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传说

关于龙的传说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并不完全被帝王占据。在民间,龙依然以各种方式出现。中国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人们用赛龙舟和龙灯来庆祝节日,并通过向龙献祭来祈求好天气。以下是一些关于龙的传说:

龙的传说——天龙;

太原晚报副刊取名“天龙”。有朋友问:天龙是什么龙?为什么会有龙?

天龙,当然是指天上的龙,或者升天的龙。龙之所以能翱翔于,是由其物质性和神性决定的。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善飞、飞天、善变、显灵、求财、兆灾、示范来概括。其中,“飞得好”和“飞上天”是“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作为龙、闪电、云彩、彩虹等的收藏对象。原本是空中飞舞的“天象”;鱼、鳄鱼、蛇潜入水中,马、牛、鹿在陆地上奔跑的速度,与“飞”枣的速度差不多。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古人往往把鱼、鳄鱼、蛇在水中潜水,马、牛、鹿在陆地上奔跑,闪电、云彩、彩虹在空中翱翔,都看作是一个圣物的不同表现。

“善飞”必然“一飞冲天”。因为“飞”的方向和领域是自然的,也只能是神秘的,浩瀚的,至高无上的。所以,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让龙经常出现在无边的天空和云层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耳盆上,有同时描绘“鱼藻纹”和“鸟纹”的图案;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还将天上飞的鸟与水中游的鱼、枣、龙等收藏品联系起来。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上达天”的含义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幅“龙凤通天帛画”。屏幕上的龙,尾巴垂直卷曲,头朝天,四肢利爪划水跃起。旁边是它的同伴,昂着头,展开翅膀的凤凰。龙凤之下,站着一个穿裙子的女子,双手合十。很明显,这个女人是在祈祷,被龙凤指引着,想一飞冲天,做一个自由的“仙女”。

这样,龙就有了与天地沟通的能力和身份,成为天地之间的桥梁和使者。那些专制帝王之所以自称“真正的龙帝”,就在于他们对龙的神性有着准确的认识,以及龙在天地之间充当桥梁和使者的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天龙八部”是民族心理的一种对应、释放和外化。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天灾频仍,宗族争斗,面临生老病死的诸多痛苦。进入阶级社会后,来自专制皇权的压力增大了,而这后一种压力与道德伦理结合在一起,以“三纲五常”的形式灌注到人们的血液中,无可辩驳地束缚了人们的手脚。然而,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却总是被束缚着。所以,人们希望、希望、幻想着挣脱绳索,逃离尘世,过上可以充分发展自然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龙提供了满足人的心理的可能性。它可以在水里舒服地游泳,在地上敏捷地行走,在天上潇洒地飞翔。天空多美啊!皎洁的月亮,雪白的云朵,绚烂的霞光,还有悠悠的风,电闸万仞,四周的雷声...天龙,天龙,其实人是想飞的高,飞的高。

龙族传说——龙珠;

人们经常在建筑彩画、雕塑、服饰刺绣等载体上发现“龙玩珠”(包括“单龙玩珠”、“双龙玩珠”、“三龙玩珠”、“多龙玩珠”)。有朋友问:“龙珠”是什么?“龙珠”从何而来?那“龙戏珠”呢?

龙珠与龙有关。“千金之珠,必在九重深渊龙颚之下。”庄子是这么说的。“丫丫”也说“龙珠在下颌”。《异事物语》里说:“哪里有龙珠,龙就把它吐出来...越南谚语说,‘种一千亩木奴不如种一颗龙珠。“上面的说法有两层意思:第一,龙珠往往藏在龙的嘴里,在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第二,龙珠的价值很高。在民间谚语中,种一千亩柑橘不如得一颗龙珠。

那么,龙珠从何而来?龙为什么玩珍珠?

