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儿童的常见问题

青春期儿童的常见问题

青春期孩子的常见问题,青春期是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众所周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是需要技巧的。青春期孩子的常见问题如下。

青春期孩子的常见问题1 01。问题1:青春期的孩子不服从和挑战家庭规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见所闻的日益丰富,孩子会在心里形成自己对世界和他人的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随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出现,他们想有自己的生活和计划,也想形成自己的处事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个时候,父母在《出身家庭》中制定的旧规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想挑战既定的规则。

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做出调整,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改变,让家规民主灵活,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同事是一个热血的妈妈,在职场上蒸蒸日上,却在孩子的教育上失败了。

她承认自己的个性很强,这让她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也能成为成功人士。

所以她全方位无死角的陪着孩子。她认为这样的努力会让他们感激和顺从。结果她儿子到了高一,不愿意上学,天天闭门打游戏。

这位同事气得没办法,只好自己去做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告诉她,父母以为自己给了孩子一切,孩子却不领情。这个时候,家长要适当的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让青春期的孩子学会独立,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在《从出生到独立》一书中,作者刘亮、姚宇红、孟复等。都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他们给了家长几个小技巧。

其中包括学会与孩子协商,在“管与不管”之间找到平衡点,与孩子沟通时一次只谈一件事。

把父母的诉求表达清楚后,不要涉及其他问题,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让孩子自己选择。

一看到孩子有情绪,马上停止交流。

交流的话题一旦误入歧途,就需要暂停。

比如和孩子协商每周日使用手机不超过1小时,最后聊到学习成绩,就需要按暂停键,把话题拉到正题。

02.问题二:青春期的孩子谈恋爱了怎么办?

一位父亲和他的女儿坐在咨询室里。

爸爸让女儿把她和男朋友的聊天记录给心理医生看,女儿直接反驳说这是隐私,凭什么给别人看?

女儿也声明,她和男生谈恋爱没有妨碍任何人,所有人都失控了。

爸爸生气地说,你们都是学生,早恋不好,影响学习。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

女儿说,能怎么样?我们不是孩子!

心理咨询室的气氛很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心理学家刘亮在书中说:“青春期的孩子想要谈恋爱是完全正常的。他们的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性激素的分泌速度和数量也会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异性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对爱情有一瞥,会对异性有不同程度的幻想和接触欲望。”

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写情书,频繁给异性同学发微信,偷偷打电话,一定不要慌,也不要急。

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只要孩子不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家长就应该掉以轻心。

从出生到独立,书中给出了方法:父母要学会用系统的思维来看待青春期孩子的恋爱问题。

说白了,这种系统思维就是多角度看待事物,全方位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比如,家长认为孩子谈恋爱影响学习,是因为认为孩子晚上还在互相聊天,导致睡眠不好,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

这是一个角度。

另一方面,谈恋爱让孩子找到了父母给不了的独特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关系中,孩子觉得自己被另一个人看到了,被理解了,这让他们更加自信,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所以,谈恋爱也不是完全错的。

父母要做的就是耐心陪伴孩子,帮他理清这段感情可能带来的影响。

告诉孩子,如果开始这段感情,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能带来什么好处?会带来哪些限制?

面对变化,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哪些调整?怎么做?

青春期的孩子终究还是孩子。

家长要相信,正确的引导远比粗暴的制止有效。

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也是必要的。

不要羞于启齿,刻意回避。

与青少年公开谈论性是有益无害的。

最后,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对异性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跟风。

一位母亲曾经教育儿子,可以邀请自己喜欢的女孩去看电影,要有礼貌,要有绅士风度。

女生不同意,不要强迫别人做,下次可以再试试。

一起看完电影记得护送女孩安全回家。

一个男人要学会负责,学会负责。

可见这位妈妈很聪明,也很豁达。她教导她的儿子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03.问题三: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游戏和网络?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沉迷于游戏和网络,比如刷小视频、电竞、带货做直播。

在传统父母眼里,孩子只是无所事事,虚度人生,却不去想。为什么孩子会沉迷其中?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刘亮在书中提到:“沉迷于游戏和网络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成功带来的喜悦,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他们遇到太多的无奈和焦虑,所以沉浸在网游世界里无法自拔。”

因为游戏系统会给他们最直接的奖励和认可。

比如一套令人垂涎的战斗装备,金钱物质奖励或者角色等级升级,还有队友的倾慕和赞美,这些刺激都会让青少年感到快乐,更加沉浸在游戏中。

另一方面,刘亮也指出,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从而导致成瘾。

比如老师不喜欢成绩差的孩子,同学疏远他,父母经常骂他。他就像空气一样,没有人在乎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但在比赛中,只要他发挥出色,队友就会崇拜他。每次一个群上线,大家都会跟他打招呼,他会找到归属感。

如果孩子沉迷于游戏和网络,父母可以这样做。

第一,全面看待游戏,尊重孩子和他的选择。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一个好的游戏对人的智力发展有好处。先尊重孩子的选择,再帮助孩子慢慢远离游戏,才是正道。

