的零件一样,只有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本职工作干不好而好高务远,唯一的结果是误已误人误公司。 4、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个所处的条件各不相同,因此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成功”也不一样。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找到自己胜任并能发挥特长的位置,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明天的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总之,作为生活在社会和公司中的一员,只有对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的各种现象有正确的判断力,找准自己的定位,拥有自己的信念,才能不任由环境和自己的欲望所左右,才能面对各种诱惑。从小事做起,干好本职工作,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