我们知道,珍珠是水中的一些软体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它们的外壳内分泌,形成圆形颗粒,因光泽明亮而受人喜爱,故称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珍珠,那么作为水族之龙,自然要有珍珠,生出大枣,这应该是龙珠神话的一个基本思路。

然而,似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龙是神话中模模糊糊组装起来的生物,组装的对象有鱼、鳄鱼、蛇、猪、马、牛、闪电、云彩、彩虹等等。其中,鳄鱼和蛇是卵生的。鸡蛋呈圆形或颗粒状,比珍珠大得多。那么,古人会不会把鳄鱼蛋、蛇蛋当成一种“珠”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人能以鳄鱼、蛇为主要采集对象,自然不会忽视它们的卵;对于鳄鱼和蛇来说,卵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有蛋,就会有鳄鱼,蛇,然后是龙。所以蛋完全可以作为“珠”进入龙的生活。那么,龙珠就是龙蛋;龙玩珠,其实就是龙玩的“蛋”,是龙的圣物,是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民间的吞珠转龙传说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注脚:一个少年割草(或汲水),得到一颗宝珠,放入米缸增米,放入钱柜赚钱。有个财主知道了,就带人来抢珍珠。少年匆忙把珠子放进嘴里,却不小心吞了下去。于是我渴望喝水,罐子里的水干了,我就去喝河水,河水。喝着喝着,头上有角,眼睛向外凸出,身上长了鳞片,变成了龙。这样的传说在四川、浙江、广东等地广为流传,从中透露出“珍珠”的珍贵,以及珍珠与龙命的关系。

太阳是对“珍珠”的另一种理解。我们见过的一些龙玩珠图案,尤其是两条龙玩珠的图案,大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颗“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汹涌的海水,可以理解为一个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可以称之为“火球”,太阳可以排第一。所以,很明显,火球出海了,也就是说太阳出海了。既然太阳出海了,为什么还要龙“玩”呢?这里要介绍一下古人眼中的四神:东方神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从东方升起,龙是代表东方的圣物。这样,龙戏珠就是太阳崇拜,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融合。

龙分公母,这也是二龙玩珠图案较多的原因。如果一颗珍珠产下一颗蛋,意味着父母双方都关心和呵护着孩子;如果说珍珠是太阳的溶液,那么迎接初升的太阳,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的,就是公龙和母龙。再者,两条龙对称,龙身曲长,珠圆玉润,也有构图美感。

龙的传说——乌龙;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只有十几户人家。村里住着两个人:一个父亲和一个姓刘的女儿,靠卖豆腐为生。我的女儿是一只珍珠凤凰,她看起来漂亮又英俊。

一天,朱峰去打水,钓上了一条小黑蛇。她抓住小黑蛇,把它放在井台上,说:“可怜的东西,放了它吧!””小黑蛇对她点点头,转身跑进井里。

朱峰刚提着水走进房间,就听到有人从后面叫她。转过身来,我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小伙子。小伙子一把抓住朱凤的手,把一颗圆珠塞在她手里。他说:“我是渭河龙王的五皇子。刚在龙潭玩,不小心撞到你的钩子,挣脱了。谢谢你救了我的命。这是一颗龙珠。如果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以后有什么难处,只管告诉我。”说完,突然消失了。朱峰追出门去,只见井口一团白雾,并听到井水哗哗几下。她觉得自己好像在梦里,看着自己的手,明明是个宝。进屋后,她把龙珠扔进水缸里,哇,水花四溅,缸里全是清水。它比井水还甜,朱凤知道这是个宝贝,她没有告诉任何人,甚至她的父母。只是经常想起乌龙,每天去井边摘一把水偷偷往井里看。

在离龙潭堡四五里的孙家堡,住着一户富户殷礼贤。当的母亲去世后,刘老汉无钱安葬,于是向殷借了12两银子。生活清贫,买不起,但经常给尹家送点豆腐,利息应该我出。阴的这十二本书不催,一年四季吃豆腐不花钱也乐得。

朱峰小姐又老了一岁,她摔得越厉害。尹力贤狡猾的一转身,打起了朱峰的鬼主意。先是雇了个能说会道的媒人给朱峰彩礼。刘老汉拒绝了,但朱峰意志坚强。她举起礼盒扔在门外,媒人吃了一鼻子灰。

殷知道了,气得翻着白眼,骂道:“这老东西不要脸,十两银子的钱,已经欠了十几年了。哼!就算你连本带利付一百两银子,三天之内也付不出什么!”他眯着眼睛冷笑道:“叫朱凤小姐来买单!”话传到刘老汉耳朵里,他也没了主意。朱凤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却想不开。“她半夜睡着了,就跑到钻井平台上。她咬着牙,横着心喊:“妈妈,我跟你走!“你一闭上眼睛,就跳进井里。