第二,帮助孩子回归现实世界。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需要调整心态,不要简单粗暴地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为应试教育而生的,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擅长拿高分。

大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是多样化的。

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发现孩子学习之外的优势并认同,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比如孩子成绩不太好,但是人缘好,动手能力强,帮父母做家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父母要学会发现这些微小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被接受和认可。

第三,因材施教。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游戏方面真的很有天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真正的电竞行业。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鼓励孩子去尝试也不错。孩子只有在骨感的现实中受挫,找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更有动力回到学校,充实自己。

04.问题4:孩子抑郁,总想死。

这个问题很重,新闻报道里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和父母意见不合就跳楼死或者自杀。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走极端,找不到释放情绪的出口。

所以,轻言生死背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活没有目标,一个是生活在焦虑的环境中。

家长要想帮助孩子远离抑郁症和自杀,必须做到四个“不”

不要评判、责备、催促或抱怨。

无论父母听到孩子说不想活了有多震惊,也不要随意评判孩子的悲伤、迷茫和无助。

然后空谈道理,更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孩子是想死的想法。

最糟糕的是,不要上升到孝顺不孝骂孩子的道德高度。

青春期孩子的常见问题2孩子青春期厌学怎么办?

第一,注重良好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氛围很重要。学习和娱乐需要在时间和形式上适当分开。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或许有效,但不要自己看电视,让孩子做作业。

第二,减少施加的压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压力会降低学习效率,让孩子逃避。

三、多奖励少批评,用奖励和认可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产生学习动力,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和打击。

第四,规范正确的学习行为。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成绩跟不上,学习基础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效率的监督,鼓励和表扬小的进步和成绩,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正确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问题。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青春期叛逆应该是人生这个阶段最突出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是从青春期过来的。对于现在为人父母的中年人,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青春期的思想状况。

这对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有很大的帮助。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大多发生在十五六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以前多么温顺听话,在这个时期都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对一切都表现出一种反抗和叛逆的情绪。尤其是对父母来说。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青春期后,人的思维会从以前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要处处体现“自我”的存在,从而对家长、老师和整个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

对于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如果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孩子就会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反社会,从而理想消失、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导致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转化。

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多陪陪孩子,像朋友一样倾听孩子的想法,平等地和孩子讨论家里的事情。如果他们真的工作太忙,应该和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的理解。多培养和孩子的共同爱好,和孩子做朋友,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青春期孩子的常见问题3父母应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这个技能不仅仅是个人观点,也是太多孩子的心声。中国的父母往往喜欢自己做决定,但努力的结果往往不被理解,甚至被抱怨。

父母往往忽略了,他们自以为是的为孩子考虑,本质上是对孩子选择权的剥夺,也是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的最直接的表现。因为父母是有经验的,他们对孩子的“安排”在很多时候确实是一种捷径,但这种没有孩子认同的捷径恰恰不是孩子需要的。

无论是引导学生选择兴趣爱好,还是选择高中报考,家长一定要记住:尊重孩子的意见,沟通不专制,交流不专制。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孩子的想法、观点和做法必然有不成熟、不准确、不恰当的成分。父母不要看不起,要看不起,通过沟通协商求同存异。当我发现他们能尊重我的时候,我就会讲道理。

第二,不要在饭桌上教育孩子。

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是一件温馨惬意的事情。即使你不和我说话,你也不会觉得尴尬。但是,很多家长宁愿打破这种沉默,用这种轻松的氛围来教育孩子。

常见的是家长喜欢在吃饭时间问孩子问题,讲道理,说教或者责备孩子。

所以,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餐桌教育”。这时候说教孩子,不仅会让孩子更听话,还会让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这样会直接导致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患上厌食症,健康状况堪忧。另一方面,父母的质疑或责备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拉大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影响亲子关系的沟通。

严重的话,孩子吃东西会高度紧张。时间长了,我就有了某种心理疾病。到了餐桌上,要先放在一边。过多的质疑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或者考试排名,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在饭桌上,适合最简单的对话。如果孩子想更主动地与父母交谈,就要创造愉快的交谈氛围。你不妨把他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分享给孩子,这样会带动孩子开心的心情,拉近和他的距离。或者,问问孩子今天的安排。

最重要的是,真诚地多了解孩子的感受。给孩子讲讲你最近看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有什么收获,这些天有没有交到新朋友,或者学校的饭菜有没有不合你的胃口。

第三,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交流。

研究表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体现平等原则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目前的家庭沟通方式,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及其家庭的沟通方式很不理想。

这是因为家长和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确。说白了,很多家长“居高临下”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教训,或者是把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复制粘贴到孩子的脑子里。这个完全专制独裁的指挥棒,不得不说是一个孩子的悲哀。他们应该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父母和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影响和教育,而是理解和倾听。

“倾听是聪明父母的必备技能”,但倾听的前提必须是父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孩子才愿意和父母倾诉,父母才有机会倾听,才能真正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要记住,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