朱峰只觉得头晕目眩,如同腾云驾雾。突然我听到有人在我耳边喊:“朱峰,朱峰姐姐!”我慢慢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并没有掉到水里,而是趴在乌龙的胳膊上。“乌龙哥!”像见了亲人一样,她扑进乌龙的怀里,放声大哭。乌龙劝她,“朱凤,你的一切我都知道,你不要难过。狗有钱,太残忍了。上帝保佑。看我收拾这只老狗。”...我送你回家!”朱凤拒绝了,他在她耳边低声说着话,边说边泪流满面,连连点头。

听说朱峰跳井,村民打着火把下去救人。乌龙见有人下来,低声对朱峰说:“好姐姐,我不送你了。”用双手托起朱峰。下井的人摸了摸朱凤,绑了根绳子,把她救了出来。

夜深人静的时候,朱凤把她和乌龙的事从头到尾告诉了父亲。老人暗暗吃惊,但半信半疑。朱凤从骨灰盒里捞出龙珠,老人见真不是俗物,便相信了朱凤的话。朱峰跳井获救的消息传到了尹力先的耳朵里。老贼狡黠地笑着捋了捋小胡子:“咦,明明是晴天。我是尹,家境殷实,满满一箱金银。真的是...啊,嘿……”我看了一眼,命令仆人分头准备。第二天一大早,老贼带着一群仆人跑到朱凤家。走到半路,一阵风吹走了沙石,带来的彩礼早被吹走了,贼尹连人带马倒在了地上。大风过后,老贼见彩礼已空,人都在,便揉了揉歪鼻子,带了一堆家丁,挥棒舞棒,直奔刘老汉家去抢珠凤。

乌龙看到老贼做了三件事,还是不知道怎么改。老贼冲到井台,现出原形,口中衔着龙珠,一口清泉。当时电闪雷鸣,巨浪滔天。殷贼一伙哭着喊着,随波翻滚,被冲到渭水河里,喂鱼喂龟。

过了一会儿,乌云散去,天空充满了阳光。一条黑龙在云端翩翩起舞,朱凤小姐正坐在龙背上。飞向山顶,乌龙躺下休息,朱峰向他的父亲和村民挥手告别。

从此,人们称这个村子为龙泉村,后改为龙潭堡。龙休息的那座山也被命名为五龙山,长期以来被称为五龙山风景名胜区。

龙的传说——龙舟;

赛龙舟,又称“龙舟赛”、“划龙舟”、“赛龙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其原因历来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他训练了海军,打败了吴国。“渡海故事传云,竞始越王勾践,今龙舟也。”(《物本原·端阳》)吴越交战,勾践战败被俘。他在吴国住了三年,深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决心为自己报仇。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几年后,一举消灭了吴国。为了显示勾践不屈不挠的精神,后人效仿越国水师的操练,在五月五日进行划船比赛作为纪念。

二、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诬蔑,下令把他扔进钱塘江的波涛里,驾船去救他。“五月五日迎吴郡,逆浪而行,被水淹没”(曹娥碑)。后人划龙舟救兵。

第三,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被普遍接受,其文字记载始于南朝梁人所著《续和》一书中:“楚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而以舟救之。在端阳赛跑是遗产。”

除了以上,各地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在贵州东南部,有一种说法是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杀死龙的老人。云南傣族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古代英雄燕弘窝(又名“燕弘窝”)。还有一些说法,如“迎接夏季至日”和“避免邪恶的日子”——五月是一个“邪恶的月份”,五月的第五天是一个不祥的日子。

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为了纪念某个人,还是为了“迎夏至日”或“避邪日”,为什么要举办“龙舟”比赛?换句话说,为什么要比赛“龙舟”而不是其他“船”?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龙的基本神性说起。我们说过,龙有喜水、善飞、善变、求福等神性,有播撒云雨、理水之部。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圣职,被生活在江湖的各族人民崇拜也是理所当然的。崇拜意识必须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向神灵献祭,向神灵供奉人间美味,并伴以熏香,让他们悠闲地享用;娱乐上帝,唱歌跳舞,想办法让上帝开心;模仿神,模仿神的行为和形态,说明他与神和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被赋予了“神性”,从而可以“形象地呈现神”。这大概就是“龙舟赛”的深层动机吧。认为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赛,可以诱导天上水中的龙的心性,得到极大的娱乐,从而焕发神性,尽神职人员之能事,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使人赋予自己龙性,像龙一样刚强矫健,进而畏恶避难。至于某某的纪念云云,不过是个附带会。原因大概是这些杰出人士的“人性”与龙的“神性”是共通的,他们分享了龙的一部分“圣职”。比如伍子胥,曾被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沈涛”、“潮神”、“河神”。屈原又被封为“广元顺治王”,有“申江为楚屈原之大夫”之说。

“龙舟”是一种龙形或刻龙的船。在古代,被称为“真龙天子”的皇帝们在水路行走时,通常会乘坐龙舟。比如“天子以鸟舟龙船浮于沼”(《穆传》),“登龙船为江都之幸”(《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宏伟、豪华,亭台楼阁高耸,金饰精雕细画,气象非凡。宋丽在南宋画院画的“龙舟”就是一个例子。用于比赛的民间龙舟与皇家龙舟不可比,一般做得窄窄的,方便比赛。

用作赛船的龙舟的形状随着时代和不同地区而变化。据介绍,旧时西湖上的龙舟长约四五十尺,头尾高,绘龙形。中间船舱上下两层,船头有一个领头的王子和一个秋千,都装扮成小孩子。王子站着不动,秋千上下摆动。旁边是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种旗帜。尽头有一面蜈蚣旗,中舱下甲板敲锣打鼓,水兵在旁边划水。

苏州的龙舟分各种颜色,四角插旗,提倡双手蹲在中间船舱,两边各有16名划手。杆主的钩立在船头,称为头杆。在弓亭上,选了相貌好的孩子装扮成太阁故事,称他们为主角太子。船尾高高的系着彩绳,擅长划水的孩子表演《状元》《童子拜观音》《指向旭日》《杨飞春眠》等节目。

当代用于比赛的龙舟比旧时代简单多了。船只按颜色分为红龙、绿龙、黄龙、白龙、黑龙。船体的装饰,船上的伞和旗帜,划手的服装,甚至船桨,都要求颜色一致。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70尺,长则11尺,划桨如游龙。福建的龙舟,船头雕龙头,嘴巴可以开合,舌头可以转动。贵州的龙舟是由三只独木舟组合而成。中间长一点的叫“母船”,船上有鼓手。两侧的两个船身略短,称为“子船”。

与赛跑有关的仪式、规则、技巧和场景也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丰富多彩。

“5月5日,天气晴朗,华阳在河边唱小英。国君出郡前,闻河上和音。”“鼓声三响红旗开,两条龙跃出水面。影浪飞向万剑,鼓浪声如千雷。鼓声越来越近,两条龙看着目标。”“锣声雷动,红旗斜插斩浪。奖杯拿去玄腾,风卷龙,雪堆。”古人的诗词生动地描述了几百年前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诗中提到的“标”,即“竿”或“标船”,是所有龙船争夺的目标。锦缎、银碗、钱钞等奖励挂在“竿”上,立在水中,第一个快来的人可以得到。“标准船”设置在终点线。龙舟快到了,就把“标”扔到水里,让龙族们去争夺。标有“鱼标”、“鸭标”、“铁标”。鱼标和鸭标是活的。立即在水中游泳并立刻抓住它们并不容易。铁马克笔很重,会掉到水底。如果你没有高超的潜水技术,你也抓不到它。所以龙舟一般都会配备一两个专门中标的优秀“标手”。

有些地方还流行“打胜仗”——即看船的游客买陶罐或鸭子扔到水里,参赛的龙舟在水中比赛娱乐。

在赛龙舟之前,通常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比如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赛龙舟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扛着龙头,分批聚集在屈原雕像下,用粽子、包子、饮料祭拜、悼念、祭奠。然后牧师会在“头龙”的头上绑上一条红绸子,“头龙”会带着龙头到河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放在船头,然后开始赛龙舟。不同地区讲究差异。有的地方,龙出来前几天,要拜神试水,称为“下水”。上岸看神仙叫“拨水龙头”。赛渡的组织者年前带领众多游泳者在桥头竖起一根带叶子的竹竿,为来年“炫龙认色”,称为“钻五”;月亮和新月互相交流,称为“访客”,等等。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龙舟赛也传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例如,划船比赛在日本的沿海地区如九州和冲绳很受欢迎。然而,它们不叫龙舟比赛,而是“爬龙”。新加坡经常在端午节举行全国龙舟比赛。他们的龙舟身着红衣,扮成“狮子”和“熊”的鼓手站在龙舟前,敲着大鼓,指挥协调着划手的动作。整个比赛一般从下午两三点开始,到日落结束。

赛龙舟是一种具有浓厚民俗文化色彩的大众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们体质、培养勇敢坚毅精神的体育运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5月1984日作出决定,将龙舟赛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年6月,首届屈原杯龙舟赛在广东佛山举行。6月6日,1985,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省宜昌市成立。7月,第二届屈原杯龙舟赛在葛洲坝三江航道举行,观众超过10万人。这种龙舟赛已经举办了十多次了。近几年的龙舟赛,赛制趋于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正在向国际赛事进步。

龙舟比赛需要宽阔深邃的江河湖泊,在水太浅不能漂浮的地方比赛是不可能的。于是,浅水区的人就做“旱龙船”,在集市、高台、场地游泳,俗称“鬼船”。江西有这样的习俗,时间也在端午节。

龙舟不仅仅是为了比赛而建造的。如黔东南、湘西苗族同胞的端午节,划龙舟不是为了比赛,主要是划龙舟走村串户、走亲访友。龙舟下水前,歌手唱起吉祥祝福歌,祝龙舟一路顺风。每条船上都有一个“鼓头”,由全村推选出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龙颈上敲锣打鼓发号施令,主持船上的活动。龙舟过村时,鸣铁炮通知亲友,岸上放鞭炮。亲友们随后上前向船上的人敬酒,并在“龙头”上悬挂鸭、鹅、彩帛等礼物。龙舟靠岸时,水手们把汤圆和碟子放在船边吃饭,不用碗和筷子。这时候,女人和孩子就来“讨路边菜”了。据说吃了龙舟上的食物可以消灾避难。龙舟造型精致美观。龙身由一条母船和两条子船组成,称为“子母船”,全部由单木镂空而成。龙头长约两米,用柳木雕刻,配有一米多长的一对一龙角。因水龙头颜色不同,分为青龙、赤龙、黄龙。为了保护龙舟,各村还修建了“龙篷”。端午节始于农历五月十六,具体节日期间各村略有不同。只要全村收了苗,这个村的龙舟就可以下水了,大概三天。在广东水乡,龙舟出海,家家户户都给划手送米酒,老人在下水游泳前给龙一个眼神。游览结束后,龙头神被供奉在龙王庙里,船体被埋在河床的泥沙中,第二年又被挖出来重新利用。晚上,村民们还会煮一大锅“龙舟饭”,任何人都可以吃,以此来做一个“龙运”的宽结,赢得遍地“龙运”。

龙族传说——舞龙;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舞龙。舞龙又叫“舞龙”、“耍龙”、“耍龙灯”、“耍龙灯”、“龙灯节”。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一是祈雨,二是娱神娱己,三是显示力量,四是繁荣人心。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本的。根据两湖一带的民间传说,战国时期鬼谷子在金角遇到了老龙。鬼谷子说:“据我计算,最近下雨,城里36点,城外48点。”金角老龙故意辜负鬼谷子的预言,于是利用职务之便,让城48点下车,城36点下车。结果,这个城市的许多人死于洪水。后来,玉帝斥责皇帝,金角老龙被降职。为了赎罪,老龙在每年春节到来之际,都要挨家挨户向百姓鞠躬,并许诺一年风调雨顺。因此,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竹丝和缎子薄纱制成彩色的龙,每年元旦都要跳舞,以表达欢快的心情,也寓意着老龙百依百顺,天意弄人。四川铜梁的传说也差不多:东海龙王腰痛,变成了上岸就医的老人。医生知道脉搏是不人道的,就把它恢复了原形,并从它的腰部抓了一只蜈蚣。龙王病愈后,感谢露天机,说只要人们造一条龙像它一样围着它跳舞,就能及时留住雨水,五谷丰登。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就已流行,到了汉代,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有许多精美的形式。根据董仲舒的《春秋故事》,在汉代,人们在春天祈雨舞龙,在夏天舞龙或黄龙,在秋天舞龙,在冬天舞龙。这些龙有几十英尺长,每次五到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多含有祈雨祈福的意思。如流行于湘西山区的“龙头蚕体灯”。灯由龙的头部和蚕的身体和尾巴组成。制作精美,造型小巧,头尾灵活,转弯灵活。竹圈连成蚕体,内系绳索,外覆白布,外裹红绿彩圈。三位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托住头、腰、尾。“龙头蚕体灯”通常是成对行进的。熄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河边“吸水”,然后沿门祝福好运。为什么要“吸水”?很好理解。只有龙吸收了足够的水分,才能保证充足的雨水。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的舞草龙枣是用柳条、青藤、稻草编的。夜间舞龙时,龙香四溢,故又称“祥龙”、“祥龙龙”。舞龙结束时,草龙会在响亮的锣声和鞭炮声中被恭敬地送上江河溪流。其本意是让龙回到龙宫,以此来祝福一方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的舞龙,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满燕”。《韩曙西域传赞》载:“天下孝道...设酒池肉林招待四外客,作巴鲁戏,海中之极,鱼龙铺张,牛角抵观之。”颜师古解释说,巴渝独鹿和海中村都是歌舞名,而“鱼龙”是西域来的巨型珍稀动物,在庭前舞蹈奏乐,然后搅动房前的水,水花化为巨大的比目鱼,“跳着去洗水,弄得雾蒙蒙的”。接着,又变成黄龙,长八尺,“庭中戏耍,骄阳似火”,所以又叫“黄龙边”。从这个角度来看,“鱼龙”是一种大型舞蹈,由装扮成巨型鱼和龙的人表演。因为鲵鱼和龙之间存在一个“变”的问题,表演中可能需要魔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的解释是什么呢?“曼延”,又名曼延、曼延、蔓延,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形似浣熊,可以”模仿百戏。“古时候八尺为搜,百搜为八十尺。所以《西京赋》中有“百兽寻万物,是为曼延”一句。薛总注道:“作大兽长八十尺,所谓鱼龙,是蛮言。“由此可以推断,《漫延》是‘装兽戏’,是人作为各种巨兽来演的舞蹈。”鱼龙”就是典型的一种,所以被称为“玉龙漫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生动地描写了“龙宇蛮言”,在《平乐观复》中生动地描写了李友。可见,作为汉代大型歌舞,《龙人衍》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布景、道具、特技于一身,可谓规模宏大,异彩纷呈。除了中央节目《鲵鱼变龙》,还有熊、虎、猿、象、大雀、大龟、大蟾蜍等不为人知的奇异动物被人们装扮。

除了史料,我们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中找到“鱼龙满燕”的影子。如铜山红楼乐舞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胶底白溪画像石,都有舞龙的图像。

“龙人颜”从汉代到唐代,持续了近700年到800年。唐以后整体逐渐失传,只有部分节目被后人留下。民间舞龙、舞狮、舞麒麟可视为“鱼龙漫衍”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始于宋代。南宋的吴在《梁璐之梦》中写道:“元宵节之夜...草扎成一条龙,盖着绿帘,灯烛密排,状如蛟龙。”这种龙灯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在那里供人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行走翱翔的神祗,它不可能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况且朝廷和民间自古就有舞龙的传统。由于跳舞不仅意味着白天要跳舞,晚上也要跳舞,而晚上跳舞又离不开开灯,所以跳舞的龙俗称“龙灯”。

“龙灯节”通常在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举行,地点选在常杰广场和村头湾一侧的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景龙、草龙、布龙、纱笼、纸龙;有荷花和蝴蝶组成的“威尼斯龙”,刨花制成的“华牧龙”,铁皮制成的“锡龙”等等。

龙灯随处可见。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很有名。国庆50周年庆典上的金龙来自这个县。铜梁龙灯有个“龙”:头大,胫长,节日里点灯。玩灯比玩烟花更安全。还有以竹为龙骨,纸为龙头,布为龙脊,借助灯光舞动的“彩龙”;以皮纸或丝为皮、绘有鳞片的“肉龙”或“爬行龙”,龙身可拉伸旋转;干旱天气求雨,跳舞时能泼水的“黄景龙”;白花做成的“孝龙”,用来祭拜死者;用稻草做成的“草龙”,插在竹竿上,手持舞动;以及孩子们跳舞,竹竿插白菜,点红蜡烛,中间用绳子串“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很讲究。过去沿袭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习俗。现在,在节假日,我会跳七彩龙。到了别人家门口,我停一会儿,领频给主人拜年。然后我上下翻滚,左右转弯。这时,主人必须放鞭炮表示欢迎,并给予一些感谢:包着钱或糖果香烟的“红包”。

广东佛山人也喜欢舞龙。在四五十年代,佛山多隆是用伞连接起来的?/c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